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萬花小說>书库>歷史軍事>楚史亂國志> 第二百九十一章 入主歷陽,重修商典

第二百九十一章 入主歷陽,重修商典

  項明入主歷陽倒是非常順利。

  一來,揚州刺史之職雖空懸兩年,但這並不代表刺史部就此癱瘓,說到底,刺史一職雖有一州軍政大權,但卻也分什麼人執政。

  倘若像曹操這種能臣,會將大小事務都加以整合管理,在豫州是名副其實的頭號人物。而像上任揚州刺史,則是能力中庸之人,只負責周巡監察地方政事,年末報告中央,將權力下放給各郡太守。

  這也是為什麼當初在黃巾之亂時很多刺史無力還擊,但地方太守則可以拉起一支軍隊,同大漢地方這種混亂的管理形式有很大關係。

  但這事實上也怪不得朝廷的制度落後,造成這種情況的主要原因,還是世家。

  大漢以世家為根基不假,但並不是說世家就能手眼通天,獲得刺史之職,雖然當下朝廷對於地方管理略松,但一州刺史乃是國之根本,除非深得天子信任,或是像項明這樣不得不封的情況,輕易不會獲封。

  就算百年豪族,能力以內的最高官職,也只能是太守。

  這就導致,雖然太守名義上權力不如刺史,但在各地地方,由於自己家族的支持,他們實際的職權要遠勝刺史。

  在起先的時候,的確出現了一些刺史與太守之間的矛盾,雙方互相攻訐,甚至鬧到天子面前的例子也不在少數。

  而結果往往都是刺史被免職,而太守卻依舊仰仗當地世家的支持毫髮無損。

  久而久之,那些能力沒那麼出眾的刺史也就漸漸接受了當下的情況,不再對地方指手畫腳。

  當然,能夠做到太守也不是愚鈍之人,知曉刺史不願管理也沒有咄咄逼人,在表面上,保持著對刺史的尊重。

  這也算是大漢地方官場上的一個潛規則,同樣正因為如此,揚州地方由各地太守管理,年底集中將情況上報朝廷,倒也和之前沒有差別。

  但是,隨著項明的來到,一切都會發生改變。

  看似不可思議,但他確實有這個能力。

  首先,他雖然從未執政地方,但當初身在雒陽之時也曾深刻探究過此類問題,儘管只算是紙上談兵,但在理論上他的經驗不會輸於其他刺史。

  其次,丹陽太守孫堅同他交好,吳郡太守韓言已經投效與他,再加上三大世家的支持,可以說,在世家層面,項明也有說一不二的能力。

  再次,在軍權層面,他攜大破匈奴之功南下,又被天子親封鎮揚將軍,天下第一猛將,在軍中的聲望水漲船高,無人不服。

  有了軍權,即使有些世家心中還持反對意見,但也會敢怒不敢言,這則是武力的威懾。

  雙管齊下,不怕其他太守陰奉陽違。

  最重要的是,他也不打算直接大刀闊斧地在揚州進行改革。

  此時劉宏健在,很有可能還盯著揚州地帶,一些行動會束手束腳,所以乾脆就不要行動,等到天下大亂之時,揚州便會是他的一言堂。

  另外,制度的改變需要時間的積累,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根本著急不得。

  還需要大量的人才,此刻他麾下確實缺少推動政令發行的人才,不過他對此倒是並不焦急,因為早有打算。

  他選擇在這個時刻拜訪許邵兄弟也並非單純地是想拉攏農家,還有一個目的,便是通過農家向百家傳達自己的態度。

  他相信,儘管百家勢力落入低谷,但對於其他百家的一舉一動還是會密切關注的,農家集結全部弟子商討必然瞞不過其他人的眼睛。

  到那時,其他百家也都會知道揚州刺史隱晦地支持百家復辟,這對於他們來說,是一個相當重要的信號。

  倘若他們前來試探自己的底細,便是最好的收攏人才的機會。

  項明一直相信,人才並不是天生註定的,而是和後天的經歷有關,因此,他也沒有刻意利用自己通曉歷史的便利大肆網羅民間的人才,只會發布招攬人才的政令,至於得到得不到,全憑天意。

  相比於原本歷史的「名聲」,項明反倒更相信自己的眼睛,大浪淘沙,無論在任何時代,被埋沒的人才數不勝數,他求賢若渴,倘若真有能力,倒也不在意給他們一次機會。

  當然,倘若真的碰上頂尖的人才,他也不會迂腐,倘若真有歷史中那些大人物的消息,休說三顧茅廬,就是三十顧,他也不會在意。

  至於主動找上他的,更不會放過。

  就像是周瑜,剛到歷陽幾日,便被前來拜會項明的韓言帶走,進行培養。

  對於周瑜,韓言經過一番考驗,便看出前者對於戰爭的巨大天賦,於是當下收徒,將周瑜視為自己兵法的傳人。

  同樣是兩世為人,韓言對於一些門戶之見倒也看得很開,根本不會吝嗇自己的教導,因而,項明並不擔心周瑜的未來。

  至於項明自己,除了安排韓言加緊訓練士卒以外,對於政事上的調整也說了幾點自己的意見,聽得韓言頻頻點頭。

  另外,他還告訴韓言關於「增社均攤制」的相關事宜,以他推測,在今秋司隸糧食收穫之後,劉宏便會傳令天下實行此制,早做準備也未嘗不可。

  就這樣,在韓言離開之後,項明便投身於繁雜的政事之中,時不時從刺史部發出道道指令下達各郡,從方方面面改變著揚州的發展。

  而在政事之餘,他也開始著手重修《商典》。

  此前的《商典》之中,他只是以後世的模式為骨架,寫出了後世的一些商業手段,並沒有深入研究。

  原本他以為可以通過這些模式增強自己的資本與實力,但在經歷過涼州大戰之後,他開始慢慢反省自己在《商典》之中的不足,結果卻驚出一身冷汗。

  倘若真的按照《商典》之中所寫發展,三年之內便可以積累起大量財富,但五年過後,必將引起崩潰!

  沒有一個完整的理論支撐,不均勻的財富是會導致混亂的直接因素,項明正是忽略了理論,才導致《商典》存在致命的缺陷。

  足以讓王朝萬劫不復的致命缺陷!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