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一十章 單于察覺,敦煌失守
匈奴的這次出擊,是夾帶著無邊憤怒的。
本來最後一日的大雪已經越下越小,倘若鐵木真鐵心攻城,是完全可以的。
可地面積雪幾乎沒過大腿,雖然戰馬可以在積雪中行進,但終究會有所影響,在戰場上,這種影響是極為致命的。
由於那一日攻城到了夜晚,因此鐵木真只知道他們將漢軍逼到了絕境,卻不知道漢軍具體的傷亡人數,他也怕漢軍有什麼陰謀,故而派出士兵清理戰場,為次日的攻城清掃出一條相對平緩的道路。
在清理的過程中,匈奴士兵並不是沒有發現城頭的異樣,按理來說雖然依舊飄雪,但漢軍也不可能不在城頭留人觀察敵情,這種明顯異常的情況引起了匈奴士兵的注意,立刻向帶隊的隊長反映。
消息通過層層傳遞,到了鐵木真耳中,他親自帶人看察,發現果然如同眾將士所言,漢軍城頭空無一人,彷彿自己面對的是一座空城。
鐵木真剛想下令試探,卻又想起了玉門關下的一幕,陽關對漢軍如此重要,他們真的可能會放棄陽關而撤軍嗎?還是說,他們此刻大擺空城的行動之中,夾雜著某些他沒有識破的陰謀?
鐵木真自從在漢軍手中吃過幾次虧之後,便養成了謀而後動的性格,他並沒有著急攻城,而是讓匈奴士兵繼續清掃積雪。
無論漢軍有什麼陰謀與埋伏,只要他將後路清理乾淨,即便遭遇猛烈攻擊,也可以及時撤離,如此,就算漢軍再奸詐,也無法讓他中計。
鐵木真滿懷破城的期待等到了第二天的到來。
謹慎的他依舊下達直接攻城的命令,而是派出一隊士兵接近陽關,試探關中守軍的士兵動向。
城頭依舊靜悄悄的。
「難道,漢軍還想繼續埋伏?」
對此,鐵木真想了很多可能,最合理的便是那隊試探的士兵人數太少,沒有必要讓他們發起進攻。
鐵木真隨即派出木華黎,領著一萬鐵騎向著城門處衝鋒,自己仍帶領主力部隊,在後面等待應付各種情況。
城門應擊而破,擺在木華黎面前的,是一個空空如也的城池。
他的第一反應是漢軍故技重施,連忙派人試探是否有阻礙大軍的巨溝,結果卻令他大失所望,原來,陽關之中早已經沒有一名漢軍。
得知這個消息的鐵木真暴怒,漢軍再一次將他玩弄在股掌之上,還平白無故浪費了一天時間。
突然撤軍是他們在玉門關處用過的計量,他本以為自己再也不會上這種當,卻依舊中招。
如此天氣,加上陽關對於他們尤為重要,他絕對不敢想象漢軍竟然真的撤軍,留給他一個除了屍體以外空空如也的關隘。
但這並不是鐵木真憤怒的原因,他之所以如此憤怒,是因為漢軍讓他白白浪費了一天的時間。
時間對年輕的他來說算不得金貴,可匈奴不行,連日大雪讓他們的儲備糧食與牛羊瘋狂減縮,倘若不能在兩日內弄到糧食,便會斷糧。
鐵木真憤怒之下,號令全軍立刻出發,南下敦煌,一路上的村莊小鎮,無一逃過匈奴的劫掠與踐踏。
匈奴鐵騎踏過,寸草不生,敦煌境內到處都是火焰與屍體。
他們的軍糧也因為劫掠,變得充裕了起來,至少,足夠支撐幾天,等到打下敦煌,面對越來越多的村鎮,他們缺糧的情況便會迎刃而解。
敦煌郡還不是那個後世那個修建佛像廣藏經文的佛教聖地,此刻只是大漢上百個郡中的一個小郡,毫不起眼,城牆的高度甚至比不上陽關的一半,城中的物資也是少得可憐。
在玉門關爆發戰爭之後,李儒便下令各郡縣將戰略物資盡數送到前線,此刻庫存都是這一個月來當地的工匠新造的,只能算得上是馬馬虎虎。
匈奴來勢洶洶,進攻這樣的小城便用不著清理出一條道路,只需要仰仗著超出漢軍二十倍的兵力橫推,便可以輕鬆攻破敦煌郡城。
城中剩餘數萬百姓,此刻也被項明徵召到城頭加入戰局,他們大概也了解匈奴破城之後的後果,所以出戰也較為踴躍,在視覺上,算是和匈奴人數持平。
但戰爭不能這麼算,這麼多百姓,手中拿的甚至是木棍等武器,裝備比起當初黃巾軍還要差勁。
更何況,他們只是老實本分的普通百姓,待得他們登上城頭,見到匈奴全軍衝鋒的肅殺氣息,一個個嚇得腿肚子發軟,原本就微不足道的戰鬥力再次銳減。
加上人一多所產生的混亂與擁擠,嚴重阻礙了漢軍的行動,因此總體來說,這數萬百姓對戰場起到的正面作用,還不如兩千訓練有素的軍隊。
也正是因為這樣,雖然項明充分發動了城中的百姓踴躍作戰,卻依舊於事無補,在匈奴大軍強大的壓迫之下被打得節節敗退。
鐵木真在次次挫敗中越發成熟,一鼓作氣,不破城頭絕不收兵,給漢軍帶來了沉重的打擊。
在堅持了一天一夜之後,漢軍已經抵擋不住匈奴的攻勢,城頭被攻破,只能以街道房屋為掩護進行拉鋸。
可一旦少了城牆的防禦,匈奴騎兵的優勢便可以體現出來,漢軍與百姓根本就抵擋不住,損失無數。
原本從陽關撤出的三千五百人,此刻只剩三千不到,無奈之下,項明只得下達了撤軍的命令。
漢軍士兵這次沒有鬧脾氣,他們此刻心中只有服從項明的命令這一條,期待著這位英明神武的將軍能夠帶領他們拖到援軍趕到的那一天。
城中百姓的結局自然不用多說,只會被匈奴殺伐。匈奴攻勢兇猛,帶上他們只能落下個全軍覆沒的結果。
但這都是他們此前不聽命令不肯撤退的結果,怪不得他人,最後,他們也都有所覺悟,為漢軍做出了最後一點貢獻,用生命拖住了匈奴的追擊,掩護漢軍安然撤離。
項明與麾下士兵在發誓終有一天要為百姓報仇之後,便離開了敦煌,繼續駐守下一座城池。
不出項明預料,在攻破敦煌郡之後,鐵木真果然兵分兩路。一路向著酒泉,一路直奔張掖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