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三章:調任
京都,乾元宮。
已經昏迷了一天一夜的乾帝緩緩睜開眼睛,守候在一旁的太監總管見狀,頓時大喜過望,「陛下您醒了,奴婢馬上宣太醫。」
「不用了,朕沒事。」
李冠扶著額頭從床上坐起來,「朕昏迷了多久?」
「回陛下,您從昨天昏迷到現在,已經有十三個時辰了。」
太監總管小心翼翼道。
「都過了這麼長時間了,怎麼不讓太醫將我喚醒?」
聽到自己昏迷了這麼久,李冠立刻翻身下床,旁邊的宮女立刻開始幫他更衣。
「通知三省六部的主官,來乾元宮議事,快!」
「是,陛下。」
太監總管說著躬身退了出去,來到門外,然後對著周圍一揮手,將外面的值守的太監招過來,「快,傳陛下口諭,召三省六部的主官來乾元宮議事!
沒過多久,尚書令司徒正,中書令李玄,門下侍中唐忠澤等九名官員就來到了乾元宮這裡。
「臣等,拜見陛下!」
九人對著上首的乾帝行禮道。
「諸位卿家平身,賜座!」
周圍時候的太監連忙將凳子搬了出來按順序擺放好。
「謝陛下!」
眾臣謝恩之後按位置坐下。
「在朕昏迷的期間,北方戰事如何了?」
李冠迫不及待的問道,語氣裡面帶著一絲忐忑。
聽到這話,大家紛紛把目光落在尚書令司徒正身上。
司徒正站起來拱手說道:「啟奏陛下,北魏大軍佔據燕州之後,繼續揮軍南進,入侵崇州,崇州因兵力不足,難以抵擋,北魏大軍兵分數路,長驅直入,勢如破竹,崇州刺史林翰率軍抵抗,因寡不敵眾,州府城破之後,以身殉國,今早剛剛接到青州800里加急的奏報,北魏先鋒雨昨夜已逼近青州風門關外。」
竟然連崇州也丟了!
李冠聽到這話,頹然靠在龍椅上,50萬邊軍盡喪,兩州淪陷,這是大乾立朝以來從來沒有發生過的事情。
司徒正看著李冠繼續說道:「陛下,目前對我們來講,最重要的是兩件事,糧食,還有增兵青州。」
李冠精神一震,立刻挺起腰肢,青州是京都乾州的屏障,如果連青州也丟了的話,那麼京都就會暴露在北魏的兵鋒之下,如此一來大乾朝就真的危險了。
他視線一轉,看著下面的兵部尚書王峻和戶部尚書趙大佑兩人,問道:「關於糧食和增兵青州的事情,兩位卿家有沒有制定了方案?」
「啟奏陛下。」
趙大佑率先站起來,「北方旱災對南方影響不算太大,急需的糧食從各州府的糧倉湊一湊,還是可以的,現在的問題是,盤踞在運河上游的劉賊,如果運河不通,糧食只能從乾州京都這裡,走陸路運往青州,路途遙遠不說,速度也比較慢,還要加上途中消耗,這樣一來就算糧食運到青州,恐怕也會少很多。」
聽到這話,李冠臉色一沉,如果不是那劉賊船隊橫插一腳,突然搶奪了運河上北上的糧船,導致軍糧無法及時送達燕州,又豈會讓北魏有機可乘,連取兩州之地,歸根究底,害自己連失兩州的罪魁禍首就是吉州的劉賊。
此賊不除,朕寢食難安啊!
此刻,乾帝心裡已經對這一支反賊恨之入骨了。
不過除了劉賊之外,朝廷兵部也是難辭其咎,畢竟護送糧船是兵部負責的,糧船被劫也沒有第一時間獲知,並補救,一個失責之罪是逃不掉的。
李冠看著兵部尚書,冷眼道:「王愛卿,你們兵部可不可以給朕一個準信,咱們的水師能否擊敗盤踞外在運河上的劉賊?」
「回稟陛下,水師必定能夠擊敗劉賊,請陛下放心!」
感受到乾帝那殺人的目光,王峻胸膛一挺,斬釘截鐵道。
這時候就算不行也要說行了,否則以乾帝的脾氣,說不定直接就摘掉他的帽子,換個人來做這個尚書。
王峻很清楚,不管什麼原因,丟失兩州這件事情,六部之中就屬他兵部的責任最大,要背鍋他這個尚書是無論如何也跑不了的,這時候一定要順著皇帝的心意,才是明智之舉。
聽到王峻的保證,乾帝冰冷的臉色微微一緩,「很好,既然有王卿家保證,那麼南方籌集到糧食之後,繼續走運河北上青州,但這一次如果糧食再被劫走的話。」
說到這裡,他冷眼看著王峻,「你也不用來向朕請罪來,自己找根繩子自掛東南枝吧。」
「臣遵旨!」
王峻顫聲道。
接下來,君臣開始商議青州布防和增兵方面的各個細節。
期間,工部尚書突然說道:「陛下,在朝廷諸位大將之中,就屬鎮國將軍用兵最為穩重,不如調他去青州主持大局?」
「不行,如果將司徒將軍調到青州,那吉州之危由誰去化解?」
兵部尚書王峻立刻反對。
「不是還有十萬鎮國軍嗎?」
工部尚書說著看了司徒正一眼,繼續道:「區區吉州賊寇,哪裡會是鎮國軍這等精銳的對手?不如留給三位殿下練練手。」
「獅子搏兔猶用全力,李尚書可千萬不要小看了吉州那些反賊,小心陰溝裡翻船,青州有風門關天險,只要我們以守關為主,穩打穩紮,擋住北魏不成問題,根本不需要鎮國大將軍親自坐鎮。」
「好了,兩位卿家不要爭了。」
乾帝一擺手,轉頭看著尚書令司徒正,「尚書令有什麼看法?」
司徒正站起來,對著乾帝拱手道:「與吉州相比,青州為重,臣贊同調鎮國將軍前往青州。」
乾帝劍眉一舒,「既然連尚書令都這樣覺得,那就這麼辦吧,將鎮國大將軍司徒沖,調往青州坐鎮三軍,總督防禦諸事,但是鎮國軍那邊只靠朕那三個不成器的兒子是不行的,這樣吧,調武威候崔奎為鎮國軍主帥,諸位卿家認為如何?」
此時誰不看出對這件事,皇帝早有腹案,那裡還敢提出什麼異議,一個個站起來拱手行禮,「陛下聖明。」
當天,兩道調任的旨意就從皇宮大內下達了出去,得知這兩道旨意的內容之後,朝廷眾臣反應不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