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萬花小說>书库>言情女生>我真不是山野大家> 第六十八章:文物保護者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六十八章:文物保護者

    文物修復,是一項極其專業的工作,需要具有多門學術知識,并且掌握物品當時的制作工藝,制作流程。


    由于缺乏相關的職業標準和培養機制的不健全,華夏目前的文物修復師們,面臨后繼無人的局面。


    加上平行世界,傳承方面的缺失,所以修復師和考古專家們的水平,相比原世界有些距離。


    截至2022年,全國僅有在職文物修復師1200人,嚴重的人手不足。


    根據先來后到原則,劉主任他們考古隊,現場挖出的破損文物,可能需要排很久的隊,才輪得到修復。


    這還不保證,師傅手藝是否到位。如果修復師對古蜀文化鉆研不足,那么他修出來的文物,必定有著瑕疵。


    當然,考古隊也可以試著自己修復。但效果嘛,不太好說。畢竟隔行如隔山,別看都是文物相關,但工種不同,有時會差十萬八千里……


    “李先生,剛才您說能幫上點忙?具體怎么幫哦?”杜海棠認真臉的問道。


    如果是一位路人,說這些話,那杜海棠睬都不會理睬。但對方是李子夜,有頭有臉的人物,可不會像路人那樣隨便亂說。


    杜海棠的這一問題,也讓周圍的考古隊員們,側耳聆聽。


    在場眾人,好歹都是有特定身份的。無論總-臺也好,考古隊也罷,誰都不會胡亂口嗨。


    所以考古隊員們一邊清理現場,一邊暗中觀察。想看看這位傳統文化的名人,究竟有多深的造詣。


    這時的李子夜,也不廢話。只見他來到一處破損嚴重的銅壺前,而后音色淡淡的說道,“這銅壺上的紋路,是巴蜀的水陸攻戰紋。”


    “銅壺上的紋路,采用的是‘嵌錯’工藝,結構十分嚴謹。壺身有三圈紋飾,將整體分為四層……”


    “除了鐫刻繁復而精致的花紋外,壺身上還刻有類似天象與自然的‘巴蜀符文’。”


    李子夜擲地有聲的說著,他的每個字、每個音都無比清晰。傳到杜海棠和考古隊員耳里,不說震耳發聵,至少也發人深醒!

    周圍的考古隊員們,豎起耳朵的聽著李子夜敘述。


    他們雖然也知道古蜀,也了解大致的情況。但像李子夜這樣,如數家珍的侃侃而談,并且連許多細節,都講得頭頭是道,深入淺出……


    考古隊員們自認有些難度。


    光憑這點,就能看出李子夜對古蜀文化的了解,有多深刻!


    “小伙子,你…是怎么對古蜀傳承,這么了解的?”不遠處的劉主任,表情帶著驚訝的朝李子夜走來。


    在他眼中,跟前的男子年紀輕輕,居然對巴蜀出土的文物,如此懂行!感覺就像是從古蜀穿越到現代的一樣…


    “哦,我有一位老師,他傳授給我這些知識的。”李子夜如是說道。


    “你的那位老師,能否透露一下他尊姓大名?”劉主任推了推眼鏡,他很想知道是誰。


    李子夜聽后表示不行,因為他的師尊們,早已不在人世。而且以他們淡泊名利的性格,想必也不喜歡一直被提及。


    見李子夜不愿多說,劉主任也不方便再問。畢竟這世上,的確有些能人,他們不想讓外界知道自己。或許某人的老師,就是這種類型也說不定。


    “那……小伙子,哦不!李先生,請問除了這枚巴蜀銅壺,你對現場的其他文物,有研究嗎?”


    劉主任搓了搓手的問道。不知曉某人師尊,對他來說關系不大。重要的是,巴蜀文物的修復工作,需要有懂行的壓陣才行。


    劉主任對某人的稱呼,已經從“小伙子”改口為“李先生”。


    這時,李子夜看向周圍,發現遠處拐角,有一只殘破不堪的青銅人面具,正被考古隊員們吃力的挖掘出來。


    這只青銅面具,跟李子夜在傳承里佩戴的不同。它寬一米三、高一米不到,重約一百公斤。


    由于受損嚴重,青銅人面的左側已經難以辨別。右側的紋路,也被腐蝕壞損。只依稀可見其面部輪廓,秉持著類似外星生命體特征。


    李子夜帶著劉主任他們,走向青銅人面。攝影師和小王,也緊緊跟隨。


    至于那些原本貓在附近,默默聽講的考古隊員們,見李子夜和領導走遠,忍不住也悄悄跟了上去。


    這不是他們玩忽職守,也不是消極怠工,而是他們有著一顆求學求知的心……


    當眾人來到青銅人面具跟前,李子夜淡淡開口的當眾說道,“古蜀國有著高度發達的青銅冶煉技術,它以制作工藝精湛,造型神秘怪誕,為主要特征。”


    “據傳聞,古蜀人在膜拜和祭祀時,必須佩戴青銅面具。這是屬于他們的圖騰崇拜。”


    “青銅人面呈四方形,寬頤、廣額、長眉、直鼻……耳廓較寬,耳垂有孔,耳前面頰的上下額部正中,各鏨鑿一方孔。象征著四方通順,聚天象奇觀于彼身。”


    李子夜溫文爾雅的解釋著。周圍的考古隊員們,也都認認真真的聽講。


    包括在場的劉主任。他雖然懂的比其他人多,但跟某人的親身經歷比起來,那可真叫“前人之事,后人之失”。


    子孫后代們,無論怎么研究、怎么揣摩,永遠不可能比當事人更了解。


    眾人望著李子夜的側臉,漸漸被他的學識淵博、人格魅力所吸引!


    “我勒個去……這位李子夜先生,他到底何方神圣啊?竟然對古蜀文明都大有研究?”


    “人比人真的氣死人,一開始我只以為他來走個過場,宣揚一下考古文化之類。沒想到…走過場的竟然是我自己!”


    “給子夜大佬跪了,我待會兒就去粉他微博,還有B站!把之前沒看的視頻都補回來!”


    “我要真心的給李先生賠禮道歉,在他說話前,我心態上有些嗤之以鼻,我道歉……”


    ……


    現場的考古隊員們,對李子夜有了全新的認識。


    從他們的表情和眼神中,就看得出來,他們對某人刮目相看,甚至隱約有些往崇拜方向發展。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