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萬花小說>书库>歷史軍事>楚史亂國志> 第一百六十三章 完成商典,幽州告急

第一百六十三章 完成商典,幽州告急

  項明一邊陪著袁紹討論梁山往事,一邊旁敲側擊地試探袁紹的性格,才發現曹操所言的「色厲膽薄,好謀無斷;干大事而惜身,見小利而忘命」絕對不假。

  袁紹內心深處依舊一副紈絝思維,如同一個孩童一樣,雖然也算聰慧,但性格上的缺陷註定了他作為一方諸侯的必定失敗。

  見識短淺還在其次,袁紹最大的缺點便是行事太過於注重自己的心意,不懂得妥協的袁紹絕對不是明君之選,這一點在他未來與曹操的交戰之中也可看出。

  項明通過與袁紹的交談得知,宋江並非沒有對袁紹進行過試探,但袁紹何等心高氣傲,怎會專心聆聽宋江的訴求,故而,直到袁紹離開,也不知道宋江如此對他的真正用意。

  並非是袁紹想不到,而是他不願想,態度無疑比無能還要可怕,因此,袁紹便對項明的未來構不成威脅。

  項明原以為袁紹好歹在歷史上也是虎踞北方的霸主,雖不能說和曹操五五對半,也是一方豪強,可能對自己構成威脅。

  而直到真正與袁紹面對面相見交談,項明才知道袁紹的失敗乃是必然的,他的一時強盛,大多是因為袁家近百年來的雄厚積累。

  相比之下,嬴政可以用大秦的積累橫掃六國,袁家雖然在資源上不必當年秦國,可名聲上卻遠遠勝出,但凡袁紹能夠改改自己剛愎自用的性格,也不至於被曹操一戰而擊潰。

  知曉了這一點,項明原本對袁紹的一點戒備頓時煙消雲散,開心地同袁紹飲酒聊天,待得賓主盡歡之後,起身告辭。

  這一次拜訪袁府,目的已然達到,招安宋江一事甚至不用從袁紹手中搶奪,因為袁紹完全就不知此事。

  項明也不是沒有想過宋江可能告知其他人招安之事,但仔細分析便會發現可能性不大。

  一是和袁紹一同被俘的人身份比不上袁紹,在天子面前話語權不大,陶謙倒是有資格上疏天子,可他畢竟是一州刺史,以如此羞恥的方式戰敗梁山,想必陶謙也抹不開顏面替宋江寫這封奏摺。

  宋江此時,很大概率是想要尋找機會前來雒陽,至少要找到能在天子面前說得上話之人,最次也必然是三公九卿之一。

  但此時大漢南北風雨飄搖,雒陽戒備更是森嚴,宋江絕對找不到機會前往,所以,招安一事必定會暫時耽擱下來。

  想到此處,項明臉上浮現出淡淡的笑容,對宋江的招安一事,看來還是要落在自己頭上,不過,正如此前所想的那樣,此事需要找到一個合適的時機,才能夠發揮最大功效,所以,項明需要等待。

  幸運的是,項明完全不缺時間,他回到頌風閣之後,在整理修改《農典》一些紕漏的同時,便開始著手書寫《商典》。

  相比於農事,後世的商業模式就算是尋常百姓也有所了解,商是一種古老的交換物品的方式,無論是以物易物還是以錢易物都是社會文明得以正常運轉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所以《商典》的編纂被項明放在第二位。

  《商典》的編纂顯然要比《農典》輕鬆許多,這個時代的商業模式是極為簡單的,項明也沒有必要特意拿出時間去請教商人,他直接將後世的商業模式進行規整,梳理利弊,總結規律。

  商發展到後世,只有兩種模式,一種是資本控制國家,便是資本社會,另一種便是國家控制資本。

  《商典》的涵蓋是極為廣泛的,項明直接以後世發展極為成熟的兩套體系為骨架,漸漸向裡面填充一些經過時間考驗的東西,比如商會制度,比如錢莊,比如紙幣交子,再比如鹽鐵稅收……

  《商典》內容雖多,但項明寫得頗為流暢,幾乎是想到一茬寫一茬,只用了一個夏天的功夫,便將這卷《商典》基本完成。

  說是基本完成,其實項明只完成了最易於實行的一部分罷了,無論《農典》還是《商典》,其中涉及到的稅收,法制,賞罰等與項明計劃中《法典》相結合的部分還未做詮釋。

  因為在項明心中,法並非是他一人提出便可行的制度,這些都需要通過實踐和多人討論才能最終敲定結果,項明也不必急於一時,等到他管理地方的時候,這些問題自然會隨著人才的流入迎刃而解。

  無論是士農工商其中的任何行業,都需要有相應的法製作為限制,士無法則貪官橫行;農無法則田地不均;工無法則器不利人;商無法則資本亂國。

  故此項明將《法典》放在計劃的最後一步,如今還不是考慮這些的時候。

  而大漢的戰事依然膠著,這場持續一年多的戰爭之所以沒有將大漢拖垮,是因為這兩年確實是大收之年,加上劉宏強加一半成戰稅,因此漢軍的資源糧草還算充沛。

  荊州戰場依舊毫無進展,李闖背後的謀者在與曹操的對峙中迅速成長,與曹操數十次交鋒互有勝負,曹操也呈表上書,請求天子派出援兵增援,並附上了這名謀者的姓名——王猛。

  在奏摺中,曹操言道王猛軍略不輸於己,加上敵軍擁有著地利之優,雖可維持不敗,但若是長此以往,也不是辦法。

  劉宏雖然惱怒,但也知道曹操並沒有弄虛作假,王猛此人的確是有資格將曹操拖在荊州的賢才,劉宏感嘆人才他去的同時,卻對曹操的請求表示無可奈何,因為,相比荊州戰場的對峙,幽州戰場卻算得上是極度吃緊,堪比黃巾亂起之時。

  按理說,何進的到來應該是壓倒李密的最後一根稻草,本就勢均力敵的雙方,一旦有一方獲得強力的支援,另一方必然會失敗。

  何進也是這麼想的,自從雒陽出兵以來,他便想著儘快解決幽州的黃巾叛亂,也許這一次便是冠上大司馬之名的絕佳機會,一到幽州,便馬不停蹄地對李密展開了進攻。

  一開始,李密節節敗退,何進接連收復失地,志得意滿之時,一件情理之中又是意料之外的事情發生,導致戰爭的天平一下子顛倒過來。

  鮮卑入局!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