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萬花小說>书库>歷史軍事>朕就是喜歡偷怎麼了> 第249章不破不立

第249章不破不立

  可這個土地政策不好改啊,一個弄不好,就是顆臭雷,該炸的沒炸著,還糊了自己一臉翔。

  民以食為天,食從哪裡來?

  在古代人民的心中,唯有土地才是生存的根本。

  同樣的,無論多富裕,唯有土地才是衡量世家規模的標準。

  所謂家財萬貫,良田千頃,就是個理想的中流家族標準。

  因此他們都把土地看成安身立命的根本,誰動了,他就跟誰急。

  膽小怕事的百姓們,沒有了土地,一樣能拿起鐮刀鋤頭來造反,世家也是一樣。

  真把整個階層給得罪了,他們什麼事情都幹得出來。

  在整個漫長的封建社會歷史中,土地問題從來沒有得到過真正的解決,只能說是輕與重的問題。

  在目前的環境下,土地兼并問題已經成了社會一大毒瘤,由此產生的階級矛盾日益尖銳。

  如果無法有效緩解,那他做多少改革都是一場空,如浮沙聚塔,根基不牢。

  可要怎麼樣既不徹底激怒世家階層,又能有效的進行土地改革呢?這其中的度該如何掌握?

  這段時間劉志諮詢了大量朝中官員的意見,現在朝中的新銳派十分活躍,大部分人都贊成改革。

  而他們本身就代表了世家,所以他們的意見更具有建設性。

  最後還是新晉泰山郡守陳寔的一封上書,讓他茅塞頓開。

  自從去年年底,陳寔高中科舉魁首之後,便被劉志派到泰山郡任縣令,那裡曾經是賊首公孫舉的老巢,也是整個青州被破壞的最嚴重的地方。

  陳寔家境貧寒,是朝中極為罕見的黔首出身,當時許多人都等著看他的笑話。

  但劉志卻認為,越是被破壞得厲害的地方,機會與風險並存。

  不破不立,能否做出成績,就看各人的本事了,何況青州郡守李膺也是個愛民如子之輩。

  有這樣的上官做後盾,如果陳寔還不能幹出一番事業來,那隻能說其人能力平庸,他劉志看走了眼。

  幸好陳寔不負所望,他雷厲風行,配合巡查御史,大刀闊斧地整頓當地吏治。

  將那些平時貪婪無恥,魚肉鄉里的地方官吏,都狠狠地捋了一遍。

  又趁著官府和土豪的土地文書都被匪徒燒毀了,重新勘察和分配了土地。

  由於當地百姓在兵災中死亡較多,清查出來的多餘土地,足夠分配。

  朝廷又下詔免了災區的賦稅,還為百姓發放了賑濟災糧,且由官府出面借給他們種子,並可由勞役抵消。

  李膺號召全郡大修水利,所出勞役數量由家中實際田畝多寡決定,政府只管吃。

  如果是多出來的勞役,可付給一定數量的工錢,但不付現錢,登記在冊之後,將來可抵用賦稅。

  就這樣,青州的水利建設,轟轟烈烈地展開了,不到一年的時間裡,便成績斐然,成為其他州競相效仿的對象。

  除此之外,民生恢復效果也不錯,天可憐見,青州今年風調雨順,秋糧大豐收,極大地緩解了當地財政。

  而陳寔所在的縣,也是各方面成績最突出的地方,李膺對他十分讚賞,特別上書皇帝,要求給予他嘉獎。

  後來劉志將李膺晉陞為青州牧,而陳寔也順理成章地成了泰山郡守,其陞官的速度之快,讓人眼紅。

  但人家的政績明晃晃地擺在那裡,即使眼紅也無話可說,劉志對青州進行了通報表揚,要求各州郡向此看齊。

  此舉大大激發了各地方官的勤政熱情,當然他們的目的不是為了老百姓。

  而是為了能夠做出政績,升官發財。

  可不管他們是出於什麼原因,只要能達到劉志預定的要求就行了。

  雖然他現在開始在各級學堂大搞忠君愛國教育,但也不妨礙大家為自己考慮考慮不是。

  誰還不是個紅塵俗人呢,必要的物資獎勵還是很有必要的。

  說起來光武帝在這方面就做得很好,尤其是漢章帝,認為低級官吏俸祿太少,不足以養家糊口,在這種情況下想讓他們不貪污真的很難。

  因此東漢一直很注意提高官吏待遇,其核心思想也就是高薪養廉。

  同時對於官員的考核制度也在逐步完善,賦予御史風聞奏參的權力,一旦查實立刻免官。

  而考核優秀者將獲得升遷、超遷、增秩、賜爵、賞金、畫像、立祠、下詔書表揚、死後謚號評定、追贈榮譽官職以及上朝特殊待遇等表彰。

  所以漢章帝時期的吏治還算是比較好的,但到了東漢晚期,漸漸的又不行了。

  現在劉志雙管齊下,一邊大肆嚴懲貪官污吏,一邊對於清廉明政者進行表彰,帶動官員的積極性。

  如今全國的風氣已經有了很大的好轉,在此基礎上劉志才想著開始進行土地改革試驗。

  最近陳寔的一封奏報送到了他手中,正好是關於土地改革的諸多建議。

  其中有一句話,說到了點子上,那就是土地兼并的根源在於土地買賣。

  東漢初年,光武帝利用戰爭收回的大量土地,分發給普通平民,還調低了賦稅。

  盛世時還好,一旦遇到天災人禍,為了活命,就不得不將自己的田地賣出去。

  而失去了土地的平民,不是淪為奴僕就是淪為流民。

  世家豪強也正是利用了這一點,巧取豪奪,不斷增加自己的土地與奴僕數量。

  時間久了,漸漸的就形成了一種常態化,百姓手裡的土地越來越少,世家豪強也在此過程中逐漸強大起來。

  但簡單的禁止土地買賣也一樣行不通,會帶來更多的社會矛盾。

  打個比方,若一個小老百姓家裡遭了災,等著拿錢救命,你不讓他賣田地,難道一家人抱著餓死嗎?

  置辦田地,也是鄉下土財主一輩子最崇高的理想,拿著錢不讓他買田買地,估計跟剜了他的心一樣難受。

  說到底還是其中這個度的掌握,就像走鋼絲一樣,如果不能找到那個恰當的平衡點,便很容易翻船。

  土地問題是個永恆的難題,這一點即使到了現代也一樣,都是在不斷的摸索和試驗中進行調整,以期更適合現在的國情。

  所以照搬任何一個朝代的政策都有弊端,只有最合適的才是最好的。

  可怎麼樣才算是合適的呢?

  劉志自從穿越以來,就是個侯爺,沒幾天又當了皇帝,從頭到尾都沒有機會真正了解底層百姓的生活。

  他只能多方聽取意見了,說白了就類似於後世的民意調查,廣泛徵集各階層的建議。

  然後進行匯總研究和提煉,以期望能制定出一個各階層都能接受的土地政策。

  當然後世的典範政策,也具有參考性。

  即使只學過中學歷史,但其中有兩次土地改革,劉志印象深刻。

  第一個就是唐太宗李世民的永業田和口分田制度。

  當時蠶桑養殖業高度發達,唐代又重開了新絲綢之路,對於絲綢的需求量急劇增加。

  所以與唐太宗規定,每丁成年之後將分給一百畝田地,其中二十畝為永業田,只准栽種桑榆等養蠶樹木。

  另外八十畝為口分田,可隨意栽種作物。

  二者的區別是永業田為私人財產,可以隨意買賣,死後也不收回。

  可口分田的所有權在於國家,若家中人丁減少,便會被強行收回,重新分配給其他的家庭。

  唐朝初中期一直保持了這個政策,也直接鑄就了唐代的繁榮,成就太平盛世。

  到了唐玄宗的時候,為了增加國庫收入,改為租庸調製,增加了地主階層和國家的收入。

  但也為安史之亂后,國家形勢的急劇惡化,埋下了隱患。

  所以和口分田和永業田的制度,在唐代還是很正確的。

  第二種就是清代的攤丁入畝制度,將丁銀攤入田賦徵收,廢除了以前的「人頭稅」。

  政府放鬆對戶籍的控制,農民和手工業者從而可以自由遷徙,出賣勞動力。

  各地方政府,查清各處地田畝多少,按畝均攤稅賦。

  其派丁多者,必其田多者也,其派丁少者,亦必有田者也。

  清代的「人頭稅」,就相當於漢代的「算賦」和「口稅」,也就是說,不再按照人口收稅,而按照田地的多寡來收稅。

  這樣就大大減輕了農民的賦稅,而那些地主豪強的賦稅則有所增加。

  在一定程度上減輕了社會矛盾,很有借鑒性,唯一的缺點,就是對於目前土地已經嚴重兼并的情況,無法改善。

  也無法把大量事實上成為奴僕的百姓,解救出來。

  調查研究需要時間,政策的制定更需要慎重考慮,所以一時之間也急不來。

  這期間劉志把更多的精力投向了邊疆,首先他同意了皇甫規等人將千台伯德放回去的請求。

  背地裡卻加緊研製降落傘和火藥,有了無堅不摧的利器,一個通天山天險,在他眼中又算得了什麼。

  同時大量向遼東,遼西,烏桓,東羌,西羌和匈奴,烏孫等地派遣間諜。

  一來收集當地的情報,二來進行一些挑撥離間的活動,第三嘛自然是進行一些適當的破壞。

  這也是間諜戰的常規操作,作為現代人,自然很明白間諜在戰爭中所起的巨大作用。

  至於一去不回的羽林軍,在現在這般風聲鶴唳的情況下,誰還會在意呢?

  再說了,并州那邊一直沒有大的戰爭,而皇帝陛下又接受了烏桓首領千台伯德的降書,將他放了回去。

  最關鍵的是,皇帝陛下似乎對打仗的事情也不再那麼有熱情,一直閉口不談。

  這讓大部分的文臣們都鬆了一口氣。

  至於軍機府的設立,不過是陛下為了平衡朝堂勢力的手段罷了。

  如此這般,一直順利的來到了年尾,這一年間雖然出現了揚州和荊州的大水災,但總的來說還算是勉強平穩度過了。

  而轟轟烈烈的吏治整頓,也以益州青城郡守鍾儲的大案而完美收官。

  這件案子在全國都引起了轟動,要知道青城郡雖然地處偏僻的西南,但卻在富饒肥沃的成都平原之上。

  在春秋時代,青城山地區還是一片澤國,後來太守李冰修建了劃時代的都江堰。

  從此以後造就了富饒美麗的成都平原,富裕再加上天高皇帝遠,這兩個有利因素也成了滋生貪腐的沃土。

  蜀中一直是整頓吏治的重點地區,同時由於地理情況複雜,少數民族眾多,也是戰亂頻發的地段。

  因此,此地的情況劉志十分重視,要知道蜀中氣候宜人,人傑地靈,作為天下糧倉的地位一直被忽視了。

  而且由於人文環境濃厚,也誕生了不少人才,所以張陵才會選擇青城山來做為他的傳道之地。

  他得到以後,被人尊稱為張道陵,號天師,僅在蜀中就擁有十萬信徒。

  在龍虎山和揚州一帶還擁有二十萬信徒之眾,此事一個處理不好,就可能會導致一場席捲全國的大暴亂。

  對於正統的道教,劉志並不反感,古代科技不發達,難免滋生各種教派。

  但只要是勸人向善的教派,他都歡迎,信仰有時候也能被拿來當做統治的工具。

  而且還十分好用。

  所以劉志才下決心,一定要替張道陵洗去污名,徹底查處青城郡的貪污案。

  果然,巡查御史和龍麟衛不負所望,兩股勢力一明一暗,通力協作,不到兩個月的時間,便將此案查了個明明白白。

  此案的幕後黑手正是益州世家楊氏家族,他們在益州盤踞多年,掌控了許多重要職位,還是蜀中豪富。

  雖然朝廷一直很注意,州牧和各郡守都是從外地派來的,但架不住人家能把對方架空。

  到後來,不是被排擠走,就是選擇了同流合污,當然,也有一部分人選擇了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為了自己的前程裝聾作啞。

  而青城郡守鍾儲,正是與楊氏家族同流合污之輩。

  這次皇帝在全國範圍內進行大清洗,他們自知難逃法網,於是絞盡腦汁想了這一招禍水東引之計。

  一方面五斗米教實力強大,搶走了他們的不少人力和資源,正好藉機會除掉他們。

  另一個方面,那當然就是栽贓陷害,轉移皇帝的注意力,希望能就此躲過一劫。

  請記住本書首發域名:。筆趣閣手機版網址: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