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萬花小說>书库>玄幻奇幻>巫升融天> 第九十一章 授徒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九十一章 授徒

  卷二溯源第九十一章授徒

  被金烏打斷了紛亂的思緒,李天樺搖搖頭,黑魔大羿還是在他的心裡埋下了不安和懷疑的種子,無論大毀滅的存在是不是大人物的遊戲,如果想要改變世界,他就要站在世界之巔。

  「你能進入黑耀環?」想通了自己的目標,李天樺立刻對黑耀環

  「當然了,你打開黑耀環再像收入普通物品一樣把我收進去,對了,你看,我不是進來了,這是一個六層空間的儲物世界,我擦啊,你怎麼已經開了五層了,你到底是誰啊,算了也管不了這麼多了,還是給你說一下怎麼吸收能量吧!這個空間儲物世界前三層就是純粹的增加儲藏空間裡面可以分隔成九十九個獨立的小空間,你用神識感受一下就記錄了每個空間的位置放置物品也記錄一下!好了!第四層是一個能量儲存空間,這裡有一個空間隔絕陣法,只有你能開啟。我擦,你修鍊了幾萬年么,怎麼都是實質的能量,你不用這些能量怎麼能打開黑耀環第五層的?你、你、你從哪裡找來提升境界的能量啊!不管了碰到妖怪了,第五層可以種植藥材凝鍊礦石,也可以困住生物的元神,剛才大羿的元神就可以放在這裡,而且這裡能夠承載陣法第六層據說可以自己創造生靈了具體啥情況你自己領悟吧」金烏說完就消失了,碰到個變t傢伙,還是躲遠點!

  李天樺可沒打算就此放過金烏,在熟悉了黑耀環的使用之後就找到了睡覺的金烏,喊來兄弟三人道「你們快點參拜金烏師伯,看金烏師伯有沒有多餘的法寶神器什麼的賞你們幾個!」

  三人一聽大喜「參見金烏師伯!」金烏聽完剛想跑路,不想被李天樺一把抓住,接著說道「你們以後有什麼修鍊上的問題也多問問金烏師伯,他老人家見多識廣,一定會提攜晚輩的」

  三人立刻圍住金烏開始請教修鍊的問題。至於李天樺早就回到樹洞裡面恢復傷勢去了。

  很快李天樺就修復了丹田周圍的傷勢,進入了吸收轉化的狀態……

  三十天以後內力開始轉化成靈力。

  五個月以後靈力開始轉化為元力。

  三年以後元力已經開始實質化轉化成為玄力。

  第九年他恢復到從母星穿越壁障時的狀態,可是化虛的過程不完全是能量的問題了,他在虛化了任督二脈之後感覺到了舉步維艱,還是缺乏底蘊啊!哪怕他曾經觸摸過煉虛化無的終點,還是一無所獲,又苦苦掙扎了幾個月。李天樺無奈的走出樹洞,此時已經是修鍊了十年時間。

  「師父出關了!」吉俊賢的聲音響起,看狀態居然也是靈力開始液化了,馬道人和劉正卿也不知從哪裡走了出來,兩人都是在液化的過程,不過劉正卿還是稍強。只有金烏不在,一看天色,還是正午時分,估計是滿天飛翔呢。

  「俊賢,你是考古學專家,能不能給師父介紹一下哪裡的古文化有什麼特色?」

  「古文化分類很多,從文學角度是先秦開始的古體詩和辭,漢賦,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說,近代雜評,現代研考。文字方面,商是甲骨文,商周間是金文,先秦是小篆,漢朝之後是隸書,楷書,行書,草書。」

  「那倉頡造字沒有流傳下來?」

  「倉頡造字應該是象形文字,第一次斷代就是從商周開始,文化、文字基本上全部失傳,弟子在學習陣術的時候發現一個奇怪的情況,陣術由每個文字形成,而書寫文字的方式和我們正常的方式不同。」

  「那你說說基礎陣困幻殺和九字訣,你是怎麼理解的?」

  「困是陣術根本;幻是欺詐的意思,表示陣術的多變;殺是決斷的意思,是陣術的攻擊手段;九字訣應該是陣術的雛形,表示陣術的九種基礎形態」

  「不錯,不錯!從文字的根源判斷陣術的多變!那如果說倉頡造陣,你有什麼看法?」

  「倉頡造…陣?……弟子記下了,多謝師父點撥!那麼說…陣術是畫出來的?」

  「筆刻手划,一筆一意境,一劃一陣法!為師也僅僅悟到此處,你且下去慢慢體會吧!」

  「馬道人,說說你對醫術的看法!」

  「所謂醫術就「病」和「治」兩個字而已,師父所傳的醫術以經絡為根本,結合五俞,配以陰陽五行由外而及內,由此而制定出人體的穩定結構。如此來判斷,所謂的「病」不過是某部分結構的變化造成了整體結構的不穩定,用穩定的結構對照變化的結構並將其重回穩定結構就是「治」的過程。」

  「還好,知道了結構的變化是醫術的根本,那如果此島有「病」該如何醫治?」

  「此島有「病」?師父是說將此島比做人體……如何穩定結構?」馬道人汗顏。

  「為師有一感,你可聽聽,宇宙萬物皆有結構,「病」可謂是其變化,而「治」則可以因其變而變,不外乎「疏導」二字,由「疏」而順者則依其結構「治」之,「疏」而不順者則應「導」之,「導」而順之則應其變定其新結構,也可算「治」之」

  「師父是說,醫術可以治宇宙萬物,只要能形成穩定的結構就是健康?」

  「沒錯,生物是個進化的過程,正確的對待進化、理解進化、促進進化才是醫術的方向,你也下去慢慢品味吧……」

  「師伯要遠行么?」劉正卿忽然插嘴道。

  「想必令祖當年也曾傳法而後遠遊,你所修道法偏重於殺伐,而我所修偏重於融合,本不該評述優劣,念在你喊我一聲師伯,和你說幾句話,我姑且說之,你姑且聽之……五行之金主殺伐主克木,卻又可生水,而水又生木,是不是說金克木卻不絕木?道法分陰陽,然而極陽也是致陰,極陰亦是致陽,這麼說豈非陰陽不分?道家講道、德;儒家說仁、義,而道家所說形而上學為道,形而下學為德;儒家則以格物為仁,至致為義。是不是說道德仁義不過是一條路的兩種說法?只要找到事物的根源,修鍊就能找到後面的途徑?你好好想想吧,我外出歷練,也許還會回來,你們好自為之吧……」

  李天樺準備入世歷練,融合儒道,甚至是儒道魔……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