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民族的人文始祖軒轅黃帝,本姓公孫,生長於姬水之濱,也就是今河南新鄭,故改姓姬。老人家大概是在姬水住久了,潮濕導致關節痛,又把家搬到比較乾燥一些的軒轅之丘,即今河南省新鄭市軒轅丘,故號軒轅氏。以土德王,土本色黃,故稱黃帝。
黃帝有二十五個兒子,但有名有姓者只有十四人。嫡出的兩個兒子,一個叫玄囂,另一個叫昌意。黃帝七十七年,即公元前2791年,將昌意派遣到若水(今四川境內的雅安地區),與女首領昌仆成婚,生了個兒子叫高陽。也即華夏歷史上最著名的顓頊帝。昌意還有一個小兒子,名叫始均,雖不如他哥哥高陽那麼出眾,但也是個有志青年。黃帝他老人家看這孫子也不錯,一高興就隨手畫了一個範圍作為始均的封地。沒有具體位置,大概就是陰山和燕山以北的廣袤地區,俗稱「北土」。
始均成年後,從中原挑了一批身強力壯,野外生存能力特彆強的年輕小夥子和育齡少女,跟隨他越過陰燕二山,進入封地,開始了對北土的經營。
蒼天不負有心人!始均不僅生存下來了,還繁衍生息,不斷壯大,裂變出無數個小部落。這些小部落後來組成一個聯盟,就是所謂的東胡。東胡被匈奴單于冒頓所滅,其中有一支人馬逃進大鮮卑山。這支人馬以鮮卑山為氏,開始了一段艱苦卓絕的與大自然抗爭的生存鬥爭。(此段歷史有待核實,不過我本人喜歡這個版本。把胡人說成是黃帝的子孫,這是添丁進口的好事,何樂而不為。)
且說,始均帶領族人在北土開墾的這段日子裡,高陽駕崩,由堯繼位。而北地始均的族群也在發展壯大。畢竟大家都是黃帝的子孫,始均加強與堯聯繫,並出任堯帝的地方官,為堯帝驅逐女魃於弱水之北。(弱水,上游指今甘肅山丹河,下游指黑河,入內蒙古境內稱額濟納河。)
舜帝繼承堯帝的衣缽后,始均一如既往的擁戴舜帝。對於始均的所作所為,舜帝不吝嘉許,命名其為田祖。
到了兩漢前期,鮮卑部落已經發展壯大成擁有三十六部,九十九個姓氏的龐大族群。隨著人口的增長,山裡的野獸捕獵的差不多了,野果也越來越少,各氏族頭領聚在一起商量來商量去,最終決定離開鮮卑山,向祖先居住的南方遷徙。於是,他們從鮮卑山出發,一路南下到了大澤(今呼倫貝爾大草原上的呼倫湖)。本欲繼續南遷,因故受阻,便在此定居下來,生產方式也從狩獵漸變到放牧。
就在鮮卑人在大澤轉變生產方式的這段時間,漢武帝和匈奴開戰了。橫行北地數百年的匈奴人,終於被漢武帝打得滿地找牙,分裂成南北兩部。南匈奴久居河套陰山一帶,離大漢太近了。大漢君臣發出共同呼聲:匈奴要麼滅族,要麼投降,無第三條路可走!
審時度勢的南匈奴呼韓邪單于選擇附漢,收穫了王薔王昭君做老婆。居於漠北的郅支單于選擇西遁,成為喪家之犬。逃遁中的北匈奴,擊敗大宛、烏孫等國,在西域短暫定居下來。
永元初年(公元89年),北匈奴被東漢和南匈奴合力擊敗。兩年後,大將軍左校尉耿夔又出擊金微山(今阿爾泰山),大敗北匈奴軍,導致北匈奴徹底走向沒落,大部分西遷康居國,小部分留居鄂爾渾河流域。
三國時期,中原王朝群雄並起,相互征伐,根本無暇顧及長城以北。鮮卑人趁此良機,大舉南下、西進,首先佔據了北匈奴空出的大片草場。隨後二度遷徙,直達陰山腳下,吞併了南匈奴故地。
鮮卑人和北匈奴人的混血後代就是鐵弗人。又稱狄歷、丁零、敕勒、高車人。這個新生族群的原發地就是貝加爾湖,即北海。鐵佛人後來南下河套地區,建立了一個短暫的胡夏小朝廷;再後來全部融入漢族。著名的《敕勒歌》就是他們漢化以後的作品。
西晉時,拓跋祿官率領鮮卑人在陰山之畔站穩腳跟。由於人口太少,疆域太大,拓跋祿官將拓跋鮮卑分為三部:自己親率一部居東,在上谷之北,濡源之西,東接宇文部。即今河北省張家口市懷來縣以北的區域。
猗統率一部,居代郡之參合坡之北,即今內蒙古烏蘭察布市涼城縣岱海一帶。
猗盧統率一部,居定襄之盛樂,即今呼和浩特市和林格爾縣。
猗盧率部遷往盛樂后,把周邊的雜胡驅趕到雲中、五原、朔方。后又進一步趕出河套地區。從此,自秦長城以南,杏城(陝西省黃陵縣)以北,狼山以東、張家口以西的區域,由拓跋鮮卑控制,並與晉分界。直到此時,鮮卑人才算真正成氣候了。
與拓跋家族一起從大興安嶺興起的鮮卑九十九大氏族之一的匹婁氏,始終團結在拓跋家族周圍不離不棄。特別是匹婁提,與太武帝帝拓跋燾一起,在二十年的統一戰爭中,並肩作戰,屢立奇功,因功授予真定候爵位,食邑千戶。匹婁氏由此進入鮮卑勛貴行列。
孝文帝遷都洛陽以後,將鮮卑皇族和鮮卑貴族的姓氏全部改為漢姓。宗室十姓分別是:元、胡、周、長孫、叔孫、奚、伊、丘、亥、車。其他貴族的姓氏如丘穆棱改姓穆;步六孤改姓陸;是連氏改姓連;匹婁氏改姓婁。由此開始,「婁」這個姓氏,除大禹衍生出來的那一支外,又多了一支姓婁的。
魏顯祖拓跋宏在位時,婁提為內三郎,負責大內的安全警衛,深得皇家信任。顯祖暴崩,婁提大放悲聲,逢人便說:「聖主升遐,安用活為!」
意思是:皇帝都死了,我活著還他娘有什麼意思?不如跟他一起歸天吧!於是拔出佩刀自刺,流了幾升老血,差點死了。不知婁候爺是真的要為拓跋弘殉葬,還是裝模作樣給人看,反正看上去像真的就夠了。著名的文明太后聽說婁提如此忠君愛主,感動得一塌糊塗,詔賜婁提絹帛二百匹。婁提因此鞏固了自己在皇家心目中的地位,婁家家業也由此開始不斷壯大。
史載:「……祖父提,雄傑有識度,家童千數,牛馬以谷量。性好周給,士多歸附之。」
什麼意思?就是說婁家的牛馬多得數不清,只能按照山谷來算。這條山谷牧三五千匹馬,那條山谷放七八千頭牛,誰知道呢?家裡的少男少女童僕人數過千,你說老婁家有沒有錢?
這麼大一份家業總不能都是牛馬吧?所以,婁家的產業門類齊全,遍布大魏國境內幾十個州郡。婁提老爺子喜歡做慈善,經常周濟窮人友人和不相干的人。只要有人提出需要幫助,老頭就慷慨解囊。如此一來,一些能人雅士吃白食的酸腐文人紛紛來投,勇當客勤,婁家一時門庭若市。
北魏遷都洛陽時,婁提去世,婁家沒有跟著南遷,就在平城紮下根來。
婁提的嫡長子婁內干,武藝超群,力大無朋。卻因為是婁提僅存的獨子,既沒有從軍,也未出仕為官。只在家裡侍奉父母,料理產業,直到去世時也是一介白身。兒子婁昭顯貴,女婿官拜丞相,大魏朝追贈婁內干司徒之爵。再後來,外孫高洋建立北齊王朝,追封婁內干為太原王。
婁內干生有二男三女。長子婁拔,繼承了祖父婁提的爵位,出任大魏南部尚書。因病早逝,留有一子,名婁睿,由弟弟婁昭撫養。
長女婁信相,嫁給段榮,字子茂。祖籍是姑臧武威人。段榮的祖父段信,十六國時在沮渠氏的北涼政權任職。北魏統一北方后歸附北魏。因其豪族身份,朝廷擔心其反叛,故將其整族遷徙到北疆,居住在五原郡(包頭市)。這也是北魏常用的手法,將被征服國的軍民編入半軍事半僕役性質的營戶,打亂分散到全國各地,防患未然。段信被榮養起來了,但他的兒子段連則出任安北府司馬,也算是一種補償。
段榮喜好陰陽曆算,特別專註於星象研究。正光初年(520年),也就是夏天穿越成為高歡的這一年,他對別人說:根據他觀測天象,時局將有變化,不出十年當有變亂。
有人問:在何地發生,可以規避嗎?
段榮說:「造成禍亂的本源從咱們這裡開始,恐怕天下將因此動蕩,無法逃避。」
果然如他所說,三年後,影響北魏國運的「六鎮起義」暴發。這傢伙就是一個神棍!
次女婁黑女,嫁給竇泰,字世寧,祖籍清河觀津(今河北武邑縣)。曾祖父竇羅是北魏統萬鎮(陝西榆林靖邊縣城北)鎮將。父親竇樂,懷朔鎮豪富。「六鎮起義」時,竇樂侵家蕩產,協助鎮將楊鈞固守懷朔鎮,與長子一起戰死在懷朔鎮保衛戰中。竇泰身負父兄骸骨投奔爾朱榮。後來成為高歡手下大將,犧牲在與西魏的戰爭中。
三女婁昭君,生於北魏景明二年(公元501年),聰明有斷,雍容大度,眼光深遠。這是一個神奇的女子。及笄之後,強族多娉之,並不肯行。命中注定是高歡的媳婦。
幺子婁昭,字菩薩。方雅正直,有大度深謀,腰帶八尺,弓馬冠世。」意思是:婁昭的身材那叫一個偉岸,身高八尺,腰圍也是八尺。換算成現代度量就是兩米二左右。自幼聰慧,心機深沉,可見人精是天生的!弓馬嫻熟,武功蓋世,身高和武功,可與九原呂布相媲美。
這就是平城婁家的基本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