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萬花小說>书库>歷史軍事>楚史亂國志> 第四百二十六章 項明擇人,各置部署

第四百二十六章 項明擇人,各置部署

  「那麼,便煩勞項卿領一隊人馬,以東向西進攻雒陽。」

  劉辯頓了一下,又問道:

  「不知諸位愛卿,誰人願隨項卿前往,助其攻克虎牢?」

  劉辯的目光掃過在座眾人,而這一次,他們顯然有些躍躍欲試之意。

  在此之前,進攻虎牢便幾乎等同於放棄討董功勞,等到戰爭結束,最多換取個參與討董的好名聲罷了。

  眾諸侯都心知肚明,他們也同袁術一般,不願被分到虎牢,只不過此事不便說出,因此也就閉口不談。

  但隨著項明的主動請纓,情況又發生了逆轉。

  正所謂人名樹影,這位吳侯,乃是先帝冊封的天下第一將,戰力無雙,謀略不俗。

  有了他在,攻克虎牢並不是一句空談,而是真真正正地變成了一個戰略目標。

  眾諸侯並不知道項明心中的算盤,但對方顯然不是能夠將功勞拱手相讓的人。因此,他們並不擔心項明會故意拖延進攻,反而有些諸侯開始期待前往虎牢。

  因為在事實上,跟隨劉辯攻克軒轅關固然能夠分得戰功,但由於種種條件原因的限制,實際能夠獲得的效益反倒比不上另闢蹊徑攻克虎牢關,雖然並沒有完全的把握,但也可以當作一場賭博。

  賭贏了,便可贏得利息及聲望,賭不贏,大不了無功而返,也沒有什麼太大的損失。

  「臣願往。」

  袁紹也是看出當下局勢,於是出言。

  他當然可以察覺出劉辯對他的疏遠,但這也是無可厚非之事,袁家一向信奉的便是審時度勢,豈會因他人眼光而改變。

  正是這樣的抉擇才挽救了袁家,因為董卓誅殺袁隗的同時,也將雒陽城中的袁家連根拔起,倘若袁紹沒有及時地改變態度隨劉辯離開,恐怕現在袁家就只剩袁術一根獨苗。

  所以,無論劉辯是否對他有所忌憚,他現在也是無路可退,若不幫助劉辯討伐董卓,那麼天下之大將無他的容身之所。

  不早說投奔袁術,他深深地明白自己這個弟弟對他的怨恨,或許在對方手下,還不如董卓處安生。

  他主動請纓,也算是表明了自己的態度。

  然而,隨著他的話音落下,劉辯卻輕輕搖了搖頭。

  「虎牢雖重,卻也不可忽視了軒轅關,既然項卿前往虎牢,那麼空出的副統領之位將由袁卿補上,袁家世代威望寄在袁卿身上,袁卿可莫要讓朕失望。」

  袁紹的請求被他駁回。

  他何嘗不知袁紹此時的處境?但或許是對諸侯的背叛心有餘悸,他還是不願太過相信這個曾經與他背道相馳的袁紹。

  或許派他統領北路軍可以,但既然項明接領了這個任務,那麼袁紹就需要放在他的眼皮底下,這是劉辯自己的一種考量。

  「臣,遵旨。」

  袁紹抑制不住自己臉上的失望,不過劉辯已經將話說到這個份上,他也不好抗旨不遵,只得領命。

  「陛下,臣願往。」

  這時,袁術似乎又聽取了身後之人的提議,出言道。

  「陛下,臣亦願往!」

  「陛下,臣也願出征虎牢!」

  有了袁氏兄弟的起頭,那些躍躍欲試的諸侯也各自發聲,儼然一副為天子盡忠的模樣。

  但他們其實是為了自己的利息。

  劉辯皺眉看著紛紛出言的眾人,他沒有想到,竟然有多半人都主動請戰,看來項明在眾諸侯心中的地位也不簡單。

  他不由得對項明增添了幾分忌憚。

  「眾卿稍安,既然群情激憤,不若項卿自行選擇隨行之人,但莫要將大軍盡數帶走。」

  劉辯話音出口之餘,還開了一句玩笑。

  但項明深知,這是劉辯藉機敲打自己,雖然他並不在意,卻也不能做得太過分。

  於是,他回首看向一張張積極請戰的面孔,稍一估量,便有了打算。

  「臣若攻虎牢,需一勇猛上將作為先鋒,烏程侯可當此重任。」

  孫堅聞言,嘴角浮現出一抹笑意,身後的孫策也躍躍欲試。

  他們其實並不在乎進攻何處,所崇尚的無非就是酣暢淋漓的戰鬥。只要有戰鬥,他們便心滿意足。

  當然,若能在項明麾下聽命,便是再好不過,於是他隨即拱手領命。

  這一次,劉辯沒有再行阻止。

  他當然知道孫堅乃是一員虎將,但眾諸侯中不乏大將存在,孫堅最多不過錦上添花,於是微微頷首,算是同意。

  「另外,臣還需要一支最為靈活善戰的輕騎作為戰場接應,早聽聞遼東太守麾下有一隻精銳輕騎,還請同行。」

  他轉頭看向公孫瓚。

  公孫瓚麾下白馬義從,在黃巾之時還未曾組建完全,但後來李密幽州作亂之時,這支隊伍堪稱一支奇兵,在戰場上創下偌大聲望。

  他也想見識見識,這支被後人傳得神乎其神的隊伍,於是點名要公孫瓚加入。

  值得一提的是,由於劉備和關張在黃巾之亂中也闖下了不小的名聲,此時雖不如意,卻也勉強能夠算作一路小諸侯參與了此次討董,並未依附在公孫瓚的麾下。

  若是劉備在,項明還真不好開口要人,因為在眾人眼中,關張之勇僅次於他,因此劉辯不會同意這件事情。

  他也沒有主動提及。

  劉辯同樣應允。

  接下來,項明又挑選了幾名諸侯隨行,其中包括本已經退隱的,專為勤王而來的楊林,北海太守孔融,南陽太守袁術等人,有些是當初黃巾亂時並肩作戰的熟人,有些則是對他來說耳熟能詳的名字。

  無他,單純是因為相對熟悉,其他的諸侯,一部分如同曹操劉備這般不能選擇,另外則是一無所知,選其無甚大用。

  這些諸侯麾下兵力總共也有十萬之多,加上項明自己帶來的三萬人,差不多已經足夠。

  雖然距離劉辯的底線可能還有一定的距離,但兵在精不在多,至少在項明看來,十三萬足矣。

  另外,他並沒有選擇韓言同行,這樣也算是為了避嫌,同時也算作分兵兩路,一旦發生情況,也好相互呼應。

  劉辯對於項明要求的兵力頗為滿意,並沒有阻攔項明的挑選。

  於是,集會按照劉辯此前的計劃按部就班地進行,很快便進入了尾聲。

  在大集會結束之後,兩路人馬再分別召開了小集會,在會中確認了戰略計劃和各自的職責,算是做好了戰爭之前的全部準備。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