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萬花小說>书库>其他小說>想要成蝶先破繭> 第二章 覺醒之前的認知過程

第二章 覺醒之前的認知過程

  前面我們說到,在生活中早已經「消失的自己」,就如道教裡面所說:「保真者少,迷惑者多!」

  但是就在我們尋找到「自己」之前,我們會有一個尋找且認知「自己」的過程,它和我本身彷彿就是許久未見的親人。雖說這個「消失的自己」是自己身體的一部分,但是卻和我相隔天涯。有一種老死不相往來的假象。因為它是我們無法在現實中的派出所有所備案,也無從去別的地方去探聽它的線索,這是一個很痛苦的過程。就像自己家的孩子丟了一樣,它的丟失讓我們心中充滿失落,也會容易驚慌失措。所以當我們發現有一個方法可以找到「自己」的時候。難免會有一絲竊喜,等它到來時,我們會發現這就是一個找自家「孩子」回家的過程。誰不希望自己家的孩子回家在外流浪呢?但是過程中我們通過很多的因素來幫助自己來達到這個認知的過程,比如:

  一、認知心理學(Cognitive psychology)

  這是一門關於掌控自身命運這一人類需求的研究成果,內容包羅萬象且數量與日俱增。這其中就有包含一些有助於人類動機,效能和表現的概念。我們可以通過外部的學習來增加對自己的認知。這門學科就是二十世紀50年代中期在西方興起的一種心理學科,研究的就是人的高級心裡過程,也是認知過程。

  二、實踐出真知

  運用自己本身在社會中經歷過的和所遇到的事來總結出整個過程,分析結果。這個比上一個建議呢會更苦,但是卻是很多人選擇的方向,因為通過心理學的這種專業學科來了解自己,光學習的時間,都可以在社會的磨礪中成長了。更多的時很多的家庭有限,無法通過進修高等學府,只能通過社會實踐。而且在古代的先賢們觀念中也一直要求「讀萬卷書、行萬里路」。

  三、各家經典

  我的國家是一個文化大國,有著千年的文化。在這千年的時空里,不知道出來多少聖賢,留下了不知道多少經典。在先秦時期更是諸子並出、百家爭鳴!他們也是通過鬥爭和借鑒來彌補自家不足。我們先不去討論那些經典的對錯。先尊重那些先賢經典,有句話叫「存在即真理」。

  我們就像是在討論學術,再得到真理結果的前提下,必須去交流、辯駁、爭論的過程中去認知對方、認知自己。就是這樣的一個過程才能促進文化的進步。何況人呢?

  很多時候人總是「拿活著為什麼」這種事來折磨自己,相當於一個不想活的人,割腕自殺一樣自殘自己。

  當然,也有別人常說的「天賦論」。因為有的人的確是天賦異稟,它可以縮短這個過程或者跳過。

  我記得曾經讀到有這麼一首詩,是宋代大詩人蘇東坡寫的《琴詩》:

  若聞琴上有琴聲,

  放在匣中何不鳴?

  若聞聲在指頭上,

  何不於君指上聽?

  這是一首很有名的哲理詩,本意是在說明世間萬物的相互作用和內在聯繫。我們都知道這位蘇居士喜歡求仙論道,更是喜歡談禪。

  而我讀的時候嚼出一絲感悟,自己彷彿身處在那個境界中。就好像我們在追尋那個缺失的「自己」的時候!我們心中的「自己」就好像一把古琴一樣寂靜的停放在那裡,而燈紅酒綠的社會就像是一本曲譜,現實生活中的我們就是彈琴人。譜出什麼樣的曲子就看我們經歷過什麼樣的事!我們封鎖「琴」,等於把那個「消失的自己」被封鎖在內心的「匣中」。長時間的塵封勞鎖又怎麼會看清「我」的本質呢?就如同我們只是看懂了社會的「曲譜」,而去忽略了自己的內心加入「曲譜」中去譜寫這段人生的曲子。沒有用心的曲子怎麼會引人入勝呢?那麼這和濫竽充數有什麼區別?這其中所經歷的人生只有譜曲的人才知道!

  每個人的認知過程都是獨一無二的,可以說是一種認知風格或者認知方式。其實很多時候我不願意用過於專業的術語來表達,我更喜歡的是用自己的心裡感悟寫出來,因為這也是對我自己的認知過程。這樣讀者才在讀的時候做出評論,讓我和讀者可以通過文字找到共鳴!這也是我所需要的一個過程!

  比如:有的人喜歡和別人討論問題,從別人那裡得到啟發;也有的人自己喜歡獨自思考這些問題;就如人們常說的我們都喜歡通過別人來認知自己。

  因為這是通過我們自己內心的風格保持出來的,這也體現出來人在認知自己的過程中所呈現來的獨立性、場依存性、衝動和沉思、同時性、繼時性!

  當然我們也不缺乏人們的認知障礙,這也是我們無法避免的。畢竟我們是人不是神。不可能面面俱到,只希望我們這些沒有認知障礙的人們清楚的去感知這個過程,享受這個過程,領悟這個過程;來達到覺醒的前提。

  人生的風景不光高山流水,登高絕頂。不需要去高處不勝寒。也不需要覺得自己走了彎路,該彎的路一步都不能少。行走的那段路我們也不要走的太快,哪怕累的時候歇下來看看路邊的野花也好!因為這段路我們始終都會一步一步的走下去享受這個過程!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