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萬花小說>书库>歷史軍事>楚史亂國志> 第三百零四章 農家內情,董姓奇人

第三百零四章 農家內情,董姓奇人

  「不過,這位在《農典》中不是給出了解決的方案嗎?」

  許邵微微一笑,項明這部《農典》究竟能對農家產生多大影響,也許在場人中只有他最為清楚。

  項明此人,必將會封聖,只不過是早晚罷了。

  或許,晚些封聖對他來說還是一件好事,畢竟他現在已經算是大漢最頂尖的一部分人存在,再加上農家聖人的頭銜,恐怕會引起皇帝的忌憚。

  許邵之所以能如此肯定,也不是沒有道理,他是看過《農典》初稿的,相比其他人看到的只是他們兄弟二人的手抄版,同項明原版還是有所差距。

  另外就是司隸的反響。

  他沒有想到司隸產糧竟會因為這項制度提高三成,這還是《農典》之中一個並不算出眾的制度。

  倘若全部推行出來,天下將會達到何種程度?

  他完全想象不到。

  即便是以他的眼光,也開始有些看不清《農典》未來的影響。但可以肯定的是,此部著作將徹底改變天下百姓的命運。

  儒家總是宣揚孔聖為百聖之首,而倘若《農典》真的能夠被他們完善到足夠造福萬世的地步,項明的地位恐怕還要超過孔子!

  而他們作為見證者和參與者,也將青史留名!

  許邵的呼吸忽然開始有些急促,但許重並未察覺前者的異樣,他心中所想的,是另外一件事情。

  「董家和尹家也來了么?」

  許重猶豫一下,最終還是開口問道。

  作為許家家主,他雖然不如許邵看得透徹,可他當然能夠看出這部《農典》會給農家帶來怎樣的變革,但他心中想的卻是誰來引領這場變革。

  以那位吳侯為主沒有錯,農家積極響應也沒有錯,即便是為項明之輔,誰來引領農家,也是決定家族問題。

  許家最為農聖許行之後,一直以來都以農家第一家族自居,就好比孔家至於儒。

  但這只是他們許家的一廂情願罷了。

  由於農家包容天下,深作于田的特性,一直以來,農家之中並沒有真正意義上執牛耳的家族,內部雖然不算明爭,卻也少不了暗鬥。

  其中,與許家實力接近的兩家,便是董家和尹家。

  其中,董家並非董卓的家族,而是傳承自內史董安國,而今已有十代。尹家自都尉尹復始,而今也有八代。

  雖皆為後起,卻仰仗著先祖之功和家族的不斷努力,到了現在,幾乎可以和許家分庭抗禮,三分農家。

  其實倘若深究,管亥與管忠兩人的家族作為管子後人才是農家最古老的家族,但怎奈管家家道中落,目前除了在秦正麾下的管忠以外,再無成員。管子雖不是農家之人,但卻被農家作為聖人,這在農家內部,是公認的事情。

  那是因為他的制度符合農家思想。

  但管家自始至終也未曾和農家往來過,即便家道中落也未曾聯繫過農家,所以說到底,農家還是以許,董,尹三家為首。

  許家如此大張旗鼓地召集分散天下的農家子弟,固然有重視《農典》的因素,但何嘗沒有藉此機會提升家族威望的想法?

  然而,想法是有了,但如何達成目的,卻是一個更為重要的問題。

  擺在許家面前的第一個困難,便是董、尹兩家能否買許家這個面子。

  確實,以許家的名義召集農家弟子,另外兩家即便再不情不願,也會派人參加,可參加人是誰,卻是一個問題。

  倘若派一個不溫不火的旁系子弟,便沒有決定兩家行為的權力,但卻會將此次許家召集眾人的目的帶回家族。

  等到其他兩家知曉《農典》的存在,便是各施手段的時候。到了那時,許家因許邵而帶來的優勢將蕩然無存。

  許家藉此機會崛起的想法或許會就此破滅。

  這個結果,固然不是許重期待,卻也不是項明希望的那樣,因為倘若許家未能解決問題,農家內部便將陷入長久的拉鋸暗戰,甚至無暇顧及項明當初提出的要求。

  這無疑會耗費大量的時間,而時間,卻是項明目前迫切需要的東西。

  「董決已至汝南,而尹家之人還沒有消息。」

  許邵的回答讓許重的擔憂放下一半。

  可能董決未來會在歷史上默默無聞,但當世的農家弟子耳中,此人姓名當是如雷貫耳。

  此人不是家主,勝似家主,在整個董家都是獨一無二的存在。

  董決雖是家主庶出,但自幼跟隨家中長輩學習農家知識,對耕作之事頗感興趣,家中藏書皆可通讀,對於農家典籍可以說是倒背如流。

  甚至,他曾令來許家求過最為完整的《神農》,將上面所記載的農事知識盡數掌握。一時間,被整個農家視作天才。

  但他少年時期有一個毛病,便是只愛讀書,不愛耕作,一身農桑知識,卻不願踏足泥土,因此,沒少挨過訓斥,可都是屢教不改。

  直到二十五歲,他才開始在田間勞作。

  彷彿是為了彌補年少時期的「懶惰」,每次他耕作都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中途不曾休息,不曾飲水吃飯,耕作土地比起他人都要多上一半。

  那個時間段,他彷彿瘋魔一般,恨不得直接住在田間,拚命地勞動,旁人也勸說過他,他也是置若罔聞。

  等到董決三十多歲時,他又改變了勞作方式,那種勞作和尋常人勞作不同,並不是循規蹈矩。

  有時一畝地上沒有幾株作物,而有時卻密密麻麻;有時三五天不去田地,有時徹夜勞作;有時單一種植,有時一畝地中種植七八種作物。

  旁人皆以為他徹底瘋癲,就連董家之人也這麼認為,徹底不同他往來,只仰仗著家族還有些閑田,分配給他十畝薄田,讓他自生自滅。

  如此,又過了十多年,曾經的天才就如此銷聲匿跡,被眾人所遺忘。

  直到董決寫成了一本書,才再一次出現在農家眾人眼中。

  他們這才知道其實這位天才並未瘋癲,而是在專心做一件事情,這件事情用了他半生時間,但卻絕對值得。

  他在驗證農家典籍!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