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四十一章 做盡安排,靜待法家
終於,項明還是以絕對光明的前路和設身處地的態度打動了墨家眾人,讓渚昭與金煌兩人當即決定投效在他的麾下。
這樣一來,項明對於未來的規劃更加具體,他並沒有讓二人留在歷陽,而是讓他們分散開去,等待時機聚集力量。
在現在這個時候,大肆收納人才,甚至組建工家都是天方夜譚,儒家權勢猶在,倘若真的肆無忌憚,必將受到儒家的強勢打壓。
但雖不能創立工家,但暗暗整合天下工匠還是在可以行動的範圍之內,金煌便打算趁天下未亂之際,帶著項明尚未完成的《工典》,前往天下有名的大工匠處,勸說對方加入未來的工家。
那些大工匠,雖不成學派,但各個都有至少數十名弟子存在,同官家的關係也算融洽,雖不能說是地方世家,卻也在當地郡縣有著些許名望。
倘若能夠得到其中大部分人的支持,那工家的傳立將直接進入到下一個階段。
當然,這只是理想狀態而已,至於那些工匠能否同意加入,還是要看金煌的遊說是否奏效。
項明也沒有讓他留下工匠之才幫助自己完善《工典》,因為《工典》不似其他典籍,純粹理論的第一部分是超越時代千年的知識,除項明外無人可知。
第二部分也是如此,加入後世的制度與制式,倘若讓他人編寫,則會搞得亂七八糟。
嚴格來說,第三部分的內容是沒有限度的,理論上,任何超越當下水平的,按照第二部分制式設計的工具機械機構,都可以加入《工典》。
項明雖有這方面的知識,但他畢竟只是一介凡人,腦海中絕對沒有整個工業化機械的框架,還是需要工家眾人不斷探索發展。
這一部分,並不是某些人能夠完成的,它需要一個完整的工家集思廣益,甚至是前卜後繼,才有希望完善工業體系,只有寥寥數人,是不可能完善《工典》的。
就這個方面來說,有人協助與無人協助差別不大,所以項明拒絕了金煌的提議,打算獨自書寫,等對方按照自己的規劃建立工家之後,再將這項工作完全交付給對方。
至於渚昭,項明也交付給他一個任務,就是整頓天下遊俠,將那些心懷俠義的遊俠與打著遊俠旗號行盜賊之事的人分離開來,進行收納與清掃,為遊俠轉換身份奠定基礎。
渚昭行事倒不需要遮遮掩掩,遊俠本就是獨立於尋常社會體系之外的一種因素,倘若按後世的話來說,便是江湖。
江湖與朝堂涇渭分明,而且並不相通,就算渚昭在各州翻天覆地,知曉之人也是少數。
況且渚昭此舉看起來是為了安定天下混亂的局勢,即便儒家乃至於朝堂知曉,在遊俠形成一股威脅到儒家的勢力之前,也不會採取抵制措施。
此時,正是墨家高速發展的最佳時期,等到天下大亂,再容納遊俠就不是那麼方便了。
到了那時,不但要防止敵對勢力的細作加入,還要面臨著一些遊俠想要從軍的可能。
不過,倘若真的到了那種地步,項明完全可以將地方城衛軍進行編製,其中精壯編入正規軍隊,而其中稍老弱之人,也不需要加入墨家,同樣可以在墨家的管轄之下進行執法的工作。
所有的事情都安排妥當,項明同兩人又交談過幾次,在言語之間透露了一些需要對方知曉的信息,同時堅定了兩人的信心。
在兩人離開之後,項明又恢復了此前的狀態,無非是處理處理政務,騰出時間繼續書寫《工典》,同時等待著其他百家勢力的到來。
等待的時間是極為漫長的,整個春天幾乎過去,項明也沒有等到其他百家前來試探,這也讓他對百家的現狀產生了懷疑。
雖然說百家只是虛數,但十數家學派有所傳承卻是事實,而如今他只知道儒,墨,名,兵,法,農,道等寥寥幾家學派的消息,還有許多學派渺無音訊。
項明甚至懷疑,這些學派傳承是否在數百年時光之中就此斷絕。
這些學派同樣是他規劃的重要部分,比如雜家,倘若沒有雜家居中調和,單憑項明自己,恐怕難以使得這個體系完美運轉。
不過,項明思索一番,也算是釋然。
一來,他並不能確定這些學派是徹底斷絕還是避世,倘若避世不出,等到天下大亂之際,必定會有優秀子弟出現在世人眼前,到那時便可知曉。
如同縱橫家,其在戰國時期就極為神秘,善左右逢源,合縱連橫,謀划亂世。
縱使他們沒有野心,也不得不讓人懷疑他們是否在謀划些什麼,但所有想要一探究竟的人,最終卻是無功而返。
如此神秘莫測的學派,項明雖然敢用,但也不得不防備對方有所謀划。況且在他的規劃中,在結束亂世之後的體系中,是沒有縱橫家的位置的。
這並非卸磨殺驢,而是其學說使然,縱橫家所擅,是合縱連橫於諸國之間,善於調整各方勢力的牽制,來印證自身的存在價值,算是戰國時期的特殊產物。
而自大秦完成大一統以來,縱橫家便沒有了以往的效力,只能回歸山野,不復出焉。
儘管在接下來的亂世之中很有可能重演戰國亂局,但項明相信縱橫家自己也知曉,有了大秦一統起頭,任何亂世終將以統一告終,他們存在的意義將被無限削弱。
項明甚至想象不到縱橫家傳人站在自己面前的場景。
就算退一步說,這些在規劃之中對他有用的學說都徹底斷絕,他也未必不能重建其傳承,大不了根據後世的經驗增添典籍,大不了重新培養相關人才。
所以,總而言之項明的心態還是頗為平和的,此時他所需要做的,就是一邊看著揚州發展蒸蒸日上,一邊收集天下各方的消息,等待著法家代表的到來。
這一等,便是白日光景。
終於,在一年之中最為熾熱的時節,一眾法家弟子自益州乘船,沿長江一路東下,最終來到了歷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