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萬花小說>书库>玄幻奇幻>穿越從牛開始> 第二十三章 出詩鎮國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二十三章 出詩鎮國

  天色暗淡,略帶微寒的風吹過。

  王振從昏迷之中醒了過來,南苑向來少有人踏足,幾位大儒通常在博遠閣修儒,偶爾回各自院落休憩,因此王振在昏迷這麼長時間也未能有人發現。

  醒來之時並未發覺身體有何不適之處,浩然之氣滋養著身體,識海又充盈起來。

  使用神識查探自己的身體,體內經絡,骨骼,丹田全部清晰的映入眼帘,乃至每一個細胞都縈繞著絲絲青氣,這就是養浩然之氣的好處,哪怕是受傷,只要體內浩然之氣不失,也能將受傷部位進行修復。

  神識上浮,來到識海處,識海之中如水般液體充盈,散發著斑斕之色,再上方有斑斕雲彩。

  睜開雙眼,不再用神識查看。

  對於之前進入體內的那一股赤金色之氣,王振心中略有揣測,或許那就是國之氣運,但為何會被留在身體里,可能就是那一道從聖人雕像打入體內的青氣所引起。

  對於神識,有前世作為管理員博覽群書的經驗,還是能夠理解的。

  收拾好心神,回到屋內,外面夜已深,可謂伸手不見五指,雖然神識能視萬物如白晝,但還是不要暴露過多為好。

  在書房之中,齊大儒為王振準備的一些基礎儒家典籍陳列於書案之上,足足數百冊之多。

  拿起一本,一目十行的看了起來。擁有神識,自身眼力與記憶力皆大幅提升,且使用毛筆書寫,一頁紙張上的字數並不多,看起來也很快。

  王振在不停的翻動著典籍,神情專註與書頁之上,他未察覺到,丹田之中的青色浩然之氣也在逐漸增加,且顏色愈發濃郁。

  只是一夜,書案上的數百冊典籍已經看完,而窗外已有微弱的光亮起。

  伸了個懶腰,向藏經閣走去,還有一天的時間,他要更多的了解這個世界的儒,或者說想找出和前世儒家之間的差距。

  通過在書院這麼多天的了解,對儒家的一個體系有了基本了解,但也困惑。

  幾位老師皆是鎮國大儒,卻沒有一位傳天下境,並且已經很多年沒有出過傳天下大儒了,現在他也走上修儒之路,鎮國往後路已經不通,幾位大儒也搞不清楚原因,或許能找出兩個世界存在的不同點,就能找到原因。

  藏經閣一層,書架上陳列的書籍不計其數,有的表面陳舊,是前人編撰,有的還很新,看來是短期內編撰,凡是編撰出的書籍能陳列到藏經閣一層之人,無一不是學位在身,此學位並非朝廷所頒發,而是這片天地認可。

  所謂學位,有秀才、舉人、進士、大儒。

  秀才所書,鳴達鄉里。

  舉人所書,響徹鎮縣。

  進士所書,通達州府。

  大儒所書,傳至大州。

  而一旦寫出傳天下之作品,不僅在大夏,在其他國家也能引發天地異象。

  學位與修儒之道又有所不同,在修身之下,哪怕是進士,亦不可稱之為大儒。而一旦書寫出傳至大州的佳作,自身浩然之氣也會瞬間提升到大儒境。

  一層所列,皆是秀才所作,王振隨手拿下一本翻閱起來,很快又放了回去,再次拿下一本,然後又放了回去。

  對於受過高等教育有著證書在手的王振來說,這些簡直不要寫的太簡單。

  連續看了幾本,已經失去了興趣,直接上了二樓。

  二樓乃舉人所著,相比一層已經少了一大半,不過幾千年的積累,也算是不少。

  拿下一本翻閱起來,舉人在原來那個世界,已經算是一隻腳踏入官場了,就算會試不中,也能出任學官,可以做知縣。

  不過古代並沒有所謂的九年義務教育,讀書人還是很少的,舉人或許能勉強達到讀過九年義務教育,語文考個及格水平。

  興緻闌珊,看了幾冊后,邁開腳步往三樓而去。

  中了進士可謂登科及第,可以出任翰林。

  同樣作為文科生而言,王振前世也在不少大小報刊雜誌發過腐乳酸文,只是沒沒錄用而已,最終此路不通,找了個網路管理員的工作,輕鬆愜意。

  出任官員后,更多的時間是關注國家大事,幾乎沒有多少時間來編撰寫作,因此,這裡陳列的都是一些閑雲野鶴或者書院所著典籍,一冊冊皆是封面陳舊,只是每日有人打掃,從而不染塵埃。

  一些告老還鄉的翰林或者官員,都喜歡寫一些東西,如果被書院收錄,也算是留名青史。

  王振快速翻動著,基本上能達到前世高中畢業六十分作文水準,心裡一陣腹誹。

  然後再往上走,四層,修身大儒所撰寫經典,或者說是這個世界被稱之為經典。

  天色已大亮起來,不少儒生,大儒進入藏經閣觀讀典籍。

  有大儒上得四層,見一儒生穿著的王振在此翻閱典籍,且不似在觀讀,只是在不停的翻書而已,遂開口道:「學習如同建房,若是沒有好的基石,上面再是雕欄玉砌又有何用,這不是你該來的地方,去下面吧」。

  看似在勸說,眼神中卻帶著輕蔑與不屑。總有些人好高騖遠,想要一步登天,哪知學習的艱辛與積累,大儒心裡想著。

  王振也不答話,隨便翻了幾本,不再繼續。

  旁邊有一書案,徑直走了過去,自己碾墨,然後鋪開一張宣紙。

  右手提起毛筆,沒練習過毛筆字,執筆手法略為怪異,原來是用鋼筆的執筆法拿著毛筆。

  蘸了下墨,抬頭想了想,開始下筆。

  幾個大儒看到此景,不再關注,區區一個學子,不過是嘩眾取寵罷了。

  「夫子廟前有老柏,柯如青銅根如石。

  霜皮溜雨四十圍,黛色參天二千尺。」

  剛寫下兩句,「當」的一聲如同敲鑼之聲空中乍響。聲音從書院向外傳播開來。

  「鳴鄉之作,我書院之中竟然又有佳作誕生。」

  「也不知是哪位學長高才。」

  響聲打斷了大儒們看書的思緒,不過也不在意,區區一個秀才而已。

  筆不停歇,繼續在紙上狂書。

  「君臣已與時際會,樹木猶為人愛惜。

  雲來氣接巫峽長,月出寒通雪山白。」

  再次寫下兩句,又是「當」的一聲響起,聲音更為洪亮,傳遞更為迅速。

  「柏豪,這是響徹鎮縣了,舉人之作,此人怕是書院哪位老師吧。」

  「應當如此。」

  王振手中毛筆揮舞,空中「噹噹當~」聲響越發短暫而急促。

  「通達州府,這是舉人,這是舉人啊」

  「咚」一聲鼓音傳出,沉悶厚重。

  在博遠閣的幾位大儒心中皆是一驚,傳達大州,這是有大儒誕生了,幾人快速走到樓道處。

  書院上方映射出王振所書文章,而鼓聲不覺,開始每寫下一句就有一鼓聲響起,到後來幾乎是每寫下一個字就傳出一聲鼓響,密集如雨。

  「苦心豈免容螻蟻,香葉曾經宿鸞鳳。

  志士仁人莫怨嗟,古來材大難為用。」

  幾位大儒口中喃喃的念到。

  「經典,經典之作啊,若非未能出任朝堂,此人足可鎮國,想我書院竟然有如此大才之人卻未發現,實在是失職啊」。

  「奉年,快看看此人在書院哪裡?」院長李長隆面色焦急,說話都急促起來。

  「找到了,藏經閣」徐奉年凝聚浩然之氣於雙目,四下查看一番終於找到了出處。

  「快,去藏經閣」。

  ……

  而另一邊,王振寫完之後,紙張之上青光大作,直接化作一冊典籍,往樓上飛去。

  原本還在還在看書的幾位大儒此時都瞠目結舌,鼓聲還在腦海中不停的回想著,眼中凈是紙張上發出的青光。

  王振不做理會,徑直下了樓去,與趕來的幾位大儒擦身而過。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