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萬花小說>书库>科幻靈異>宇宙電波> 第二百三十二章:六十年前的電波

第二百三十二章:六十年前的電波

  「六十年前的信號?原來父親電腦里的只是其中之一。」

  他繼續往下看,「第一次記錄方向:赤經7時45分18.94秒,赤緯+28°01′34.31″;第一次記錄時間,一九八零年十月二號,凌晨三點一十分;距離位置:大約二百三十億光年類星體。」

  看著記錄的數字,張明陽打開星圖將經緯輸入,一條直線出現了,它沿著地球一直往外延伸,直到星圖邊界。

  打開線列分析,直線上的星恆、行星以及宇宙物質都進行標記,張明陽沿線觀察,他發現了一個十分熟悉的名字,「北河三。」

  「什麼?」

  「這是巧合么?」

  他在心裡問著自己,六十年的射電波,又與北河三相關,這類星體又是什麼?他打開天文查詢查找。

  類星體,天文學名詞,是類似恆星天體的簡稱,又稱為似星體、魁霎或類星射電源,與脈衝星、微波背景輻射和星際有機分子一道並稱為20世紀60年代天文學「四大發現」。長期以來,它總是讓天文學家感到困惑不解。

  類星體是人類觀測到的非常遙遠的天體,高紅移的類星體距離地球可達到100億光年以上。類星體是一種在極其遙遠距離外觀測到的高光度天體,80%以上的類星體是射電寧靜的。類星體比星系小很多,但是釋放的能量卻是星系的千倍以上,類星體的超常亮度使其光能在100億光年以外的距離處被觀測到。

  據推測,在100億年前,類星體數量更多。類星體是一類離地球最遠、能量最高的活動星系核。類星體與脈衝星、微波背景輻射和星際有機分子一度被稱為20世紀60年代天文學「四大發現」。

  又是一個新辭彙「類星體」,同樣充滿著神秘。

  20世紀六十年代,天文學家在茫茫星海中發現了一種奇特的天體,從照片看來如恆星但肯定不是恆星,光譜似行星狀星雲但又不是星雲,發出的射電如星系又不是星系,因此稱它為「類星體」。

  類星體是1963年被發現的一類特殊天體。它們因看起來是「類似恆星的天體」而得名,而實際上卻是銀河系外能量巨大的遙遠天體,其中心是猛烈吞噬周圍物質的、在千萬太陽質量以上的超大質量黑洞。這些黑洞雖然自身不發光,但由於其強大的引力,周圍物質在快速落向黑洞的過程中以類似「摩擦生熱」的方式釋放出巨大的能量,使得類星體成為宇宙中最耀眼的天體。天文學家通過大型巡天已經發現了20多萬顆類星體,然而其中距離超過127億光年的類星體只有40個左右。

  類星體的顯著特點是具有很大的紅移,表示它正以飛快的速度在向地球遠離。類星體離地球很遠,大約在100億光年以外,可能是目前所發現最遙遠的天體,天文學家能看到類星體,是因為它們以光、無線電波或x射線的形式發射出巨大的能量。

  一類星體在照相底片上具有類似恆星的像,這意味著它們的角直徑小於1″。極少數類星體有微弱的星雲狀包層。還有些類星體有噴流狀結構。

  二類星體光譜中有許多強而寬的發射線,包括容許譜線和禁線。最經常出現的是氫、氧、碳、鎂等元素的譜線,氦線非常弱或者不出現,這隻能用氦的低丰度來解釋。普遍認為,類星體的發射線產生於一個氣體包層,產生的過程與一般的氣體星雲類似。類星體的發射線很寬,說明氣體包層中一定存在猛烈的湍流運動。有些類星體的光譜中有很銳的吸收線,說明產生吸收線的區域里湍流運動的速度很小。

  三類星體發出很強的紫外輻射,因此,顏色顯得很藍。光學波段連續光譜的能量分佈呈冪律譜形式,為輻射強度,v為頻率,α為譜指數,常大於零。光學輻射是偏振的,具有非熱輻射性質。另外,類星體的紅外輻射也非常強。

  四類星射電源發出強烈的非熱射電輻射。射電結構多數呈雙源型,少數呈複雜結構,還有少數是緻密的單源,角直徑小於0″.001,至今都未能分辨開。緻密源的位置通常都與光學源重合。射電輻射的頻譜指數α平均為0.75。

  一般,α>0.4的稱陡譜;α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