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萬花小說>书库>歷史軍事>玲瓏閣> 第二百六十七章:登記

第二百六十七章:登記

  玲瓏閣第二百六十七章:登記至少胡休是這麼認為的,人不可能直接消失的無影無蹤。就算是殺了,那肯定留下一大堆的屍骨,也是要有地方放的,也定然會佔據一定的面積。

  而且上千人一夜的屠戮,所產生的血腥味,怕是不小。雖然,長英郡不宵禁,但城門到了晚上,還是封閉的。

  所以說,這些人不可能出的去的,那這些人必然是還在長英郡,那便是有機會。

  胡休略略沉思了會兒,便是有了思緒,看向了台下的眾女,「你們莫要著急,這便讓衙門的幕僚來,給你們都給案一下。」

  這般便是好了,每個人都要來備案,就連那青樓女子,也得來備案。當然是問的昨晚和她們過夜的男子的姓名,實在不知道便是問長什麼樣。

  卻是到了後面,這衙門本就十來個幕僚,卻是直接在衙門門口擺好了桌椅,排起了長隊,這些人,全都是家中男子失蹤的。

  可快到中午,這看著人數還不帶減少的,甚至隊伍都排到了街上了。這便有些不妙了,這一大早上到現在,衙門的幕僚差不多快登記了上千個報官的人了。

  平均每人近百人的登記數,但這效率根本跟不上啊,終是胡休失策了,這哪裡是只失蹤了近千人。

  現在還沒有到下午,這要是到了下午,是得有多少人啊。

  「羅宸一,你過來下。」胡休朝著他召了召手,此刻他正帶著帝和軍士卒,還有小史,維持現場的秩序。

  來了那麼多人,而且全都是女子,若是發生踩踏事件,可就不好了。

  「校尉大人,是何事?」羅宸一卻是忙著,而且這來衙門報案的人,看樣子,是愈發的多了,他可沒太多的時間耽擱。

  「讓小史帶著,去城中找讀書人,能多少是多少,讓他們來給人登記。」胡休雖然也是識字,但這個時候,多他一個,或是少他一個,根本不能有根本上的改變。

  這個時候讓城中的讀書人過來,便是一個好主意了,「更他們說,願意來的,我每人都給一兩雪花銀。」

  胡休卻是怕帝和軍士卒用強硬的手段嘞,那些個讀書人是來了,但就是怕他們陽奉陰違,偷偷的改幾個字。

  到時候若是真的急發了什麼事情,然後找不到人來,那可真就是鬧了個大笑話嘞。

  「那這讀書人是要秀才之上,又或者是童生之上便是可以了?」羅宸一問道。

  「童生之上,便可以了,還有最好是三十歲左右的,下午的工作量可能很大,那些個小年輕可能受不起這累。

  人數嘛,越多越是好,咋這不缺錢。」

  古代科舉,可沒現在那麼簡單、舒服,現在只要自己足夠努力,應試考試,把該記的記住了,總是能取一定的成績。

  而在古代科舉,可不僅僅看的才氣,還得看運氣、氣運。有的時候,自己的才氣夠了,可就是差那一絲絲的氣運,你便是過不了。

  最主要的是,淘汰率真的是太大了,加上這個世界上讀書人又不多。大多數家中有些錢財的人,都不會讓自己的孩子去科舉,學武是大多數富裕些人家的選擇。

  不過,胡休也發現了個華點,這個世界是有科舉制度,可就是沒有武舉。要是在這個世界上,開設無懼,專門為皇家胡氏招攬人才,可不是極妙的事情?

  不過,這種事情,又有一個不太好的麻煩,這個世界武力太強了。

  若是一層層的考上來,那些的苗子若是遇到比自己強許多,而這些強許多,只是因為他們依靠這年齡堆上來的厲害。

  這便是有些不公平了,卻又是搖了搖腦袋,他現在想這些做甚,可還是有更重要的事情,等著他去安排呢。

  「是,校尉大人。」羅宸一連忙叫了幾個帝和軍士卒,急匆匆的便走了。

  不到兩刻鐘的功夫,便把人帶回來了,仔細數了數,竟是有百人之多。看模樣,的確都是三十歲往後的讀書人。

  每個人都給了一定的定金,又讓人準備了上百個桌子、椅子。這一下子,衙門的幕僚便是壓力大減,可就是這樣,下午陸陸續續來了不少人。

  簡直是把路都給堵在那裡了,要不是中午胡休特意叫來的近白個讀書人。這幕僚,怕是得忙個好幾天不帶閉眼,才有可能完成。

  可就算是這樣,這還是花了一小個下午的時間。人群也慢慢散去了,她們有許些是不願意走的,但被胡休強硬趕走了。

  她們留在這做甚?什麼也做不了,只會給這條還算寬敞的路給堵住了。

  「校尉大人,這登記好了,接下來我們該怎麼做?」羅宸一現在又指揮者士卒搬椅子、桌子。至於那些個登記好的冊子,早已經收錄好了。

  銀子也給了,胡休隨著都帶著金子,怎麼會隨身不帶銀子呢。不過,是一整塊的雪花銀,得讓他們自己去換。

  換的任務便是交給了帝和軍,給那群書生,讓他們自己去換,怕是又得鬧出些禍事。

  嘿~還別不信,一百兩的銀子,在古代換算成現在的錢,得要上萬元,這還是往少了說的。

  「呃~」胡休卻是被這一問問住了,他還的確沒想好該如何做,他向來走一步,看一步的人,他便是踱步了起來。

  ……

  ps:也不知道有沒有在看盜版的兄弟啊,說句良心話,我也不是無嘗寫作,都看到這裡了。

  在手機上下個〔縱橫〕,支持一下子正版,沒錢的兄弟,也可以到正版這加個書架,讓作者更有信心寫下去啊!

  100兩是18000元人民幣。

  民以食為天,很多歷史專著中都通過糧食價格來直接衡量貨幣關係,「據清朝軍機處檔案記載,光緒十五年上半年直隸省順天府、大名府、宣化府的糧價,以穀子、高粱、玉米三種糧食計算,平均每倉石計銀一兩四錢六分。」

  上白米九錢五分,中白米九錢二分六厘八錢,下白米八錢三分,白面九文,根據1石=100斤計算,而糧食價格以3元人民幣/公斤計算,可得到以下平均值:1兩白銀:約值180元。

  其實,古代中國銀子缺乏,銀子的價值很高的。銅錢,白銀和黃金之間的兌換比例就像現在的外匯價格一樣,是常常變動的,不像1元錢等於100分這樣明確。

  金銀的比價從1600年前後的1:8上漲到20世紀中期和末期的1:10,到18世紀末則翻了一番,達到1:20。可知1兩黃金約可兌換8——11兩白銀。

  道光初年,一兩白銀換錢一弔,也就是一千文;到了道光二十年鴉1片戰爭的時候,一兩白銀就可以換到制錢一千六七百文了。

  咸豐以來,銀價猛漲,一兩白銀竟可以換到制錢兩千二三百文之多。

  可知正常情況下,1兩白銀大約可換到1000——1500文銅錢,古時通常說的1貫錢或1吊錢就是1000文。

  而直到清末,一斤豬肉只要二十文錢,一畝良田只要七至八兩銀子或者十二、三個銀元。

  幾兩銀子、幾十兩銀子是件大事情了,有百兩銀子就是今日的大款了,能夠買上十幾畝良田了。

  古代的武舉考試考的是:舉重、騎射、步射、馬槍、才貌、言語等技術。

  1、馬槍是測試馬上用槍技能的方法。具體為:斷木為人,戴方版於頂上,凡四偶人,互列埒上。馳馬入埒,運槍左右,觸必版落,而人不踣。「馬槍」課試法還規定,「槍長一丈八尺,徑一寸五分,重八斤。」刺中三版或四版為上,二版為次上,一版及不中為次。

  2、步射為射草人,中者為上,雖中而不法者為次上,雖法而不中者為次。

  3、材貌是身體素質外型挑選。以身高六尺以上,「軀幹雄偉」者為次上,以下為次。

  4、言語要求在課試提問中「應對詳明,並有神采,堪統領者為上,無者為次」。

  5、中國歷史上的武舉制度創始於唐代。武舉的興盛是明清兩代,特別是在清代。明朝武舉創製甚早,但制度一直沒有確定下來。清代情況大不相同,重視程度大大超過明代。加上國家大力提倡,制度日益嚴密,錄取相對公正。

  6、唐代武則天始創選拔武將的武舉考試。至清朝時改稱武科。歷史上武舉推崇武舉制度的武則天一共進行過約五百次。相對於文科舉,武科舉較為不受重視。歷朝的武舉時而被廢,時而恢復。而武舉出身的地位亦低於文科出身的進士。

  ~~~~~~~~~~~~~~~~~~~~~

  科舉制,又稱科舉、科舉制度,是中國古代通過考試選拔官吏的制度。由於採用分科取士的辦法,所以叫做科舉。科舉制從隋朝開始實行,直至1905年舉行最後一科進士考試為止,前後經歷1300年。科舉里的狀元、秀才等名次,直到今天還掛在中國人的嘴邊。

  1、童生

  明清的科舉制度,凡是習舉業的讀書人,不管年齡大小,未考取生員資格之前,都稱為童生或儒童。但需要註明的是,童生並不完全等同於未考上秀才的學子。根據明朝史書記載,只有通過了縣試、府試兩場考核的學子才能被稱作童生,成為童生方有資格參加院試,成績佼佼者才能成為秀才。

  2、秀才

  隋朝開始開科取士,最初亦為取秀才。到了唐朝初年,秀才是常科考試的一種。但後來被廢,秀才一詞一度變成了讀書人的泛稱。到了宋朝時,凡經過各地府試者,無論及第與否,都可以稱為秀才。故此當時有之稱。

  3、舉人

  漢代取士,無考試之法,朝廷令郡國守相薦舉賢才,因以「舉人」稱所舉之人。唐、宋時有進士科,凡應科目經有司貢舉者,通謂之舉人。至明、清時,則稱鄉試中試的人為舉人,亦稱為大會狀、大春元。中了舉人叫「發解」、「發達」。習慣上舉人俗稱為「老爺」,雅稱則為孝廉。

  4、監生

  監生,是國子監學生的簡稱。國子監是明清兩代的最高學府,照規定必須貢生或蔭生才有資格入監讀書,所謂蔭生即依靠父祖的官位而取得入監的官僚子弟,此種蔭生亦稱蔭監。監生也可以用錢捐到的,這種監生,通稱例監,亦稱捐監。

  5、進士

  科舉制度中,通過最後一級中央政府朝廷考試者,稱為進士。隋煬帝大業年間始置進士科目。唐亦設此科,凡應試者謂之舉進士,中試者皆稱進士。元、明、清時,進士經殿試后,及第者皆賜出身,稱進士。且分為三甲:一甲3人,賜進士及第;二、三甲,分賜進士出身、同進士出身。

  6、狀元

  科舉考試以名列第一者為「元」,鄉試第一稱解元,會試第一稱會元。殿試第一稱狀元。中國科舉史上,曾經湧現了數以百萬計的舉人和十多萬名進士,而作為這個龐大知識分子群體之巔峰的「狀元」郎,則是屈指可數。

  7、連中三元科舉制度稱鄉試、會試、殿試的第一名為解元、會元、狀元,合稱「三元」。接連在鄉試、會試、殿試中考中了第一名,稱「連中三元」。連中三元是科舉制度下古代讀書人渴望得到的最高榮譽,中國古代所有讀書人獲得過這一稱號者也寥寥無幾,共有17人三元及第。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