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九章 獻策
“王爺,要我說您也別跟這幫刁民講什麽仁義道德了。您沒聽人說嗎,‘慈不掌兵,義不理財’。所以,咱們要想成大事,就不要在乎死了幾個百姓嘛。您看看梁王,他一路風風火火,所到之處無不夷為平地,那才叫一個一馬平川呢。”婆盧火提議道。
宗翰笑道:“慈不掌兵。這話你是從哪裏聽來的?”
婆盧火結巴了一下說道:“老話不都這麽說嗎。”
宗翰冷哼一聲反駁道:“老話要是這麽個意思,那人就早都互相殺得死絕了。穀神,你告訴婆盧火,這話當什麽講。”
希尹對婆盧火解釋道:“這裏的‘義’指的是小圈子義氣,也就是兄弟義氣,說的是小義;而‘仁’也是指婦人之仁。它並不是說隻有不仁不義的人才能忝居高位。而是說格局太小的人是沒法做大事的。”
婆盧火這才明白過來,他點頭受教道:“原來如此,我還以為聖人們是讓人去做心狠手辣的人呢。”
宗翰也趁機教育婆盧火道:“別整天就知道砍砍殺殺的,腦子不夠用的人就得多讀書。”
婆盧火被宗翰教訓得說不出話來,隻好幹笑兩聲退到一邊。
宗翰問眾將官道:“現在謠言四起,我們舉步維艱。該怎麽辦?大家都說說吧。”
“王爺,我倒是覺得咱們也不是沒有希望。如果中原百姓人人都恨金軍,都起來反抗的話,我們應該是寸步難行才對。可現在還隻是舉步維艱。”希尹分析道。
宗翰點頭道:“似乎還真是這樣,大人請說仔細些。”
希尹說道:“如今趙構棄了河南、山東一路南逃。中原的部分百姓都不服張邦昌的大楚,一心想著複國。其實,我倒是也能理解他們的心情,畢竟誰看了國破山河在的一幕心裏都不好受。”
“所以他們就都造反有理了?”婆盧火問道。
宗翰答道:“那當然。要是有人占了你的家,你怎麽辦?”
婆盧火瞪著眼睛說道:“當然是和他們拚命了!”
宗翰笑道:“許你拚命就許人家造反呀。”
婆盧火不服氣,他爭辯道:“可咱們是正朔呀!是正經的奉天承運。”
希尹笑道:“那是你的想法。人家中原百姓可不這麽想。說白了,咱大金的朝廷在中原百姓的心中還隻是個名義上的朝廷,並沒有深得民心。一個朝廷的根基如果不在百姓心裏,那這個朝廷就算不得是真正的朝廷。”
婆盧火沒了轍,他反問希尹道:“那咋整啊?你說咋整啊?”
希尹說道:“王爺、諸位將軍,這些天我也摸清了敵人的底細。他們當中的一夥人是真正的忠君為民的忠義之士。從這點來看,我們和他們是一樣的,因為我們這次南下也是為了消滅把天下攪擾得刀兵四起的小朝廷一夥的。而另一夥就是那些幻想著時勢造英雄的別有用心的人了。他們打著胡漢之分、華夷之別的口號離間北方各地、各族的兄弟情義。他們把王朝的更迭和對人種的偏見劃在了一起。這幫刁民才真正不是什麽好鳥!他們整日操練兵馬,不事生產。那麽,他們的口糧又是從哪裏來的呢?這還用我來報告給大家嗎?再者,還有些人因為戰亂失了生計上山做了強盜。強盜們搶的不還就是老百姓的東西嗎?王爺可曾看到我們這一路走來有遇見過各個山頭的人馬嗎?什麽‘替天行道’,山賊們說得好聽。其實還不都是冠冕堂皇的打家劫舍嗎?”
宗翰點頭道:“沒錯!安撫百姓最好的辦法就是替他們除了那些讓他們不痛快的人。你剛才說的那些人最是可恨。他們把人分成了三六九等,認為隻有漢人居住的地方才叫中華,契丹人、女真人、黨項人都不是中國人。按照他們的理論,像咱們東北這樣多民族混居的地方就都不是中國的領地了。這些心胸狹窄的人才是碎屍中國的凶手。對這些鳥人,我們必須嚴懲不貸!唉,雖然中原的百姓還不認可我們,但趙構已經放棄他們了,所以隻有我們才最有資格以王師的身份平息動蕩、還百姓們一片清平世界。”
如鹽也附和道:“王爺英明。這一路走來,奴才也看見不少百姓流離失所,家裏的財物妻小都被山賊草寇劫掠一空。既然王爺也把中原百姓看做大金子民,那咱們可不能去搶百姓們所剩無幾的居家物什了。否則……”
見如鹽不再往下說,宗翰笑道:“否則咱們又和那些賊寇有什麽分別?”
“我們若是去搶,說不定還會給賊寇們留下說咱們壞話的口實,挑撥朝廷和百姓的關係。這樣一來,對咱們將來治理中原可是沒有一絲一毫的好處啊。”如鹽補充道。
婆盧火不以為然道:“難道我們的糧草是吃不完用不盡的嗎?有一天沒的吃了,我看你還在那兒起高調。”
“將軍切莫惱怒,如鹽兄弟既然敢提了個話頭,那他就必然有解決的法子。咱們不妨讓他把話說完。”希尹笑道。
如鹽笑道:“依奴才愚見,既然百姓被山賊搶了,咱們就應該去搶山賊的。這樣既替朝廷剿滅了賊寇,又不負百姓所望。名利雙收,豈不兩全其美。我們的軍糧可以從各個州縣的官倉征集,不用去搶百姓的嘛。”
“剿滅山賊可是比打宋人的正規軍還要費力氣啊。”婆盧火提示道。
“將軍神勇蓋世,難道還怕了區區幾個山賊不成?”如鹽用激將的方法恭維著婆盧火。
“就剿山賊!話說,官倉的糧食也是取之於民。我們既然吃了百姓的糧食,就應該替他們出力。”宗翰說道。
“王爺,如鹽兄弟所言有理。咱們的糧食夠吃、物什夠用即可。東西太多,車載馬拉反而會成為累贅。”希尹建議道。
“有理。傳令下去,從即日起,我軍將士不得私自出營擾民。軍需補給,皆出自剿匪平叛。違令者,軍法處置。”宗翰當場下了決定,眾人全無異議。
這時,有報事的跑進來說門外有一群讀書人登門求見。宗翰聞聽此言,頓時覺得壓力滿滿。宗翰是個不通文墨的人,生平最怕的就是和讀書人打交道。但既然人家登門造訪,可見必然有大事要談,宗翰也隻得硬著頭皮請訪客來見。
不多時,十幾名書生打扮的人便從帳外走了進來。他們經由引薦後,都紛紛向宗翰見禮。宗翰在讀書人麵前不敢托大,忙從座位上站起來整理衣冠向書生們還禮。雙方客套了一番,宗翰便直接詢問書生們的來意。
為首的一個人說道:“王爺,小生姓孔,在此間讀書人中小有名聲。如今我率領眾位門生來拜望王爺,一是為了勞軍,二是有事相求。”
宗翰聽這名孔書生說話比較委婉策略,便笑著答道:“果然是讀書人,就是明事理。我率領眾將官一路南下至此,每天能看到的無非是中原百姓的白眼與唾罵。今天先生竟然帶著大家夥來勞軍慰問,真是讓我倍感欣慰。”
孔書生微微一笑道:“不出所料王爺還真是征途不順啊。王爺若是想擺脫窘境,小生倒是有個辦法。”
宗翰一聽就來了精神,他趕忙說道:“先生來之前我還在與我的將官們商議著把行軍改成剿匪。我們雖然有了些主意,但到底這法子能不能行得通,我們也不敢保證啊。如今先生能幫我們指點迷津,我真是喜不自勝。”
孔書生說道:“有句話叫‘入鄉隨俗’,不知王爺可否聽說過。”
宗翰笑道:“那是你們文雅的說法。我們的說法就是‘上哪座山,就唱哪裏的山歌’。敢問先生,此間的山歌是怎麽個唱法?”
孔書生笑道:“王爺真是個通達事理的人。我們中原人長久以來襲承的是孔孟之道,講究的是忠孝仁義。不要說我們這些讀書人講究的是這些,就是普通百姓也對聖人之道甚是尊崇。王爺若能尊重此間的風俗,那麽指責王爺的軍隊是蠻族的聲音就會不攻自退。”
希尹聽了孔書生的勸諫,對宗翰說道:“王爺,這位先生所言在理。我們剛才的辦法雖然很是務實,但畢竟指望著百姓們口耳相傳效果還不夠顯著。我看這位孔先生言語不俗,他必定是此地有名望有身份的人物。不如我們聯合他們,向此間百姓表明心意。這樣一來,我們既能消解與百姓們的誤會,說不定也還能讓行軍路走得更順利一些。”
宗翰向來信任希尹,他應允了希尹的建議,又征求孔書生的意見。
對孔書生來說,與金國的王爺聯手辦儀式是件利國利民利自身的大好事。一旦金人接受了尊儒尊孔的理念,那麽他們在減少對中原地區傷害的同時也能變得更加進步文明,而作為聖人門徒的他也能用自身的義舉傳播聖人教化,讓更多的人懂得什麽叫“禮樂興邦”。當然,他這樣做也能讓自己在鄉裏的地位變得更高,將來的日子過得也會更好。有這麽多的好處擺在眼前,孔書生還有什麽可不應允的呢?他對宗翰說道:“王爺誠能如此真是萬民之幸。小生隻是一介窮書生,沒有金銀糧草可以勞軍,隻有一部《論語》奉上,望王爺笑納。”
注釋
本章觀點依據
胡禮忠先生把漢文化圈稱為“東亞文化圈”,並總結了專家們對它的看法,即,“東亞文化圈不單純是漢文化圈,它是以漢文化圈為核心、為主體,吸收和結合了其他各國的文化而形成的。其他各國不斷用自己的文化來豐富發展了東亞文化圈,並吸收了漢文化圈的營養形成自己的獨特文化。東亞文化圈不是單一的文化,而是個文化群。東亞漢文化圈的發展過程是漢文化不斷擴大影響的過程,也是各族各國吸收漢文化發展本國文化的過程,在曆史上有過以漢族為主推行漢文化的過程,也有過不是漢族的其他民族,如蒙古、滿族和其他國家,如日本,推動漢文化為主體的東亞文化圈發展的過程。”
由此可見,漢文化是有彈性、有生命力的。它的傳播與發展離不開少數民族和其他周邊國家的共同努力。
參考文獻
胡禮忠, 汪偉民 東亞文化圈:傳承,裂變與重構——“東亞漢文化圈與中國關係”國際學術會議暨中外關係史學會2004年會述評 《國際觀察》 , 2004 (2) :74-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