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萬花小說>书库>歷史軍事>楚史亂國志> 第三百五十九章 喪事結束,登基大典

第三百五十九章 喪事結束,登基大典

  劉宏的葬禮按照漢律持續了一個月時間。

  帝王之喪,雖震動天下,卻因為動靜過大,不可能像尋常百姓那樣持續三年之久,轟轟烈烈舉辦一月,一切便要恢復正常,天下也將逐漸忘卻他的存在,特別是新君,只會守靈一月。

  這可能也是身為帝王的代價之一,生時身居高位,死後亦要承受這高位帶來的代價。

  在這期間,太子劉辯要為先帝守孝,不能登臨朝堂,天下政事便由三公與大將軍何進代為執掌,一時間威勢無量。

  十常侍則因為失去了最大靠山,暫且依附在董太後門下,蟄伏不出,等待起複的機會。

  當然,這一個月以來,由於朝堂無君,因而並未頒布任何新政,一切都以穩定時局為主,除了沒有天子之外,一切倒也算是井井有條。

  朝堂的正常運行,使得因天子駕崩而惶惶不安的人心逐漸平復了下來,雖然內心中仍有些許陰霾,但至少街頭巷尾少了一些議論之聲。

  一月後,天子大葬算是告一段落,隨之而來的,便是新君的登基大典。

  國不可一日無君,雖說劉辯實質上已是皇帝,但並未舉行登基大典,便算不得名正言順。

  當然,此時的劉辯名義上還是太子。

  凡新君登基,必要安撫人心,所以登基大典務必隆重,唯有如此作為,才能夠驅散百姓心中的不安,起到安定人心的作用。

  這一日,雒陽城內縞素盡除,街頭巷尾開始多了幾分喜慶,北邙山下,雒陽城外,以及崇德殿前,各放置了一處高台,作為登基大典的必要儀式。

  第一處為告祖,第二處為告民,這些算是登基大典的開始階段,亦或是可以稱作準備工作。

  劉辯寅時便出城前往北邙山下,告祭歷代先帝,以求先帝庇佑。

  在完成之後,又趕赴雒陽城外,於辰時登上第二處高台,昭告百姓。

  經過挑選觀禮的一萬百姓今日務必放下手頭工作,在高台下等待新君的到來,劉辯也並未停留太長時間,只是做足了儀式,便匆匆離去。

  接下來要做的,才是登基大典的主體部分。

  文武百官早就沐浴更衣,將一切工作準備妥當,便早早來到宮內,等待劉辯的到來。

  在站位上,三公立於高台階前,文武百官列於左右,縱使何進權傾朝野,此刻也只是文武百官其中的一員,與九卿中職責最高的司農相對而立。

  如此重大儀式,自然少不得常侍參與,他們與百官暫時放下成見,十常侍盡數到齊,手持禮器,列於三公之側,百官之前。

  唯一站在高台之階上的,只有一人,便是劉辯的生母,皇后何氏。

  待得差兩刻午時的時候,劉辯來到了第三處高台之前,此處高台為正統登基之台,高同崇德殿,比起之前兩處要高上一倍。

  此前的奔波,讓劉辯此刻略顯疲憊,但如此重要的時刻,他也強打精神,在禮官示意之後,登基大典算是正式開始。

  劉辯不急不慢,途徑百官,緩緩走過,來到了三公面前,停步。

  此時,三公轉身,面對何后,高聲奏讀《尚書顧問》。

  何后朱唇輕啟,答覆道:

  「可。」

  於是三公讓開,劉辯隨何后在十常侍的護衛之下。登臨高台,隨即轉身,背北面南,意味著面對天下。

  三公也不停歇,太尉劉虞持玉璽在前,司徒丁宮與司空劉弘在後護佑,自阼階來到高台之上,立於劉辯面前,奉讀策文。

  策劉辯為天子,何後為太后,其言語在劉辯聽來,同三百年前大同小異。

  太尉讀策罷,面東而跪,將傳國玉璽授予劉辯,以示交付新君權柄。

  此時正值午時,權柄交付結束,就意味著劉辯可以算是名正言順的大漢天子了。

  但登基大典尚未完成,劉辯面帶笑容,自十常侍手中接過三樣禮器,玉具授司空,隨侯珠授司徒,高祖斬蛇劍授予太尉,以勉勵百官。

  接下來,便是誦讀即位之詔。

  三公常侍盡退,高台之上,僅剩持玉璽的天子劉辯與站在他身後的太后何氏。而太后此時面容肅重,一聲不發。

  劉辯高托傳國玉璽,面向百官,高聲道:

  「皇天上帝,後土神祗,眷顧降命,屬辯黎元。先帝驟崩,余天下以無主。辯為太子,當承天之命,忝為天子,是以告付於天。」

  此言,曰為告天,象徵將他繼位之事告知天地神袛,這是詔書中最為嚴肅的一環。

  他頓了頓,又道:

  「自先帝以來,天下有漸亂之相,先有黃巾作亂兵臨雒陽危急皇城,後有蠻夷趁機兵犯邊疆,皆至大漢於危矣。」

  「幸先帝平亂而治,復天下太平。朕之即位,當持先帝之理,定大漢亂根,還天下安寧。」

  「朕為天子,亦承天下萬民之願,當勵精圖治,庇民於安樂,為朕之所向。」

  「自今而始,大赦天下,除罪大惡極之人,皆免死罪,余者罪減三等,即日施行。」

  這同樣是告民,但不同於此前的安撫,此言的作用在於加強百姓心中的認同。

  當然,其中不乏誇大之言,但此番詔書是要昭告天下的,若非如此說,那百姓將如何看他?

  總之,為了穩固人心,無論如何誇大也是應當之事。

  在這其中,還有一個細節,便是他將自己的稱謂由「辯」改為了「朕」,便是注意到了提及對象的不同。

  一個是面對天地,一個是面對萬民,他的態度自然也要有所差別。

  最後,劉辯總結道:

  「劉氏子辯,得天地之恩,萬民之意,乃為皇天大命,敢不敬承。故,即位天子。」

  一番登基詔書不算很長,對比其他卻也不短,在劉辯下詔結束之後,便將玉璽佩於腰間,如此,便算是掌控了天下大權。

  群臣隨即跪倒在地,高呼萬歲,如此便代表著他們承認了台上之人為天下至尊,大漢天子。

  這並不是一種恭維,而是一種信賴,如此情境,才算徹底地凝聚了人心。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