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萬花小說>书库>歷史軍事>楚史亂國志> 第三百零六章 集會開始,董決呵斥

第三百零六章 集會開始,董決呵斥

  偌大的場所之內,有一千農家弟子聚集,雖然人數眾多,但此時卻是鴉雀無聲,所有人都在靜默地等待許家眾人的到來。

  儘管他們都明白,此番行動會被他人知曉,但他們還是保持了應有的安靜,因為這些農家弟子也清楚,此次集會或許與農家未來命運息息相關。

  時間,就這麼一點一點地流逝,等到明月高懸之時,許重等人終於出現在了眾人的視線之內,引起細微的騷動。

  「伯奇兄此次,可是讓我們一陣好等啊!」

  尹家家主迎了上去,但語氣之中似乎帶有責怪之意。

  許重雖聽得出來,但此時並不是兩家口角的時候,面對尹家家主的盤詰,他只是微微一笑,道:

  「讓諸位久等了,此次農家弟子齊聚,雖無不正之舉,卻還是難免遭人猜疑,因此某來之前,曾與汝南太守打點一二,讓正全兄挂念了。」

  「原來如此,倒是麻煩伯奇兄了。」

  尹成哈哈一笑,他也知道事情輕重,揪著此時不放顯得自己小肚雞腸,於是也就一笑了之,隨著許重一同落座。

  或許是為了彰顯許、董、尹三家的地位,或許是為了更好的發言,在場三位地位最高之人的坐席,都在許邵兄弟發表月旦評的高台之上,談話間,許尹二人皆登上了高台。

  「見過康銘兄。」

  在經過董決身前之時,許重微微欠身,便是對這位學識最淵博者的尊敬。

  事實上,在董決至許家學習《神農》之時,他也曾經請教過董決,董決於他有過指點之恩。

  而董決只是默默頷首,並未出聲。

  許重也不在意,他知道董決的性格,雖有大才,但略有些孤僻,否則,董家家主也不可能旁落他家。

  實在是因為董決對這些瑣事不感興趣,一心投入在耕作上面。

  待得許重等人盡數落座,早就等在一旁的許邵上前,低聲向許重報告了一下情況,此時,應到的都已到齊。

  「既然諸位都已到齊,那某便開門見山,此次召集諸位前來,是想要同諸位商討農家未來。」

  許重環視左右,直接言明了此次召集眾人的目的。眾人皆為農家之人,他沒有必要在集會之前長篇大論,索性長話短說,開門見山。

  聽聞許重之言,眾人則顯得很是平靜,因為許重早已言明,有些人甚至也已經猜到了許重接下來的話語。

  「伯奇兄,倘若某沒有猜錯的話,此次召集我們前來,是因為司隸那件事吧?」

  在場眾人之中,能夠同許重同等對話的,只有尹成和董決,董決此時還沒有發表意見的想法,因此提出這個問題的,依舊是尹成。

  「與其有關,但關係不大。」

  許重知道對方在想什麼,換作是他,在不知《農典》存在的情況下,也會認為司隸施行的「增社均攤制」是農家的一個機遇。

  事實上的確是一個機遇,但相比於他想說的事情,「增社均攤制」便顯得有些微不足道。

  「關係不大?」

  尹成冷笑道:

  「怕是不然吧?」

  「正全兄這是何意?」

  許重反問道,尹成的針鋒相對完全在他的意料之中,因此他顯得不慌不忙。

  「伯奇兄怕是想說,司隸今年施行的『增社均攤制』,雖看似朝堂便可以推廣,但其落實並不完善。我們農家就可以趁此機會向天子上書,建議農家加入『增社均攤制』的推廣,如此一來,農家便可以皆此制度壯大,甚至可以恢復傳承。某說得可對?」

  台下頓時出現紛紛議論之聲,此法雖妙,但他們也都能夠想到,似乎並不是一個值得召集眾人的理由。

  況且這種事情書信往來也就算了,為何要大張旗鼓地召集所有人?

  他們相當困惑。

  尹成看著台下眾人的表現,微微笑著。與許重的老成不同,此人激進而略有輕狂,或許是由於此時才剛過不惑之年,進取之心不減,一番言辭下來頗有些咄咄逼人的意思。

  而面對尹成的詢問,許重笑而不答,但一旁的董決卻是出言問道:

  「當真如此?」

  「倘若正常來說,此法也不失為一妙法。」

  許重可以不回答尹成,但對於董決的提問,他還是笑答道。

  「糊塗!」

  許重只想順著董決的意思說下去,卻沒想到董決直接變了臉色。

  「昔年百姓凋敝困苦,管子召令重農,農家也由此應運而生,可以說,農家之本並非農家,而是天下務農之百姓。」

  「世人皆雲農家經武帝罷黜,在我們心中也是名亡實存,但事實上,農家之所以能夠存在,同任何政令都沒有關係。」

  「但凡天下還需要有人耕作,世人還需要食五穀,那麼農家傳承便不會斷絕!即便農家聖賢經典皆失傳不見,亦是如此!」

  「百姓之農,才是農家之農!」

  「而此制度雖看上去可以創造較高產量,卻是以損害農之根本作為代價!而今世人皆被迷惑在極高產量之中,殊不知,一旦此法傳遍天下,不出二十年,便會問題叢生!」

  董決說到最後,脖子上青筋暴起,面紅耳赤,幾乎是以一種呵斥的語氣對許重道。

  許邵瞳孔微微收縮一下,論起來,他算是董決的晚輩,但他絕對想不到董決能夠看到「增社均攤制」的弊端,這已經不是知識淵博可以解釋的事情了。

  在他看來,能夠自己想到此制的弊病,董決的眼光必定極其長遠,雖不及那位年輕的吳侯,卻也有著聖賢之相。

  聽說對方一直在研究農家的發展,看來也並非全然無用,倘若《農典》不出,恐怕過個幾年,農家還真的能夠多出一位聖賢。

  不過,相比於項明那個望穿千古的眼光,他的視野還是受到了局限的。

  許邵不自覺地搖了搖頭,如果說董決只是通過不斷學習走到了當下這一步,那麼那位重瞳的吳侯便可以稱得上是生而知之的天生聖賢!

  但是,董決在他心中的地位,還是僅次於項明和諸位聖賢。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