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萬花小說>书库>歷史軍事>戰國系年傳奇> 章六五:顯學初成齊請墨未果

章六五:顯學初成齊請墨未果

  齊國,都城臨淄,呂積,公元前455年即位,後世稱其齊宣公。時任執政者,田盤。呂積,傀儡也。一切執政大權,全在田盤手中。

  田府,田盤居坐上位,兩位客卿坐在下首,一位稟報:「田相,前些時日,在下有位朋友自洛邑來訪,閑聊期間,講到那洛邑南邊的伊闕城邑,有人辦了一個『墨氏學館』,吸引了很多人前去入學。普通辦學倒也不會讓我引起注意,只是幾年前,我曾聽說魯國曲阜有人辦了個學堂,取名『墨氏學堂』。這『墨氏學堂』與『墨氏學館』僅一字之差,且都是墨氏,便引起我的注意,便仔細詢問,一番了解,方知這墨氏學館所授課業內容主要以治國為主,據傳那授課者還曉攻城拔寨之道,只是對這方面的學生選拔要求有條件。之所以向田相您稟報,是想請您安排人專門關注此事,若這墨氏學堂或學館真有真材實料的弟子出師,我們要想辦法將其吸引到齊國,壯大我國。」

  「他那學館可有什麼特別之處或者說出了哪些治國的人才么?」田盤問道。一股上位者的氣勢,坐在那不言而威。

  「那種出類拔萃的治國之人,暫未聽說,不過既然有辦學,必有那一二頂尖的人才出現。」那客卿道。

  「封大夫,可知那興辦墨氏學館是何人么?這個人應是有大才之人。」另外一位年長的客卿問道。

  「孫兄,那人據說是宋國人士,叫墨翟,年歲不大,約莫二十七八歲。」那被稱為封大夫的客卿回道。

  「宋國墨氏?那宋國未曾聽說有墨姓之人啊。即便這墨姓在其他國也甚是少見,據傳源於姜姓,出自炎帝後裔夏禹老師墨如之後,屬於以先祖名字為氏。那大禹拜墨如為師學習治水。後來,大禹的兒子夏啟建立夏王朝之後,敕封姜墨如的兒子姜胎初為孤竹國的國君,姜胎初就以父親的名字為姓氏,稱墨胎初,世代相傳為墨胎氏,亦稱墨台氏。

  那孤竹國地處北方荒夷之地,在商朝時期,孤竹國實力十分強大,其鼎盛時期的地域涵蓋了北方大部分地區。由於孤竹與殷商的特殊關係,孤竹國的國君和王子都在朝中位居要職。可以說,商朝時期的孤竹國不管是軍事上,還是政治文化上,在當時都是十分發達的。

  孤竹國的強盛與商朝的強盛有緊密的聯繫,而孤竹國的衰落也與殷商密不可分。周武王攻滅殷商后,為了拱衛中央政權,分封了大量的姬姓諸侯,武王的弟弟召公奭被封到了燕地,負責抵禦北狄的進攻。隨著燕國的逐漸強盛,慢慢的取代了孤竹國原來在北方的地位。孤竹國的領土不斷被燕國和北方的赤狄蠶食,到了齊桓公時期,孤竹國只能偏安於東北的一小部分地區。另外箕子東遷也進一步導致了孤竹國的衰落。我周朝取代殷商問鼎中原之後,不願臣周的箕子,帶領了一部分商朝貴族和遺民向北部遷移。箕子北遷的途中經過了孤竹,由於孤竹國與殷商的特殊關係,一大部分孤竹國人和貴族也隨同箕子。

  可以說在齊桓公時期的孤竹國已經沒有了往日的輝煌,不過是強弩之未,所以桓公在北擊山戎時才能那麼輕鬆的順手就滅亡了孤竹。孤竹國雖然被輕鬆的滅亡了,慢慢的消退在了歷史的長河中,但是孤竹國的兩位君子,卻被人稱頌至今,他們就是伯夷和叔齊。

  伯夷和叔齊本是孤竹國的王子,在前往西岐的途中,恰好碰到武王率領軍隊討伐商紂,於是二人叩馬勸諫,希望武王停止對商朝的進攻。武王並沒有聽從他們的建議,而是繼續進軍,在牧野擊敗了紂王的軍隊,滅亡了殷商。伯夷和叔齊認為,武王作為殷商的臣屬,反而率兵攻打自己的國君,並取而代之的行為是大逆不道的,恥為周臣。於是隱居在了首陽山,以採集野菜為生,後來雙雙餓死。

  自那之後,便再無墨氏一姓流傳。不知這墨氏學館的墨氏又是從何而來。」那被稱為孫兄的客卿大夫侃侃而談講述了這墨氏前後歷史,道出了心中疑慮。

  「劉兄博學多才,這番姓氏前後因果起源,卻是令封某大開眼界。」封大夫讚揚了下劉大夫,又道,「在下也不知這墨翟是否是那孤竹國後裔。不過可以派人打聽一下。」

  劉大夫點了點頭,口中又說:「又或許這墨姓不是其姓氏,為其名中之字也有可能。」剛說到這,這劉大夫似乎想起了什麼,皺眉想了一會兒,抬頭道,「剛才我突然想起一事。」說罷看了看田相和封大夫。

  「是何事?劉大夫說說看。」田盤道。

  「這事大約有十多年了,那時還是老相田成子執政。有一天,自那邊境成陽、垂都兩邑來報,說是來了一位少年奇俠,以一己之力,憑藉其聰明才智,斬殺雷夏澤雞冠蛇,為當地除害。當地人尊稱這位少年為墨子,當時上報這少年名為子墨,乃宋徽山人氏。為感謝這位少年,兩城邑守將聯名為其請功。后老相田成子派人前去封賞,那子墨以年幼為由推辭了。由於當時老相年歲已高,此事後來也就不了了之了。不知田相可還有印象?」劉大夫道。

  那田盤聽了劉大夫的話,仔細回想了下:「嗯,好像是有這回事,只是當時未曾放在心裡,記憶不是很清晰。莫不是劉大夫懷疑那墨氏學館就是這子墨所建不成?」

  「正是。從姓氏上推斷不出來,便只有名。而且當年那子墨膽識與智謀非常,一看便知出自名門。從年歲上看,我記得不錯的話,當年上報時子墨應是十二歲,那放到如今,便是二十六歲,幾乎與風大夫所言那墨翟年歲對的上。」劉大夫再次肯定道。

  「好!」那田盤一拍桌子,「劉大夫此番分析甚是有道理。封大夫,本相著令你全權負責此事,一是打聽那墨翟詳細出身,看看能不能讓那墨翟入我齊國開學辦館;一是儘快與那墨氏學館學堂聯繫,看看那裡培養出哪些人才,儘可能招攬到門下為我所用。」這田盤也是雷厲風行,辦事有手段之人,一旦下定主意,便立即安排下人去做。

  封大夫領令,一番準備,決定先去魯國曲阜。帶了幾個隨從,青衣打扮,便驅車直奔曲阜而來。

  那邊子思前腳剛離開墨氏學堂沒多久,這邊齊國封大夫等人又趕到。

  伏丘一番接見,雖不太欣賞齊國田盤,但不能斷了墨學思想的傳播,也是為門人留下一扇門,自是好生招待。

  一番詳細了解,這封大夫諸多疑問得以確認。其一,這墨氏學堂與墨氏學館果然為一人所創;其二這墨學創始人墨翟果真是宋國人,也正是當年那斬蛇除害的少年;其三,既然確認了墨翟真實姓名,那自然也就知道其子姓淵源。

  隨後,封大夫提出了其他諸侯國同樣的問題,希望見到墨子,邀請其到齊國。

  伏丘同樣告知。得知墨子歸期不定,劉大夫面露遺憾之色,隨後又與伏丘一番暢談,多角度了解墨學思想以及其水平如何,最後問到是否有門人已學業有成可以出師。伏丘告知一些學成的弟子已被其他家族世家招攬,當前所剩弟子入門較晚,暫時不能出師。

  最後,伏丘與封大夫互留聯繫,他日門人有成,承諾推薦去齊國,那封大夫方才告辭。

  那尚在泰岳之巔,與弟子禽滑厘遊覽的墨子,尚不知自己的墨學思想已在中華大地上開花,恰似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

  自賜字禽滑厘,師徒二人坐在峰頂等天亮。那東方漸紅,道道霞光自東海四射而出,正是那:

  天際霞光入水中,水中天際一時紅。

  直須日觀三更后,首送金烏上碧空。

  這日出,於泰山之巔觀看,感覺自是不一般,那紫氣東來,日之精穿越千萬里直射泰山之巔。墨子微閉雙眼,腳踏九宮,手擺八卦,吐納陰陽,呼吸間唱道:

  巍巍太岳,高聳雲霄。居高登臨,望東滄海。陰陽互轉,日出東方。

  風雲欲變,有我泰岳。揚正氣行,震懾巫邪。心有互愛,神針定海。

  尺度規矩,器具丈量。王孫貴候,一視同仁。無貴賤聲,無不公聲。

  天有恩德,太岳傳之。民心相向,太岳傳之。執政德行,太岳傳之。

  仁政得行,民眾愛之。民之疾苦,廟堂心焦。傾心推行,愛行天下。

  隨著最後一個「下」字說完,墨子打完收工。望著天邊,仰天大笑:「滑厘,我們下山去吧。」

  下山途中,墨子對禽滑厘道:「既給你取字『雲中』,你自是要當得起『雲中』二字,我再授你我自創的閉氣行氣法,你可仔細記住,『正偃卧,握固,漱口咽津,三日後行氣。鼻但納氣,口但吐氣。徐徐縮鼻引之,且莫極滿。初為之時,入五息已,一息可吐氣,吐后一咽,又復鼻納氣,口吐之。凡納氣,則氣上升,吐氣則氣下流,可自覺氣周身也。行氣常以月一日至十五日行之,可用意念令氣從手十指出;月十六日至月晦行功時,用意念令氣從腳十趾出。若行之能久,自覺氣從手足通。』」

  這行氣之法訣並不長,那禽滑厘記住之後,墨子又道:「此法修鍊大成之後,可如龍行雲,但切勿在人前顯擺。」

  「師父的意思是說,這行氣大成后,能如仙人般飛行?」禽滑厘驚詫道。

  墨子微笑不語,就見其做了幾個吐納,那腳下漸漸出現一些雲氣,那雲氣氣呈淡色五彩,雲氣越聚越多,稍餘生成,便向空中飄去,這雲氣十分輕靈,托動那墨子向空中飄去,墨子體內暗自調節氣出大小與方向,便見其腳踏祥雲,繞著這泰山,呼吸間已圍泰山繞行一周。再又暗中調控雲氣,降落在禽滑厘身前,背對著禽滑厘,雲氣收回體內 ,也不言語,背著手向山下走去。

  禽滑厘睜大雙眼看了個目瞪口呆,久久未動。直到墨子身形不見,方才反應過來。

  「師父!師父!」禽滑厘扭頭四處尋找墨子,方才發現墨子已經下山,急忙飛奔直追墨子,好一會兒追上墨子,氣喘吁吁問道,「師父!師父!請您告訴弟子,您是不是神仙啊?不然怎會這等仙術。師父!師父!」

  「神仙?」墨子呵呵笑道,「我這等手段哪敢稱作神仙,無非行氣法門而已。之所以讓你施展時勿要讓其他人看到,就是避免引起世間莫名騷亂。」

  「師父,這般手段都不為神仙手段,那神仙手段該是何等神奇?」禽滑厘道。

  「神仙手段,我也未見過,如何知曉?人體內含無窮潛能,上天賜予人這等靈物,若能好生開發,將會有無窮威力。」墨子道,「好生修鍊,有一天,或許我們可進那崑崙境,探求天道!」

  「是!弟子必追隨師父努力修鍊!」禽滑厘恭敬回道。

  這墨子卻是不知,這「墨子閉氣行氣法」,日後不知怎麼流落人間,被後世道家獲得,看其神妙,便將其收入《道藏》,只是缺少了墨子的指點,少有人練成。這閉氣行氣之法在當前的墨子手中可謂超前本領,但後期墨子修為大成,這行氣法門也就一般手段。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