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章 興新式教育
為了大辦新式教育,袁世凱早在一九零二年,就組建管理教育的行政領導機構——學校司,督辦直隸全省的教育。
下設專門教育,普通教育,編譯三處。
學校司設立研究所,研究學校編製,教學方法等。
為了籌集辦學資金,在直隸財經很困難的條件下,袁世凱想法設法撥出公款。
同時發動地方和個人出資辦學,他本人捐款二萬元,表率群僚士紳。
在培養師資方麵,袁世凱一方麵多方招攬通曉西學的教師;設立師範學堂,解決師資困難;選派學生赴日本學習師範,歸國後充實師資隊伍。
到一九零六年,直隸已經辦起了北洋大學堂、高等學堂、北洋醫學堂、高等工業學堂、高等農業學堂,憂級師範學堂、女師範學堂各一所,初等農工業學堂及工藝總局附設藝徒學堂二十一所,初級師範學堂及傳習所八十九所,中學堂二十七所,小學堂四千三百四十四所,女學堂四十所,吏胥學堂十八所。
注冊入學人數八萬六千多人,連同武備和巡警等學堂,入學人數,在十萬之上。
直隸的教育,不但在當時,走在全國前列。在以後的很長時間裏,也在全國占據優勢地位,這和袁世凱當直隸總督打下的基礎是分不開的。
人們常說,為官一任,造福一方。公平的說,無論是做山東巡撫,還是直隸總督,袁世凱應該是做到了。如果把袁世凱在直隸總督任上所做,和戊戌變法中維新人士提出來的主張相比較,在很多方麵可以說是走得更遠了。
這一方麵得益於慈禧逃難中,在各方壓力下不得不實行的“新政”。
現在,我們應當認識一下庚子國難中的慈禧“新政”,這一頁應當被曆史記得。
清末新政,**稱晚清改革,是清朝末年自上而下的一場經濟和政治體製改革運動。
1900年庚子事變爆發,八國聯軍入侵北京,慈禧太後下令和談,接受八國聯軍提出的承辦禍首之要求,幾乎把朝廷內部的頑固守舊派一網打盡。
自1901年開始,在慈禧太後的主持下,清政.府平靜地進行改革,實施了1898年戊戌變法提出的大部分改革方案,成為中國現代化運動的重要組成部分。
1901年1月29日,慈禧太後用光緒皇帝的名義頒布上諭,命督撫以上大臣就朝章國政、吏治民生、學校科舉、軍製財政等問題詳細議奏。
4月21日,又下令成立了以慶親王奕劻為首的“督辦政務處”,作為籌劃推行“新政”的專門機構,任李鴻章、榮祿、昆岡、王文韶、鹿傳霖為督辦政務大臣,劉坤一、張之洞(後又增加袁世凱)為參予政務大臣,總攬一切“新政”事宜。
從1901年到1905年,清**連續頒布了一係列“新政”上諭,主要內容有:
第一、籌餉練兵。編練“新軍”是清**“新政”的主要內容之一。清**對此投入了巨大財力,花費了很大力氣。
1901年8月29日,清**下諭全國停止武科科舉考試;9月11日命令各省仿北洋、兩江籌建武備學堂;9月12日下諭全國各省裁汰舊軍,編練“常備軍”。
編練“新軍”的工作在全國鋪開。
我們前麵提到了,為了在全國推行編練“新軍”計劃,清**於1903年12月4日設立練兵處,任慶親王奕劻總.理練兵事務,袁世凱為會辦練兵大臣,鐵良襄同辦理。清**還令各省設立督練公所,為各省領導編練“新軍”的機構。
1904年9月,練兵處、兵部奏準在全國編練“新軍”36鎮,頒布了《陸軍學堂辦法》。1906年11月7日,清政.府改兵部為陸軍部,將練兵處並入其中,鐵良為尚書,統一指揮全國“新軍”。1907年8月,陸軍部製定了全國編練“新軍”36鎮的龐大計劃,擬於2—5年內,除近畿4鎮、四川3鎮外,其他各省各編練1—2鎮。
但直至清朝覆亡,隻編成14鎮和18個混成協又4標及禁衛軍1鎮,約16萬人。
第二、振興商務,獎勵實業。1903年9月7日,清**設立商部,倡導官商創辦工商企業。
接著,頒布了一係列工商業規章和獎勵實業辦法,如:欽定大清商法、商會章程、鐵路簡明章程、獎勵華商公司章程、礦務章程、公司注冊章程、試辦銀行章程等。
這些章程規定,允許自由發展實業,獎勵興辦工商企業,鼓勵組織商會團體。這些章程和做法,都有利於民族工商業的發展,有利於社會經濟的繁榮。
第三、清政.府推行“新政”的另一個重要內容是辦學堂,派留學。
1901年9月4日,清政.府命令各省城書院改成大學堂,各府及直隸州改設中學堂,各縣改設小學堂,並多設蒙養學堂。12月5日,頒布學堂科舉獎勵章程,規定學堂畢業生考試後可得進士、舉人、貢生等出身。
1902年2月13日公布推廣學堂辦法。8月15日頒布《欽定學堂章程》。1904年1月13日又頒布《重訂學堂章程》,詳細規定了各級學堂章程及管理體製,以法令形式要求在全國推行。與普通學堂並行的還有專業教育,包括師範學堂及各類實業學堂,在學製上自成係統,一套完整的學校製度隨之建立。
清政.府在推行“新政”過程中,把“獎遊學”與“改學堂,停科舉”並提,要求各省籌集經費選派學生出洋學習,講求專門學業。對畢業留學生,分別賞給進士、舉人等出身。對自備旅費出洋留學的,與派出學生同等對待。為統一管理留學生工作,清政.府分別在1902年10月31日和1906年10月2日派出總監督赴東洋和歐洲。
第四、改革官製,整頓吏治。改革官製是清政.府“新政”的一項重要內容,其中包括“裁冗衙”、“裁吏役”、“停捐納”,對統治機構作了一些改變。1901年7月24日,清政.府撤銷總.理各國事務衙門,改設外務部,“班列六部之首”。
1902年2月24日裁河東河道總督,其事務改歸河南巡撫兼辦。
3月6日裁詹事府及通司。1903年9月7日設商部。
1904年12月12日裁雲南、湖北兩省巡撫,由雲貴總督、湖廣總督兼管。1905年9月4日裁奉天府尹,由巡撫兼管;裁奉天府丞,改為東三省學政。10月8日設巡警部。12月6日設學部,裁國子監。
除裁並增設行政機構外,清政.府還下令“停捐納”、“裁陋規”、“定公費”。
1901年9月19日,清政.府宣布停止報捐實官。
1905年7月18日宣布停止捐納武職。
“新政”在政治上增設了一些適應近代化的機構,修改了《大清刑律》,廢除酷刑峻法,注入了一些資產階級人道主義的原則。
在經濟上,允許和獎勵私人資本主義的自由發展,承擔保護資本主義工商業的責任,提高民族資產階級的政治和社會地位。
在文化教育上,給西學以合法地位,允許學習和傳播資本主義的自然科學和資產階級的社會政治學說;在軍事上,采用西方資本主義建軍理論和原則,使古老的封建專製製度發生了一些變革,促進了中國社會近代化的進程。
總的來看,清末“新政”屬於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質,當時民主革命的**已經到來, 而清末“新政”的某些措施客觀上有利於民主革命思想和文化的傳播(如興學堂),或客觀上有利於民族資本的發展(如獎勵工商),因而也有利於辛亥革命的到來,加速了清王朝的最終覆滅。
慈禧怎麽會突然想起搞新政?史學有研究,她其實並不是一個很守舊的人。比如,戊戌變法沒有她的默許能搞起來嗎?如果維新派維護好和慈禧的關係,事情可能就是另一個結果了。但是維新派要她的命,慈禧能幹嗎?
為什麽要實行“新政”?戊戌政變後,給中外的感覺是守舊派扼殺了革新派。或許,慈禧想用“新政”正視聽。告訴世界,她慈禧不是守舊派。
為什麽要實行“新政”?庚子國難,國家被搞得一團糟,國內外一片譴責之聲;或許慈禧要轉移國內國外的視線。
為什麽要實行“新政”?或許慈禧也想尋求新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