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二十五章 公孫所求,名家特點
「白馬非馬……名家!」
項明心中迅速浮現出對方的身份,也知曉了對方公孫之姓背後的意義。
「正是。」
公孫常頷首笑道,顯然對於項明的反應頗為滿意。
名家自武帝之後迅速墮落衰敗,典籍也僅僅掌控在少數名家弟子手中,世人只知儒法墨道,不識名家的大有人在。
項明出身偏遠,且其祖上的兵家同名家勢如水火,未必能夠告知對方名家的信息。
而等他祖輩回到中原之時,名家早已不為世人所知。倘若項明真的不知名家為何,又怎麼能夠給出建議?
好在,至少項明知曉名家的學說,就意味著他對於名家有著基本的了解,就算沒有相應的建議,知曉了對方的態度,這一趟也算沒有白來。
但項明卻眉頭一皺,得到了對方切實的身份並沒有讓他心中疑惑得到解答,反倒加重了他的困惑。
因為他並不理解名家出現在這裡的原因。
確實,他當初前往汝南尋求農家協助,同時也是在向百家殘餘發出一個信號,這麼做的目的是為了當他在未來起兵之時,這些百家殘餘的勢力能夠想起自己對這些人的態度友善,從而會提供一定的幫助乃至於投效自己麾下。
雖然不可能做到收攏全部,但至少能夠以這種方式拉攏部分,這就夠了。
但公孫常的到來是他始料未及的,於是,項明帶著疑惑開始試探對方。
一旦試探下來,他也算明白了對方來此的目的與當下情勢。
之前他不知道的是,此時百家力量已經呈現頹態,曾經遍布天下的農家都所剩無幾,更何況其他學派?
在儒家的有意壓制之下,百家勢力逐漸衰敗到了一種極為危急的情勢,若是繼續下去,不出三代,大部分學說的傳承便將會徹底斷絕。
名家就是其中的代表。
儘管這十數年以來,各家學派都出現了許多人才,倘若一帆風順本應呈崛起之勢,可偏偏儒家湧現出的人才更多,大量的儒家子弟佔據朝堂權柄,令他們更加舉步維艱。
此時,項明的出現對於他們來說無疑是最後的希望,前者有曠世奇才不說,還不局限於一個方面,或許,項明對自家學派有所想法也說不定。
更重要的是,他對於自己這些殘存的學派有著一個友善的態度,這才是他們召集子弟,前往揚州的主要原因。
可以說,他們的行為就是有病亂投醫的表現,但幸運的是,項明是一位出色的全能醫者。
「原來如此……」
項明聽完公孫常的回答之後,才明白對方到來的用意,不自覺地喃喃道。
「名家此時已有傾頹之勢,我們這一脈和惠子一脈加起來也不過數百。人才凋敝不說,更是散落在冀州幽州一帶,受到此前黃巾起義的衝擊,現今剩下的,唯區區百人。」
「名家乃先賢所創,某等不願其毀於自己之手,更聽聞吳侯乃當世大賢,因而老夫與冀州啟程,迎風冒雪,為求名家前路,望吳侯指教!」
公孫常見項明神色恍惚,還道對方並不在意名家,於是站起身來,左手立於胸前,右手背於背後,躬身施禮,口中高呼。
為了得到項明的回應,他甚至不惜賣慘,將名家現狀和盤托出。
這也是一種說話的藝術,利用對方的心理,促使項明給出幫助,這也是名家理論的一部分應用。
他所行之禮,也是代表了名家的最高禮數。
名家講究「去尊」,面見君王亦不跪拜,更何況是他人,此禮躬身為主,且這種姿勢不便言語,就是象徵著名家弟子對對方最大的尊重。
項明卻面色古怪,因為他知道公孫常此舉,確實象徵著名家已經到了走投無路的地步。
之所以這麼說,是因為名家還有一種觀點叫做「偃兵」,平日里最看不起的便是兵家,當初罷黜百家之時,兵家也沒忘了順勢踩上幾腳。
而項明自己雖然沒有兵家身份,但也是將軍出身,名家若不是實在沒有辦法,必定求不到他的頭上。
項明禮貌性地將公孫常扶起,但內心卻並不歡喜,這並不是因為名家擁有的力量弱小,而是由於名家本身的特性。
名家雖也為百家之中的大家,但自百家爭鳴以來便是其他學派弟子鄙夷的對象。
在後者看來,名家學說空洞無根,無理無據,況且意圖含糊尊卑之別,妄圖僅僅通過辯論消除矛盾,這些想法在其他人眼中,是極為膚淺與可笑的。
而名家之人性格亦是執拗,執一理而辯論不休,即便在客觀角度上的錯誤,也要通過辯論獲得大多數人的認同,從而達到正確的假象。
這也是為什麼名家弟子被其他學派唾棄的緣由,相傳當初於齊國稷下學宮百家爭辯之時,名家橫掃全場,無人辯勝名家,所以才採用孤立的態度。
而項明在得知對方身份之後,也反倒不糾結於公孫常如何進入刺史部,憑藉對方的口若懸河,休說自己這不甚嚴密的刺史部,即便是皇宮大內,也未嘗不可進入。
不過,也僅僅是有這種可能罷了。
辯者唇槍舌劍,但終究還是無根之萍,那句「有名無實」的真正出處,也未嘗沒有嘲諷名家的意思。
這些,都是項明根據那個時代的記憶回想並加以推測的,孰真孰假,不得而知,但名家確實是百家之中最不得朝堂重視的一門學派。
以項明的眼界看來,名家其實並沒有看上去如此不堪,充其量,不過是不被世人理解,不甚實用罷了。
擁有後世見識的項明知曉,其他百家探求的是實用與理論相互結合,以達到某種精神上的同一,但名家卻並非如此。
除了辯術,名家最大的特點便是辯證思維,講究從各種角度,多方面看待問題,雖然因為時代桎梏誤區不少,但這種精神無疑是值得參考與借鑒的。
倘若用一個詞來形容名家學說,恐怕哲學二字最為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