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馮盎長安行
長安城外十里出,一隊車隊正在快速前行,這一隻車隊正是來自嶺南馮盎的隊伍,浩浩蕩蕩一百多輛馬車,馬車上裝載的自然去此次馮盎帶來長安獻給李世民的禮物。十里亭處迎接馮盎的正是李世民的膀臂房玄齡。
房玄齡自從追隨李世民征戰後,凡王府書檄,駐馬即成,言簡意盡,不需起草。曾被招為「十八學士」之一。李世民即位,封為梁國公,官任中書令、尚書左僕射、司空等職,總領百司,執掌政務達二十年。參與制定典章制度,主持律令、格敕的修訂,監修國史,又曾與魏徵同修唐禮;調整政府機構,省並中央官員;善於用人,不求備取人,也不問貴賤,隨材授任;恪守職責,不自居功。同時負責國史館,先後監修成《高祖實錄》、《太宗實錄》、《晉書》。後世以他和杜如晦為良相的典範,合稱「房、杜」。這樣的評價足可以體現出房玄齡的才華。
看到馮盎到來,房玄齡趕緊迎上去,「哈哈,耿國公,在下房玄齡代陛下在此迎接你的到來,長安歡迎你。」
馮盎自然也不敢託大,自己雖然是第一次到長安來,但早就聽聞房玄齡的大名,絕對是李世民心腹中的心腹,對方表現得也很和善低調,馮盎跳下戰馬走上前來握住房玄齡的雙手。「蠻夷之人,豈敢勞你遠迎,多謝了!」
房玄齡哈哈一笑,「你馮盎什麼時候來長安,我來迎接你都不過分,你的到來對陛下,對朝廷都太重要了,心照不宣,你懂的。」
「陛下剛登基不久,我豈有不來朝見的道理,陛下的事迹我都聽過不少,仰慕已久,這次終於有機會與陛下想見了,心中激動啊。」
「哈哈,那我們也不啰嗦了,盡啟程吧,陛下知道你今天會到達長安,早就備好了酒宴,就等著你的到來了。」
馮智戴也在迎接的人群中,之前一直沒有機會上前見過自己的父親,如今終於有機會。「爹,孩兒不孝,未能在您身邊體您分憂。」馮智戴留著淚說道。
馮盎拍了拍馮智戴的肩膀,「我兒受累了,你是為了我馮家,派你來長安也是爹的意思,多的就先不說了,回頭有時間再好好談談。」
馮盎與房玄齡並肩走在隊伍的最前面,「房公,聽說突厥人剛走不久,不知具體情況如何,嶺南地處偏僻,消息閉塞,不知房公可否相告?」
房玄齡嘆氣一聲,「是啊,剛走不久,突厥人也是把握准了時機,在這個時候前來,我大唐雖不怕他突厥人,但我大唐如今經不起大戰,所以只好忍下這口氣,與突厥人簽下盟約,賠出去大量金銀糧草。這是我大唐的恥辱,遲早走一天我們一定會打到草原去,滅了他東突厥。」
「欺人太甚,必須打回去滅了他們方能解恨,他日攻打東突厥,只要陛下相召,必親提嶺南之兵甘為先鋒。」
「馮公有心了,你的能力自沒得說,不過這都是以後的事情了,朝廷現在最大的困難是國庫空虛,我大唐百姓的日子好不容易才有了點盼頭,陛下不願意此時增加賦稅,實話告訴你,在京的官員的薪水已經有三個月沒發了,宮裡的開銷也是一減再減,大家的日子都很艱難。」
看來自己兒子的判斷是正確的,朝廷財政困難,此時自己的到來是正確的,正如兒子說的,雪中送炭,能在這個時候幫陛下的意義非常大。
車隊緩緩進入長安城,朱雀大街上有羽林軍在前開道,街道兩旁站著不少百姓,紛紛猜測來人的身份,因為一般只有軍隊打了勝仗凱旋歸來的時候才有這麼高規格的接待。馮盎心裡非常激動,陛下這是要告訴所有人他對自己的看重與信任,那些告自己謀反的人都可以閉嘴了。
懷著激動的心情來到宮門外,早就有太監在此等候,馮盎和房玄齡在太監的引路下來到麗政殿。李世民正在批閱奏章,看到二人進來立馬放下筆,快步走下來。
「臣房玄齡,馮盎參見陛下。」二人趕緊行禮。
「二位愛卿平身。」說著順手將二人扶起,「都坐,馮愛卿這個時候能到長安來,確實出乎意料,告你造反的摺子朕收到不少,老實說朕也懷疑過你,但一想當初你能歸順,如今也沒必要再去造反,最佳的時機已經錯過了,你馮盎不是愚蠢的人。不過這些都不重要了,你能來長安就已經說明了一切,所謂的造反都是子虛烏有的事情,朕今後也不會再懷疑你,你就安安心心的將嶺南治理好,那邊現在改離不開你。」
馮盎聽著李世民的話,不停的帽冷汗,被一個皇帝懷疑造反,米可以掉腦袋的事情,還好自己儘早來了長安,要是拖著一直不來,長安這邊是否會發兵來攻打嶺南,要是到那個時候一切都晚了,馮家自然也會被連根拔掉,慶幸自己有那麼一個有遠見的兒子。
「陛下,臣從來就沒有造反的念頭,我馮家居留百越之地已經五代,州郡長官所轄之地僅我一姓,子女玉帛我已有,人世間的富貴,像我這樣的都少有。常常怕承擔不起重擔,使先人蒙受恥辱,怎麼敢效法趙佗自己稱帝一方。這是我當初講混的話,今天我再向陛下講一次,我馮家有今天的地位,臣已經知足了,何必再去冒著全家被砍頭的風險去爭那飄渺的帝位,更會造成生靈塗炭,這與我馮家祖輩的意願去相反的,我馮家享受著百姓們的供奉,更應該去為他們謀取更好的生活。」
「哈哈,好,不虧是冼夫人的後代,朕信你,跟朕說說嶺南的情況吧,離得太遠,朕了解得也不多。」
「謝陛下的信任,陛下,臣此次前來就是要向陛下彙報嶺南的情況,以前的嶺南在臣的治理下還算平穩,百姓的生活也在逐步提升,沒有什麼大事值得向陛下重點彙報的,但近段時間以來在嶺南卻發生了些事情,臣有必要著重向陛下彙報。」馮盎從身上拿下一個布袋打開,裡面裝的都是海鹽。「陛下請看,這是用海水生產的食鹽,質量比大戶人家食用的精鹽還要好,而且這是可以大量生產的,這是生產的方法。」說完從身上拿出馮智戰寫的海水曬鹽方法。
李世民拿過來看了看,也沒看出個所以然來,但後面關於產量部分他是看懂了的。「玄齡你也看看吧。」
房玄齡接過來認真的看完,同樣只是注重後面關於產量的部分。「陛下,具體的過程臣看了也不懂,但這產量如果真有如此高的話,那我大唐就有可能解決百姓食鹽的問題了,我大唐臨海的地方不少,都可以建鹽場產鹽。」
馮盎連忙在一旁解釋,「陛下,房公,產量自然是沒有問題的,只是不同的海域產量估計會有差異,這產量只是記錄嶺南一帶海域的產鹽量,這是已經驗證過的,鹽場就在那裡,陛下可以派人過去實地考察。這方法是臣的十二子馮智戰發明出來的,實際上近期嶺南所有的大事都與我兒智戰有關,這裡走一份關於嶺南發展規劃,也是他寫的,臣覺得很好,也在全力支持他去做,陛下請過目。」
這一份嶺南發展規劃的內容非常多,李世民看完后遞給房玄齡,示意他也看看,然後低頭沉思起來,等房玄齡看完他才悠悠說道:「馮愛卿,你兒子的這份發展規劃寫得非常好,朕佩服於他的大膽想法,但這裡面有兩個問題,首先,新式海船他能否造出來;其次,高產水稻是否存在。這兩點都不能實現,那這份發展規劃就是廢紙一張。另外,如果他真的造出海船來,那這支海軍該統屬那方,如此戰力的一支海軍,再歸屬嶺南已經不實際了。」
「陛下,臣同樣有這樣的問題,但臣與他一番詳談過後,還是願意相信他,他能發明海水曬鹽的方法,應該也有把握去實現這兩件事情,再說,那怕最後失敗了,也沒有多大的損失。最後,如果他真的組建處一支強大的海軍,那麼臣現在就可以答應陛下,這隻海軍由陛下做主。」
「陛下,馮公,還有一個事情,水泥,不知這水泥是否已經發明出來?按照文中所寫是修路的最好材料,修出來的路路面平整,不泥濘,那不就是可以在我大唐廣泛應用與修路,到時我大唐的交通將大大的改善。」
「回陛下,房公,我來長安之前水泥還沒有造出來。」
「好了,我們也不要去做太多的假設,其實從心底里我還是相信他有這樣的本事,他能說得清楚其中的特點,證明他心裡是有低的,我現在對馮愛卿的這個兒子非常好奇,有機會能見一見那就更好了。」
「陛下想見他那是他的福分,臣修書一份快馬送往廣州,讓他趕來長安就是了。」
「馮愛卿不必如此,現在正是他忙碌的時候,我們先看看他能否做到吧。不知他現在年齡多大了?」
「回陛下,他今年十六。」
「呵呵,才十六啊,少年英傑啊,可否婚配?」
「如今尚未婚配,臣之前給他定了門親事,被他攪黃了,具體臣就不想再提了。」
「尚未婚配,好!」李世民想了想說道,「不知馮愛卿可否與朕結為親家?」
與皇帝結為親家,馮盎想都沒向過,一時不知該如何回話。
「怎麼?難道馮愛卿不願意?」
肯定是不願意啊,可又不敢直接拒絕,皇帝的女兒是那麼好娶的嗎?娶個公主回來當祖宗供著,有什麼好的,而且看這情況明顯是盯上馮智戰了,當初也算是答應了他他的婚事由他自己做主的,現在該怎麼辦才好?
久未回話,一旁的房玄齡用手推了推正在出神的馮盎。馮盎一驚,趕緊回話,君前失儀問題可大可小。「臣一時高興想問題出神了,望陛下見諒,能與陛下結為親家是我馮家的榮幸,僅憑陛下做主。」馮盎還是妥協了,把馮智戰賣了。
「哈哈,好,那朕就將襄城公主賜婚於耿國公的十二子馮智戰。另,馮智戰發明海水曬鹽之法有功,封高州伯,定海中郎將,擬旨吧。」
就這樣把自己的兒子賣了,馮盎心裡還是有些鬱悶,但也只得點頭同意,與皇帝一起吃了頓飯就回去找自己的二兒子去了,獻禮的事情都忘了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