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一十七章 草木雄雌,二人之辯
「吳侯這是何意?老朽當不得您如此大禮。」
項明的行動卻是嚇壞了董決,幾乎是從座位上挑起,一把攙扶住項明。
並不是他趨權附勢,而是在他心中確實對項明是極其敬佩,不關乎身份,只關乎學識以及作為。
項明這一禮,他自認承受不起。這才有如此劇烈的反應。
「董翁自然受得明之一禮。」
項明卻是滿面嚴肅,沉聲道。
「聞道先者方為長,老朽空活多年,自認學識遠不及吳侯,怎當得吳侯如此尊重?翁之一名太過沉重,倘若吳侯不棄,叫老朽一聲兄也就夠了。」
似乎是想要緩解一下項明所營造出的嚴肅氛圍,董決微微笑道。
「便依康銘兄。」
見董決執意如此,項明也不推辭,雖然他也有尊老的觀念,但對於術業來說,確實是達者為師。
儘管董決在農事方面的知識高出他太多,但他擁有後世的理論體系,在這個方面,確實是遠超董決,於是才接受了董決的提議。
「某之一禮,是因為康銘兄接下來將要行之事,乃是某心中的一個想法,實話實說,某並不確保這個想法完全正確。」
「但若是此事一旦成行,功在千秋萬代,如果說《農典》的出現可能會令天下百姓不至餓死,那麼此法的出現,將讓整個天下無人飢餓。」
「因此,某請求康銘兄嘗試某之想法,雖不一定成功,但將會是有利萬代之事。」
「乾元不妨說說看,究竟是何等令人想法。」
董決接過項明的話頭,稱呼也換成了項明的字,這也是項明懇請的結果。
他也不至於什麼也不聽便直接同意,倘若項明的想法太過離譜,他也會當場拒絕,這無所謂情分和尊重,而是在於他想不想做這件事情。
項明開口欲言,但終究還是沉默良久,細細斟酌語言,才緩緩開口。
「康銘兄可知,農事之奇,為何能夠撒種成株?此中所蘊,是何等道理?」
「這……」
項明的話,倒真的把董決問住了,一直以來,他所擅長的便是耕作,知曉如何耕作能夠儘可能收穫更多糧食,但從未追本溯源,探求過為何種子能夠生長成為植株,一時間竟陷入了沉思。
過了良久,他才答道:
「大概是關乎五行。」
又整理了一下語言,補充道:
「作物的本質是木,而水可生木,雖然種子種入土中,但土僅為承載,起到決定作用的還是由於水的緣故。」
「既然如此,為何大澇之時莊稼會被泡爛?」
項明追問道。
「這大概是由於過猶不及的緣故。」
董決回答得頗為迅速。
「那麼,既然木生於水,為何有沃土與貧土之別?」
項明再度追問。
他並不是想向董決灌輸光合作用的思想,即便是他說出,也沒有條件來證實,他充其量算是潛移默化地改變董決的觀念。
董決不是愚笨之人,他所知曉的知識受限於時代,而自己盡量用這個時代的語言將董決的觀念拉到一個可以接受他接下來計劃的層面,這便是項明的目的。
可喜的是,董決開始自主思考起這些事情,並且很快就發現了同他此前觀念相悖的道理。
「這個……作物同樣如人,無水不生,但除水之外,還需要化土為木,就如同人食五穀一樣,唯有這樣,方能成長。」
董決的回答令項明頗為滿意,他並不相信董決這位耕作一輩子的農家第一人發現不了這樣淺顯易懂的道理,雖然不涉及元素,但至少知道作物是需要在土中汲取某種養分,才能生長,如人一樣。
重點在於如人一樣。
「那麼,最開始的種子又從何而來?」
項明並沒有停止追問,他想要在接連不斷的問題之中,迫使著董決去思考,加上他的刻意引導,讓董決明白一些道理,這便是他的目的。
「種子自然也來自於莊稼,如母生子,莊稼亦可生種,這也是種子後面那個『子』的由來。」
很明顯地,董決被項明指引,說出了其想要讓他說出口的答案。
「那康銘兄可知,莊稼如母,那父從何來?」
項明問題出口,董決便微微一顫,他前面的回答剛一出口,就想到了這個問題,但他並沒有答案,只得苦笑道:
「人為五行皆備,而作物僅為木,或許,並不需要父就可以生產種子。」
這是他能夠想出的唯一答案。
誰知道,一直順著他話語的項明此刻卻提出了反對意見:
「天生萬物,在乎天地之間,天者陽也,地者陰也,萬物皆有陰陽,人為父母所生,亦分雄雌,豈有草木不分雄雌之理?」
「萬物具陰陽不假,卻並非皆分雄雌,倘若作物自土中便有雌雄,那此物如何交融?乾元,在這件事情上,是你著相了。」
董決沉聲爭辯道。
「是么?」
項明一笑,隨即道:
「人不見魚之交融,卻能知魚有雌雄,因何不見草木交融,便言草木無雌雄乎?」
「況人尚有男兒女相,草木因何不能雌雄兼備?」
項明的話引起董決一陣沉思,他努力尋找反駁項明的觀點,卻未能如願。
但他也聽出來了,項明此前一直說猜測也不盡然,至少他是知道些什麼,才能說出這種顛覆性的話語。
「願聞其詳。」
思索片刻,董決還是開口。
項明也不多言,開口解釋道:
「某雖為種植五穀,卻曾觀花。花者,其蕊不同,中有一蕊為大,余者皆隨。」
「某嘗去其大蕊,其花無果,去盡他蕊,其花亦無果,於是便想,非草木無雌雄,實其雖同蘊五行,然木占多數,情況或許同人不盡相同。雌雄一體,也未嘗不可能。」
「乾元所言當真?」
一開始,董決也沒有抱著太過認真的態度去聽項明解。因為在他看來,草木是否有雌雄之別並不重要。
雖然若能印證,同樣是農家的一次進步,但此事帶來的影響,遠遠不及編修《農典》重要。
有那麼一瞬間,他曾想過拒絕。
不過,出於對項明尊重,他還是準備聽完對方全部話語再行拒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