第98章 為什麽會出這樣的事
這還有什麽可談的,一月二日,馮國璋、薑桂題、張勳等北方將領通電表示擁護君主立憲。如以少數人意見采取共和政體,必將誓死反對,不惜一戰到底。
空氣驟然緊張了,戰端一觸即發。
是呀!南方是怎麽回事?其作法確實令人難以理解。
為什麽會出這樣的事?恐怕還得由史學家去回答。
從表麵看來,應該有這樣一些原因:
其一、南方需要一個統一的組織和指揮,特別是軍事上的,來結束各自為政的狀況。
這應當是南方的有識之士的共同認識,也是一直在努力解決的問題。
上海方麵,曾經推舉過黃興為大元帥,黎元洪為副大元帥。但消息傳到武昌後,武昌不幹了。一方麵,武昌是首義聖地,你上海有什麽資格推舉大元帥?再者說了,推舉大元帥也不能是黃興啊!來武昌指揮打仗,沒把漢口奪回來,還把漢陽丟了,過河拆橋枉死了那麽多兵士?要是聽黃興的撤出武昌,這首義的聖地不就早丟了嗎?
武昌方麵馬上對上海推舉的大元帥公開表示不承認。
武昌是是首義聖地,來自聖地的態度不能不引起重視。於是,南京光複以後,在江浙的中心南京又重新推舉了大元帥。人還是那二個,次序變了。黎元洪是大元帥,黃興是副大元帥。
這樣一來,武昌方麵滿意了,但大元帥得來南京上任呀!黎元洪不想離開自己的一畝三分地,便委托黃興代他行使大元帥之權。
黃興也有脾氣呀!讓你當副的你不幹,讓你當正的你又離不了家,好事都是你的嗎?黃興一口回絕。
這樣一來,問題還是沒有解決,總不能翻來覆去的再選黃興當這個大元帥吧!
正在這個時候,同盟會的總.理,革命領.袖中.山先生回來了。回來的還真是時候,那就選中.山先生當這個大元帥吧!武昌方麵不會有異議吧?
總得事先征求一下本人意見,中.山先生當然願意了,他急匆匆的回國就是來主持大局的。
當胡漢民勸他去廣州時,他不是說了嗎,“我若不至滬寧,則此一切對外大計主持,決非他人所能任”嗎!
但在國外待了這麽多年,總要見多識廣些,民國的元首怎麽能叫大元帥呢?給人的印象不成了軍事政權了嗎?國人怎麽看,外國人怎麽看,不是自找麻煩嗎?
幹嘛選大元帥呀?要選也是選大總統呀!於是,中山先生就被選為了臨時大總統。
其二、信息不暢通。雖然那個時候,已經有了電報,但南方各方沒有人主持,在當時的條件下各方溝通還是不暢的。
南北談判在上海,但推舉大元帥或大總統的代表在南京。伍廷芳這邊談妥的事,南京的代表們很難馬上知道,而南京的各省代表做什麽事,伍廷芳他們這邊也不太可能很快得知。
否則,袁世凱突然翻臉後,伍廷芳最開始不可能表現得那麽生氣。
不會輕易斷定,袁世凱是翻手為雲,覆手為雨。也不會馬上去照會各國領事,去爭取外部的同情,占據道義的製高點。
在信息不暢的情況下,有些失誤,誤會等是很難避免的。
其三,讓袁世凱當總統的事,是很私密的事。南方方麵,知道的人除了黃興、黎元洪、汪精衛、伍廷芳這些頭麵人物外,其餘的知情者是很有限的。
包括南京的那些各省的一些代表,也可能不是都清楚。
這事也真的是不能告人的,讓大家知道,袁世凱做的所有的事都是為了當這個總統,讓他怎麽見人?清廷容能得了他嗎?北洋軍的弟兄們怎麽看他?袁世凱也是個好臉的人。雖然,事是這麽個事,但總得做些裝飾,總不能讓人家脫光了身子站在大家麵前。
還有就是,既然是民主共和,總統是要經過一個法定的程序產生呀,不是那一個人,那幾個人能說了算的。
無論如何,把總統許給袁世凱的這個做法在邏輯上是說不過去的。
再說了,在南方的許多革命黨人看來,袁世凱是敵人,最大的敵人。出賣維新人士的事,新派的人未必會丟在腦後。革了半天的命,讓袁世凱當這個總統,革命黨人一時能接受嗎?
關於讓袁世凱當總統這個交易,不但別人,一開始中.山先生都未必能知道。
黃興和黎元洪為什麽選大元帥,不就是把大總統給袁世凱留著嗎?如果中.山先生開始就知道,應該不會讓代表們推舉大總統的,沒事捅這個馬蜂窩幹什麽?
不過,中.山先生應該是很快知道了,所以在宣誓就職時說了那麽一番話,努力做出補救。
“傾覆滿洲專製政.府,鞏固中華民國,圖民生幸福,此國民之公意,文實遵之,以忠於國,為眾服務。至專製製度既倒,國內無變亂,民國卓立於世界,為列邦公認,斯時文當解臨時大總統之職,謹以此誓於國民。”
這怎麽看也不像是個就職宣言,什麽意思,我知道這個總統不該我當,等正主出來,我就騰地方。
這還不夠,宣誓就職的當天馬上給袁世凱發電:“北京袁總理鑒:前日抵滬,諸同誌皆以組織臨時政.府之責相囑,問其理由,蓋以東南諸省欠統一機關,行動非常困難,故以組織臨時政.府為生存必要條件。
“文既審艱虞,義不容辭,隻得暫時擔任。公方以旋乾轉坤自任,即知億兆屬望,而目前之地位尚不能不引嫌自避。故文雖暫時承之,而虛位以待之心,終可大白於將來。望早日定大計,以慰四萬萬人之渴望。”
中山先生或許覺得話沒說透,第二天又發電袁世凱:“文不忍南北戰爭,生靈塗炭,故於議和之舉並不反對。雖民主、君主不待再計,而君之苦心,自有人涼之。
“倘由君之力,不勞戰爭,達國民之誌願,保民族之調合,清室亦得安樂,一舉數善,推功讓能,自是公論。
“文承各省推舉,誓詞具在,區區此心,天日鑒之!若以文為有誘致之意,則誤會矣。”
從中山先生的這番話中,我們至少能讀出三個意思:其一、不但把總統許給袁世凱的事他不知道,就是南北合談他也是剛知道。所以,他不反對和談。他剛到上海時,不是說過嗎!“革命之目的不達,無和議之可言也”。
其二、中.山先生是誠摯的,人格是崇高的,心胸也是很開闊的,確有偉人胸懷。
其三、和剛成立同盟會時相比,中.山先生在民族問題上已經有了大的進步。因為在製訂同盟會綱領時有“驅逐韃辱,還我中華”這樣的話。中華不隻是漢族人的,是屬於中華民族的所有民族的,也當然包括滿族。
為什麽要驅逐滿人?把他們驅逐到什麽地方去?但是,現在,中山先生的提法是“保民族之調合。”而在辛亥革命中有很多人是喊著反滿口號的,和中.山先生的博大胸懷相比,未免就狹隘了。
袁世凱認定了革命黨人是在騙他,覺得不能再上當了,當然不會相信。
麵對先生的一片赤誠之心,用嘲弄的口氣給先生回電說:“孫逸仙君鑒:君主共和問題,現方付之國民公決,所決如何?無從預揣。臨時政.府之說,未敢與聞,謬承獎誘,愧悚至不敢當,惟希諒鑒為幸。”
國體還要等國民大會公決,何談臨時政.府,何談誰當總統,別拿這子虛烏有的東西誘人了。這話說得一點毛病沒有,隻不過都是官話、套話、冠冕堂皇的話,就是沒有一句實話,沒有一句真心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