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萬花小說>书库>都市青春>巨星從主持人大賽開始> 第兩百章 彌天大謊背後的陰謀

第兩百章 彌天大謊背後的陰謀

  接下來,朱銓繼續進行採訪:

  「丁院士,我們知道在科學界不僅有您反對,也有其他反對和懷疑的聲音。但是給我們的印象是,因為IPCC這樣一個研究的組織,它也是各國的科學家在一起,拿出一份報告,而且也是因為有這個報告作基礎,全世界的國家會到那裡去一開個氣候的大會,所以給我們普通民眾的印象,它是得到所謂「主流」科學界的認同的。」

  朱銓在說道「主流」兩個字的時候特地舉起兩隻手在腦袋兩邊打了個引號。

  丁院士反問道:「科學家有主流嗎?」

  朱銓笑了笑,引出了下一個問題,道:「我覺得沒有!可是很多人卻誤以為有,就像IPCC的結論,我們如果不深究的話,那經過這麼多年鋪天蓋地的宣傳,我們自然的就認為這是對的。」

  丁院士長嘆一口氣,道:「並不是所有權威機構做出來的結論就是對的。更別說IPCC這個根本就不是權威機構。

  所謂的「主流」科學家,難道是根據人多人少來定的嗎?

  不,不是的!

  科學是真理的判斷。」

  朱銓贊同的點了點頭,附和道:

  「丁院士您說的太對了。

  這就像哥白尼的日心說,當然了,現在我們知道了太陽也不是宇宙的中心,但是在當時,這個可是巨大的突破,將「地心說」給推翻了!受到了當時的所謂的「主流」科學界的殘害。

  我是不是可以這麼認為,現在西方法大大國家鼓吹的這些理論都是錯的!

  他們用設計一套有利於自己利益的模型,得出一個有利於自己的結論,然後告訴我們說『現在已經是到臨界值了,我們人類排放出了一大堆二氧化碳氣體,導致全球的氣候升溫。我們必須減排.……』。

  他們實際上是說『我們發達國家已經發展好了,你們發展中國家不能發展了』。

  丁院士,我可以這樣認為嗎?」

  丁仲禮院士面色一凝,話音很是鄭重,說道:「它們不會明著說的,它們會用一種異常巧妙的方式來做到你剛剛說的這一切。

  我們環顧這整件事情的發展,那就是通過媒體鼓吹「全球變暖」,接著再用看似專業的研究來證明,並同時拍攝大量關於「全球變暖」的災難片,這「三步走」的戰略慢慢的灌輸給普通民眾。

  而等到全世界都共識「全球變暖」這一假的事實時,就推出了所謂的「碳排放權」這一虛擬資源。」

  頓了頓,丁仲禮院士繼續講解道:「所以理順了這整個事件,我們就很輕易的就明白了它們的目的何在。」

  「想維持它們的霸權地位,實行壟斷的政策,遏制住我們這些發展中國家的發展勢頭……」

  朱銓說出了丁仲禮院士話裡面隱藏的意思。

  這也是先前在一開始採訪時,丁仲禮院士淺嘗輒止的話。

  「那您是怎麼發現的呢?」

  朱銓疑問道。

  丁仲禮院士沒有直接回答朱銓的問題,而是開口說了其他另外一件事情:

  「我在看到IPCC通報的研究結果時,我看到他們的的遣詞造句,處處都是「大約」、「可能」、「疑似」、「或許」.……這些根本不存在準確的辭彙,甚至於連最後的結論也是以「很大可能」為副詞。」

  朱銓引申並總結概括道:「您的意思是,您在沒有開始研究的時候,僅僅看了這一份報告,就發現了不對勁,才著手研究?」

  「研究是一直在研究的,只不過那份報告的出現加速了我的研究速度。」丁院士回答道:「這個報告,任何人看到了原文,都會覺得匪夷所思吧!疑點滿滿吧!可就這樣的一份報告被西方媒體卻稱作了「權威調查結果」,是不是背後的「陰謀」更盛?」

  「這背後的陰謀就是您之前告訴我們的那些!」朱銓再次點題,並繼續發問,試圖讓丁院士詳細的講解一下:「那這份報告的結論,並不是一個事實判斷,而是一個價值判斷,並包裝成了「事實判斷」。」

  丁仲禮院士對於朱銓的專業歸納總結很是滿意,這兩廂一對比,簡直就看出來了柴靜兒與朱銓在思想境界上的差別。

  倒不是說朱銓在學識山比柴靜兒高多少,而是說「屁股正」帶來了「角度正」,從而得到的「觀點與結論正」。

  公知、香蕉人等這些崇洋媚外的人,在他們的角度上來看,替他們的主子著想,為他們的主子發聲,那是再正確不過的事情了。

  所以,就算再怎麼跟他們解釋,所站的立場不同,那他們也還是沒有辦法認同的。

  所以,這期訪談節目的播出,就算為了要壓制這些公知們的聲音,拉攏更多的普通民眾的認同。

  起先,國視方面是不打算進行重錄節目的,就直接是用柴靜兒採訪的這期視頻進行播放。

  理由很簡單。

  雖然柴靜兒的立場不正確,但是丁仲禮院士在採訪中完全壓制住了柴靜兒,將柴靜兒的話鄙視的無以復加。

  這樣子一來,極大地振奮了華國民眾的愛國熱情。

  只不過,曝光了出來,柴靜兒的節目全部取消並屏蔽,所以朱銓這才得以臨危受命,作為一顆堅定的紅心而戰鬥。

  因此,之所以要強調這只是一個價值判斷,是因為在IPCC報告原文中,並沒有100%地確認氣候變暖就是由於人類活動產生二氧化碳帶來的結果,也沒有精確的數據表明二氧化碳到底對氣候變暖有多大的影響。

  但是對於未來排放空間的計算卻要建立在二氧化碳升溫效應的基礎上。

  根據「2度」閾值的共識,到2050年,大氣中二氧化碳濃度的最高峰值只能控制在450PPM以內。

  也就是說到2050年全球二氧化碳的最大排放空間是大約8000億噸。

  丁仲禮院士講解道:「當我知道二氧化碳排放的總量以後,我就馬上意識到,這個數量是非常非常小的。

  也就是說比如說我打一個比方,我們現在是人均排放1.4噸碳,不是二氧化碳,二氧化碳和碳是有個3.67的係數,如果是450PPM這個目標定下來以後,那麼今後的人均排放量只有0.8噸碳。」

  朱銓問道:「就是說,0.8噸碳這是一個天花板,對嗎?」

  丁仲禮點了點頭,肯定道:「對,一下子你掉下來,就是從你1.4到0.8,這個是人數還不能變,還是65億人口的時候,如果人口還要增加的話,你這個數字差距還要往上升。」

  頓了頓,丁仲禮義正言辭的總結道:「我們贊同華國減排,但是決不能按照哥本哈根氣候大會那種對華國經濟發展極為不利的方案減排。」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