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六十一章 西出陽關
嚴格意義上來講這裡並不能真正稱之為「藏經洞」,應該叫做百科文庫,數萬件書籍不光包含經書。
還有關於敦煌地區農業,科學,社會生活,甚至休書,花名冊等等書籍,名類之多,數不勝數。
按理說應該是是研究敦煌地區、河西走廊絕好的文獻資料。
只可惜散落在世界上數十家博物館,痛心之餘也只能自我安慰。
還好沒讓王道長全都霍霍完,現如今還能去別人家的博物館查看自己家的文獻資料。
除了藏經洞,江北和吳雅亦步亦趨的來到了年代較近的55號洞窟。
55號洞開鑿於晚宋時期,雖說年代較近,但距今也有900年的歷史。
正中為彌勒佛,兩邊各有幾尊塑像,佛祖右手邊還有一個小托塔天王,很可愛。
吳雅對這個袖珍的托塔天王可謂十分喜歡,追問了江北半天。
無奈江北對此還真是不曾知曉,只好跑去問過了附近的工作人員,這才知道這座小托塔天王的雕塑是莫高窟內唯一的北宋塑像。
除了小托塔天王,在洞窟進門左手的位置還描繪了彌勒經中的內容。
表現出世間的種種美好,比如地面鋪金,路不拾遺等等……
彌勒佛也被稱為未來佛,是釋迦摩尼佛的接班人。
只不過據佛經所言等他轉世來到人家還有很長很長很長時間,這裡便說的是等彌勒佛轉世人間之後等美好場景。
這裡還有一個重要的畫面便是反彈琵琶壁畫,畫面中兩位技師反彈琵琶,身型婀娜多姿。
但據江北所致,這是目前任何文獻資料都沒有提及一種說法。
而且據專家描述反彈琵琶對人體型,臂長要求極高,根本不可能做到。
所以這裡所繪很可能是源自工匠的超凡想象力。
作為音樂系專業學生,吳雅對此感慨萬千。
接下來的61號洞兩人也是草草而過。
江北只是大概的講述了一些關於61號洞窟的來源和歷史傳承。
兩人逛了近三個小時,大大小小洞窟看了幾十個,最後才來到了最後一站,敦煌莫高窟的網紅打卡點。
96號洞,又稱九層樓,還稱大佛窟。
「明明是洞窟,為什麼偏有個樓的稱號?」吳雅拉著江北的手,搖搖晃晃問道,活脫像個十萬個為什麼提問器……
「九層樓是為了保護窟內的大佛才修建起來的,剛開始的時候只有4層樓。」江北的耐心很足,一邊講解一邊拉著吳雅走進了大佛窟。
兩人剛進去,便被高大的佛像所震撼。
正中的巨大佛像為室內最高佛,有35.5米之高,宛如一座小山。
據資料記載,大佛窟開鑿於唐695年,武則天時期,耗時12年完成。
佛像的袈裟下端繪有黃龍,因此佛披著龍袍。
那為什麼佛要披著龍袍呢?
這是因為武則天她光修廟宇,聲稱自己為佛的化身,所以便身披龍袍,往上看,佛穿的衣服確實女性化,看著應該穿的是抹胸裝。
聽一旁帶著外地朋友來旅行的本地人聊天,說此佛的眼睛是用寶石製成,所以才會看上去很深邃,感覺能把人一眼看穿,很是神奇。
這個洞窟在每年的浴佛節,也就是釋迦摩尼佛的誕辰日農曆四月初八會向當地人開放,還有一個洞窟也是開放的,持有本地人身份證的付5元門票即可進入拜佛祈禱,每年僅此一天。
像江北和吳雅這樣的外地遊客則完全沒有這麼幸運,哪怕想要參加浴佛節,也沒有資格進入……
這也算是敦煌對本地人的一個饋贈吧。
九層塔的內窟不許拍照,但出了九層塔則不受限制。
閑置一下午的相機總算派上了用場,江北隨手拍了幾張鑲嵌入黃土山的九層塔外觀。
敦煌的風景遠沒有其他景點那種艷麗奪目的特點,有的只是漫無邊際的土黃色。
哪怕是名聲在外的九層塔,在相機的鏡頭中,也並不如何顯眼。
隨著一聲咔嚓的快門聲,江北拍下了莫高窟的最後一張照片。
主角自然是吳雅,背景是莫高窟。
至此,莫高窟參觀完畢。
說是參觀,其實對江北而言,更是一種文化,傳統的洗禮,也是一種愛國主義教育。
正如窟內那些工作人員所說,只有我們華夏自己強大了,「敦煌學」才能真正在敦煌。
自莫高窟景區返回市區,江北和吳雅先是吃了頓西北燜面,然後訂了家連鎖的酒店。
夜間,吳雅和江北第一次沒有相擁而眠,背靠背的夜晚寂靜無聲。
沉寂的兩道目光在黑暗中跳躍,輾轉,最後漸漸模糊。
和白天的敦煌莫高窟一樣,隨著又一輪夕陽落下,江北和吳雅也陷入了夜的的催眠之中。
第二天清晨,不等江北睜開眼,便聞見了一陣香噴噴的包子香。
吳雅起的很早,跑到附近的包子鋪買好了早餐回來。
見江北醒來,她大咧咧的招呼著:「大叔,快來吃早餐,我考察了好幾家包子鋪才買到的……」
吃貨吳雅名不虛傳,哪怕是完全陌生的地方,她也能憑藉近乎本能的「美食鑒別」能力,找到最好吃的那一家……
吃過了早餐,江北和吳雅便趕往了此次敦煌的最後一站,敦煌古城和陽關。
之所以要去這裡,還是因為那句「西出陽關無故人」。
作為一個文青,江北自然不會錯過如此名句所提及之處。
驅車而往,二人先是來到了敦煌古城。
所謂古城其實就是一個影視基地,本來江北是不想來這裡的,但吳雅說進去看看吧或許還能看到自己喜歡的古裝拍拍照片呢。
無奈,江北只好順著吳大小姐的意願,先來了敦煌古城。
剛停好車,就遠遠看到城門,據景區的指引牌介紹,此處號稱「望京樓」。
但指引牌上並沒有說明「望京」的具體典故,吳雅和江北便認為,或許只是因為這棟樓的方向是京城的方向吧……
進了城門就有租賃衣服的,古城遊人很少,逛了一圈下來碰到也就10人左右,可以想象租賃衣服的人家生意有多凋零。
房內有各種衣服可以出租,將軍,俠客,公子哥等等,還給裝扮,50元一套,不限時間,隨便拍。
另外也提供拍照服務,100元跟拍。
江北隨意看了下店家電腦上正在處理的照片,發現他們竟然拍的還真是挺好的。
不過主要還是女生在拍照,男生很少很少。
後來店主看江北和吳雅自己帶著相機,應該不太會僱用他拍攝,就說可以租套衣服。
吳雅對此非常感興趣,挑選了一套女扮男裝的俠客一副,還特意從店主借了一柄長劍。
江北則穿了套中規中矩的青色書生長袍,並且在吳雅的強烈要求下,他還戴上了有髮髻的假髮。
如果不是脖子上的單反,乍看去,江北變真如古時書生一般。
那股平時與他人格格不入的書生氣,此時成了江北提升魅力的法寶。
就連見過了很多俊男靚女甚至演員的店主也不禁感嘆道:「兄弟,有內味了。」
吳雅提著長劍,笑道:「不錯不錯,大叔很適合這樣的打扮……」
拍過了照,江北在吳雅的強烈要求下,又和店主續租了兩人的漢服,並且繳納了更多的押金。
這樣一來,原本就旅客稀少的古城中,身著漢服的兩人便更加顯眼。
用走到哪兒都是焦點來形容十分貼切。
甚至又一對兒上了年紀的夫妻,把他們當成了景區內的演員,主動拉著他們拍了不少照片。
之所以會被誤認為演員,是因為敦煌古城作為影視基地承接了很多影視劇的拍攝工作。
據說捧紅了「元芳」的電視劇就在這裡取過景。
古城內,有好幾條街,走入其中便可以品味不同年代,不同朝代,不同地域的特點和韻味,別有一番風味。
街上有藥店,杏花村酒鋪,蘭州水煙,當鋪,綢緞鋪,驛站,寺廟,客棧等等……
彷彿時光穿梭回到了古時候,把自己想成古人,街上熙熙攘攘,摩肩接踵,叫賣聲,吆喝聲此起彼伏……
江北最喜歡「黑水鎮」這個建築群,滿滿的西北大漠感,跟看過的一個電影場景很像,粗獷的西北大漢。
來來往往的商人,駝隊,駐紮的士兵,黃塵滿天,這種場景的確很讓江北驚喜,本以為是無趣的、商業氛圍極強的一處景點,竟然如此淳樸,且遊客稀少……
看來酒香也怕巷子深……
逛過了敦煌古城,江北和吳雅將衣服歸還給了店主,並且退回了押金。
臨行前,店主特意看了眼江北自己拍的成片,看過後不住讚歎江北的高超攝影技術。
兩人上車前往下一站,車輛行駛在國道215線,兩邊都是茫茫戈壁,敦格鐵路相伴而行。
即刻滿足了江北的執念,駕車行駛在戈壁之中,漫無目的,無拘無束奔向遠方,雖說他們的目的是陽關,切也不是第一次這般走走停停的出行,但還是體驗感爆棚。
一路疾馳,像是走古絲綢之路一般,跟隨者古人的腳步向前進。
不多時,視線中的遠處便起了風沙,「大漠孤煙直」,一片滄桑荒涼之感油然而生。
繼續前往陽關的路上,江北和吳雅遇到好幾處景觀,其一便是玄奘大師西天取經雕像。
玄奘之名通過而被國內百姓熟知,卻不知這位大師在歷史上不近確有其人,且取經事迹也是真事。
這位千年前的佛家大師孤身一人,抱著對求取真經的執念,憑藉一腔熱血,走在這河西走廊的無垠大地,走過山,走過水,走過戈壁,走過大漠……
最終完成對自己的升華,以及對華夏文化的補充。
玄奘大師的雕像基座下放置一個太陽能充電播放機,日夜不息播放經文,雖然江北和吳雅都聽不懂,但也能夠感受到經文內的祥和之意。
雕像邊上便是禮佛石,遠遠望去酷似一尊睡佛的山巒出現在眼前,此處便得名禮佛石。
說來奇怪,鳴沙山的沙到了莫高大佛和睡佛處便戛然而止,怎麼都吹不過,當地人說是佛法無邊,連沙塵都不敢打擾佛祖修行。
吳雅聽過了這個說法后,每見到一個佛像都會恭敬的行禮。
看來這個年輕的新新人類,對宗教也是心懷著無比的敬畏。
繼續西行,江北竟然又到了高老莊,且這裡真的有西遊記中唐僧師徒取景回歸時候的雕像……
如果說玄奘大師確有其人,那麼這裡絕對就是虛構人物走入現實了……
師徒五人的雕像中,走在最前面的便是天蓬元帥——豬八戒。
對此,江北給吳雅胡亂解釋著:「畢竟八戒是回自己老丈人家,帶頭領路還是應該的。」
過了高老莊,江北和吳雅又走了幾十公里,這才借著漢長城的遺迹看到了陽關。
陽關並非免費景區,門票50也不算貴。
江北就是沖著古迹來的,此時一看難免有些失望。
所謂陽關不過只是一個烽火台,不過相較於它的歷史價值,江北沒去計較陽關的賣相。
畢竟這是歷史的載體,用心感受便能和歷史融為一體。
關門處的張騫出使西域塑像表現出了大漢包容萬千,氣勢磅礴的王朝氣象。
走在陽關大道上,江北把自己想象成往來的客商,取經的僧人,駐守邊關的將士,流放至此的犯人,甚至是駱駝……
漫漫黃沙,悠悠古道。
他不禁想著,古人是有怎樣的勇氣和膽識才能走出這麼一條河西走廊、走出這麼一條絲綢之路?
路途中的風險不僅來自環境,更來自於人,兇惡的土匪,孤寂的內心,不光要戰勝環境,還要戰勝他人,更要戰勝最不容易戰勝的人本身。
無盡的黃沙,看不完的悲涼
佇立在陽關大道的一角,恰有一股旋風吹起,黃沙隨著風旋轉起來,好像是千百年前的人兒在向江北呼喝著打著招呼。
一亭,一車,一烽燧,構成了陽關遺址的全部。
亭為往來客商提供了短暫的歇息之處,車送往迎來東西南北的貨物。
烽火台承載著信息的傳遞,陽關作為一處通商口岸無數的人從這裡路過,無數的人見證了它的繁華,衰落,直到荒蕪。
孤立的烽燧向來到這裡的遊客講述著過往的一切,江北和吳雅彷佛聽到了陣陣駝鈴聲,傳遞著千年古道柔情。
風吹日晒雨淋雷擊,仍舊挺立了數千年。
透過它,江北彷佛看到了昔日繁華的絲綢之路,熱鬧的陽關口岸……
然而物是今非,回不去從前。
歷史早已抹去了這裡的悲壯、豪情、文氣……
留下的是土黃色的、斑駁的烽燧遺迹和江北及吳雅這樣只能感嘆的後人。
江北攥緊了身側吳雅的手,眼神飄向遠方,低聲呢喃著王維的那句千古絕句。
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