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法

  玲瓏閣書法在書壇走向多元化的今天,書法藝術升華到觀念變革的高層次,這無疑是邁了一大步。書法現代性並不是簡單地取決於書法藝術的形式、結構、線條等外在面貌,而是取決於內在精神的現代化。書法現代性的精神是指當代書法藝術所體現、傳導的現代社會的價值趨向。

  近現代書壇,仍然是碑派佔主流地位。但和晚晴碑派不同,取法漢碑和上古篆書的書法家在這一時期較多。

  很多書法大師如林散之,沙孟海,陸維釗等等在1949年之前即已從事書法創作,但直至文1化大1革命之後他們已近耄耋之年才以書法聞名。1949年之後到毛1澤東1去世的近三十年時間內,書法基本上不受重視。當時的人們正以極大的熱情建設一個新中國。書法被認為是舊傳統的代表。

  近代書法藝術的色彩斑斕,與其書家隊伍的空前複雜有直接干係。或許因距離太近,這段風景比此前任何時期都清晰明透。

  篆書是大篆、小篆的統稱。甲骨文,距今已有三千年歷史,是傳世最早的可識文字,主要用於占卜。筆法瘦勁挺拔,直線較多。起筆有方筆、圓筆,也有尖筆,手筆「懸針」較多。大篆指金文、籀文、六國文字,它們保存著古代象形文字的明顯特點。小篆也稱「秦篆」,是秦國的通用文字,大篆的簡化字體,其特點是形體均勻齊整、字體較籀文容易書寫。

  隸書,亦稱漢隸,是漢字中常見的一種莊重的字體,書寫效果略微寬扁,橫畫長而直畫短,呈長方形狀,講究「蠶頭雁尾」、「一波三折」。隸書起源於秦朝,由程邈整理而成,在東漢時期達到頂峰,對後世書法有不可小覷的影響,書法界有「漢隸唐楷」之稱。如《漢魯相韓勑造孔廟禮器碑》、又稱《韓明府孔子廟碑入《魯相韓勑復顏氏繇發碑》、《韓勑碑》等。漢永壽二年刻,隸書。縱227.2厘米,橫102.4厘米。藏山東曲阜孔廟。無額。四面刻,均為隸書。碑陽十六行,行三十六字,文後有韓勑等九人題名。碑陰及兩側皆題名。

  楷書也叫正楷、真書、正書。從程邈創立的隸書逐漸演變而來,更趨簡化,橫平豎直。楷書有楷模的意思,張懷瓘《書斷》中已先談到過。六朝人仍習慣地用著它,例如羊欣《采》文,王僧虔《論書·韋誕傳》中云:「誕字仲將,京兆人,善楷書。」那是「八分楷法」的簡稱。到北宋才以之代替了正書之名,其內容顯然和古稱是不一樣的,名異實同和名同實異之例,大概有以上這些。

  行書是在隸書的基礎上發展起源的,介於楷書、草書之間的一種字體,是為了彌補楷書的書寫速度太慢和草書的難於辨認而產生的。「行」是「行走」的意思,因此它不像草書那樣潦草,也不像楷書那樣端正。實質上它是楷書的草化或草書的楷化。楷法多於草法的叫「行楷」,草法多於楷法的叫「行草」。

  草書是漢字的一種字體,特點是結構簡省、筆畫連綿。形成於漢代,是為了書寫簡便在隸書基礎上演變出來的。有章草、今草、狂草之分,在狂亂中覺得優美。《說文解字》中說:「漢興有草書」。草書始於漢初,其特點是:存字之梗概,損隸之規矩,縱任奔逸,赴速急就,因草創之意,謂之草書。

  古漢字一種書體的名稱,也是現存中國最古的文字。刻在甲骨上,先用於卜辭,是對未來事情結果的占卜,盛於殷商。甲骨文發現於1889年,是殷商晚期王室占卜時的記錄,發現於河南省安陽小屯村一帶,距今已3000多年。甲骨文是中國書法史上的第一塊瑰寶,其筆法已有粗細、輕重、疾徐的變化,下筆輕而疾,行筆粗而重,收筆快而捷,具有一定的節奏感。筆畫轉折處方圓皆有,方者動峭,圓者柔潤。其線條比陶文更為和諧流暢,為中國書法特有的線的藝術奠定了基調和韻律。甲骨文結體長方,奠定漢字的字型。甲骨文的結體隨體異形,任其自然。其章法大小不一,方圓多異,長扁隨形,錯落多姿而又和諧統一。後人所謂參差錯落、穿插避讓、朝揖呼應、天覆地載等漢字書寫原則,在甲骨文上已經大體具備。

  古漢字書體之一種。商、西周、春秋、戰國時期銅器上銘文字體的總稱。興盛於周代。金文為中國書法史上的又一豐碑。依附於青銅器,鑄鼎意在「使民知神奸」故是一種宗教祭祀的禮器。金文也被稱為鐘鼎文,器文,古金文。和青銅器一起鑄成的銘文線條較之於甲骨文更為粗壯有力,文字的象形意味也更為濃重,最早的金文見於商代中期出土的青銅器上,資料雖不多,年代都比殷墟甲骨文早。周代是金文的黃金時代,出土銘文最多。

  石刻文

  碑刻,泛指刻石文字或圖案。最早的碑刻文字,首推秦朝的「石鼓文」。

  石刻文產生於周代,興盛於秦代。東周時期秦國刻石文字。在10塊花崗岩質的鼓形石上,各刻四言詩一首,內容歌詠秦國君狩獵情況,故又稱獵碣。傳說中的最早的石刻是夏朝時的《嶁碑》,刻詩文體格調與《詩經》大小雅相近。字體近於《說文解字》所載籀文,歷來對其書法評價甚高。主要作品有:《石鼓文》、《嶧山石刻》、《泰山石刻》、《琅玡石刻》、《會稽石刻》等。

  嶧山石刻

  石鼓文對後世的書法與繪畫藝術有著非常重大的影響,不少傑出的書畫家如:楊沂孫、吳大澄、吳昌碩、朱宣咸、王福庵等都長期研究石鼓文藝術,並將其作為自己書法藝術的重要養分,也融入進了自己的繪畫藝術中。

  墓志銘,墓誌是存放於墓中載有死者傳記的石刻。它是把死者在世時,無論是持家、德行、學向、技藝、政績、功業等的大小,濃縮為一份個人的歷史檔案,以補家族史、地方志乃至國史的不足。也是墓誌斷代的確證。墓志銘包括志與銘兩個部分。

  拓片,帖

  【碑拓】此乃拓片數量最多部分,涉及歷代名碑,是如今書法臨摹的主要參照。字帖是供學習書法的人臨摹的範本,多為名家墨跡的石刻拓本、木刻印本或影印本。字帖按是否真跡劃分,可以分為碑帖和墨跡。碑帖是根據刻在碑石上的字跡塌拓下來的字帖。墨跡是書寫者直接寫在紙張、絹帛等媒介物上的墨色痕迹。歷代名帖如,淳化閣帖,三希堂。

  簡帛

  書法藝術最重真跡,但秦漢以前的書法中的真跡,一般只有在簡帛盟書中才能見到。古代的簡冊,以竹質為主,編簡的繩用牛筋、絲線、麻繩。考古發現較早的簡帛墨跡,有:湖北雲夢出土的秦簡,山西侯馬出土的戰國盟書,長沙馬王堆出土的戰國帛書。中國書法由甲骨文、金文,至春秋戰國時期,由於諸侯割據,因此殷商以來的文字,在諸侯各國分化為不同的發展道路,這一時期,書法的形態和技巧亦呈現了一種百家爭鳴的局面。如北方的晉國的"蝌蚪文",吳、越、楚、蔡等國的"鳥書",筆畫多加曲折和拖長尾。春秋戰國時期的金文已不似西周金文那種濃厚的形態,替之以修長的體態,顯示出一種圓潤秀美,如《攻吳王夫差鑒》。這時期留存的大量墨跡,為簡、帛、盟書等。

  審美

  整體形態美

  中國字的基本形態是方形的,但是通過點畫的伸縮、軸線的扭動,也可以形成各種不同的動人形態,從而組合成優美的書法作品。結體形態,主要受兩方面因素影響,一是書法意趣的表現需要;二是書法表現的形式因素。就後者而言,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一為書體的影響,如篆體取豎長方形;二為字形的影響,有的字是扁方形、而有的字是長方形的;三為章法影響。因此,只有在上述兩類因素的支配下,進行積極的形態創造,才能創作出美的結體形態。

  點畫結構美的構建方式主要有兩種,一是指各種點畫按一定的組合方式,直接組合成各種美的獨體字和偏旁部首。二是指通過將各種部首,再按一定的方式組合成各種字形。中國字的部首組合方式無非是左右式、左中右式,上下式、上中下式,包圍式、半包圍式等幾種。這些原則主要是比例原則、均衡原則、韻律原則、節奏原則、簡潔原則,等等。這裡特別要提的就是比例原則,其中黃金分割比又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比例,對點畫結構美非常重要。

  結體墨色組合的藝術性,主要是指其組合的秩序性。作為藝術的書法,它的各種色彩不能再是雜亂無章的,而應是非常有秩序的。這裡也有些共同的美學原則,要求書者予以遵守。如重點原則、漸變原則、均衡原則,等等。書法結體的墨色組合,主要涉及兩個方面:一是對背景底色的分割組合。人們常說的「計白當黑」,就是這方面的內容。二是點畫結構的墨色組合。從作品的整體效果來看,不但要注意點畫墨色的平面結構,還要注意點畫墨色的分層效果,從而增強書法的表現深度。

  著名書法家李斯主持整理出了小篆。《繹山石刻》、《泰山石刻》、《琅玡石刻》、《會稽石刻》即為李斯所書,歷代都有極高的評價。

  鍾繇,字元常。潁川長社人。三國時期曹魏著名書法家、政治家。鍾繇在書法方面頗有造詣,是楷書的創始人,被後世尊為「楷書鼻祖」。鍾繇對後世書法影響深遠,王羲之等後世書法家都曾經潛心鑽研學習鍾繇書法。與東晉書法家王羲之並稱為「鐘王」。南朝庾肩吾將鍾繇的書法列為「上品之上」,唐張懷瓘在《書斷》中則評其書法為「神品」。

  張芝字伯英,東漢大書法家,人稱之為「草聖」。敦煌郡淵泉縣人。張芝的草書源自杜度,崔瑗,爾後,自立門戶。被庾肩吾《書品》評為「功夫第一,天然次之」。與鍾繇、王羲之並列為「上之上」品。

  衛鑠,別稱衛夫人,名鑠,字茂猗,河東安邑人,是晉代著名書法家。衛鑠為汝陰太守李矩之妻,世稱衛夫人。衛氏家族世代工書,衛鑠夫李矩亦善隸書。衛夫人師承鍾繇,妙傳其法。王羲之少時曾從其學書,衛夫人是「書聖」的啟蒙老師。

  王羲之世稱「書聖」。東晉書法家,字逸少,號澹齋,原籍琅玡臨沂,后遷居山陰,著名書法著作有《蘭亭序》等。晚年隱居剡縣金庭,歷任秘書郞、寧遠將軍、江州刺史。後為會稽內史,領右將軍,人稱「王右軍」、「王會稽」。其子王獻之書法亦佳,世人合稱為「二王」。因此,《書譜》概總為:「漢魏有鍾、張之絕,晉末有二王之妙」。四人被稱為古代書家「四賢」。

  王獻之,字子敬,東晉琅琊臨沂人,書法家、詩人,以行書和草書聞名後世。王獻之幼年隨父羲之學書法,兼學張芝。書法眾體皆精,尤以行草著名,敢於創新,不為其父所囿,為魏晉以來的今楷、今草作出了卓越貢獻,在書法史上被譽為「小聖」,與其父王羲之並稱為「二王」。

  歐陽詢,字信本,潭州臨湘人。歐陽詢楷書法度之嚴謹,筆力之險峻,世無所匹,被稱之為唐人楷書第一。

  虞世南,字伯施,餘姚人。唐初政治家,書法家,文學家。隋煬帝時官起居舍人,唐時歷任秘書監、弘文館學士等。唐太宗稱他德行、忠直、博學、文詞、書翰為五絕。

  褚遂良,字登善,唐朝政治家、書法家,漢族,錢塘人,一說陽翟人;褚遂良博學多才,精通文史,隋末時跟隨薛舉為通事舍人,后在唐朝任諫議大夫,中書令等職,貞觀二十三年與長孫無忌同受太宗遺詔輔政;后堅決反對武則天為後,遭貶潭州都督,武后即位后,轉桂州都督,再貶愛州刺史,顯慶三年卒;褚遂良工書法,初學虞世南,后取法王羲之,與歐陽詢、虞世南、薛稷並稱「初唐四大家」;傳世墨跡有《孟法師碑》、《雁塔聖教序》等。

  薛稷字嗣通,中國唐代畫家,書法家。隋朝內史侍郎薛道衡曾孫,唐朝中書令薛元超從子。漢族,蒲州汾陰人。曾任黃門侍郎、參知機務、太子少保、禮部尚書,后被賜死獄中。工書法,師承褚遂良,與虞世南、歐陽詢、褚遂良並列初唐四大書法家。

  顏真卿,字清臣,唐代中期傑出書法家。生於京兆萬年,祖籍琅琊臨沂。他創立了「顏體」楷書,與趙孟頫、柳公權、歐陽詢並稱「楷書四大家」。

  柳公權,字誠懸,京兆華原人,官至太子太師,世稱「柳少師」,是唐朝最後一位著名書法家。擅長楷書,代表作有《神策軍碑》、《玄秘塔碑》等。

  張旭,字伯高,一字季明,漢族,唐朝吳人。曾官常熟縣尉,金吾長史。善草書,性好酒,世稱張顛,也是「飲中八仙」之一。其草書當時與李白詩歌、裴旻劍舞並稱「三絕」,詩亦別具一格,以七絕見長。與李白、賀知章等人共列飲中八仙之一。唐文宗曾下詔,以李白詩歌、裴旻劍舞、張旭草書為「三絕」。又工詩,與賀知章、張若虛、包融號稱「吳中四士」。

  懷素唐時人,字藏真,僧名懷素,俗姓錢,漢族,永州零陵人。幼年好佛,出家為僧。他是書法史上領一代風騷的草書家,他的草書稱為「狂草」,用筆圓勁有力,使轉如環,奔放流暢,一氣呵成,與唐代另一草書家張旭齊名,人稱「張顛素狂」或「顛張醉素」。

  蘇軾,眉州人,字子瞻,又字和仲,號「東坡居士」,世人稱其為「蘇東坡」。祖籍欒城。北宋著名文學家、書畫家、詞人、詩人,美食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豪放派詞人代表。其詩,詞,賦,散文,均成就極高,且善書法和繪畫,是中國文學藝術史上罕見的全才,也是中國數千年歷史上被公認文學藝術造詣最傑出的大家之一。其散文與歐陽修並稱歐蘇;詩與黃庭堅並稱蘇黃;詞與辛棄疾並稱蘇辛;書法名列北宋四大書法家「蘇、黃、米、蔡」之一;其畫則開創了「湖州畫派」。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