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
鹽者,鹵也。
《玄應書》三引《說文》:天生曰鹵,人生曰鹽。
華夏文明,連綿不絕,上下傳承五千餘年。據專家考證,華夏從有文字記載的夏朝至今已有四千餘年的歷史。
家是最小國,國是千萬家。
任何一個國家,無論大小,都是由若干個大大小小的普通家庭組成。家庭是國家和社會最小、最基本的細胞。
但凡居家過日子,都離不開衣食住行這四個字。古往今來,就有開門七件事之說。
何為開門七件事呢?
「柴米油鹽醬醋茶」也。
其中鹽居於七件事之中間位置,起著承上啟下,左右協調的重要作用。
因而,鹽亦有百味之祖、食餚之將的美譽。
鹽,作為基礎調味品,可以說是極其重要的生活物資,同時它又是重要的工業、化工原料。
由於鹽的天然屬性,以其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自古至今都被國家統治者視為重要戰略資源。
公元前7世紀前期,管仲相齊桓公,「興鹽鐵之利」,由國家統一管理食鹽的生產和銷售,開中國鹽法之始。
西漢昭帝始元六年(前81年)期間召開「鹽鐵會議」,以賢良文學為一方,以御史大夫桑弘羊為另一方,就鹽鐵專營等問題展開辯論。桓寬將其整理改編,撰成《鹽鐵論》。
後世的歷朝歷代,基本延續了鹽專營專賣這種特殊的管控方式,因此民間就有「抓一把鹽就販私之說。」
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鹽業生產取得了日新月異的巨大發展。
渤海鹽場,位於齊魯渤海萊州灣畔,屬於北海地區益壽縣地界。這是在新中國沐浴下建設成長起來的一家國有鹽場。
作為國有鹽場的一員,從我爺爺開始,我們家三代人始終從事地下滷水製鹽生產。
2021年7月1日,14億華夏兒女,9000多萬名共產黨員,滿懷喜悅即將迎來新中國建黨100周年華誕。
今天我講的故事,就是我爺爺、我爹爹和我親身經歷的事情,我們家三代鹽工,在鮮紅的黨旗下成長的故事。
閆海:我的祖父。俺們這兒習慣上叫做爺爺,小時候給地主放過牛,青年時代闖關東,娶回我奶奶,為了養家糊口,從事鹽業生產。建國前參軍入黨,參加過抗美援朝作戰。新中國成立后,他參加了渤海鹽場的建設和生產,見證了渤海鹽場從無到有,由小到大,由弱到強的巨大變化。閆海,寓意「沿海」和「鹽海」。
閆山:我的爹爹,我爺爺退休后,我爹爹接班成為渤海鹽場的一名職工,經歷了鹽場從計劃經濟到市場經濟改革的陣痛,親歷了鹽場從瀕臨虧損倒閉的邊緣鳳凰涅槃浴火重生的改革新生。閆山,寓意「鹽山」。
閆晶,就是作者我了,一個生於新中國,長在紅旗下的70后青年一代。在黨旗黨徽的感召下,我懷著對國有鹽場的無限眷戀和赤子情懷,毅然決然地接過了祖父和父親兩代鹽業人的接力棒,成為一名在黨的沐浴下健康成長起來的新時代鹽業工人。閆晶,寓意「鹽晶」。
閆妮:我的妹妹,同在渤海鹽場從事製鹽工作。閆妮,寓意「鹽泥」。
閆麗:我的女兒,是我與妻子的愛情結晶,在鹽場出生和成長。閆麗,寓意「鹽粒」。
我們家三代鹽工不畏艱難,不懼困苦,矢志不移紮根益壽縣北部鹽鹼大窪,以苦為樂,艱苦創業,始終聽黨話,跟黨走,知黨情,報黨恩,譜寫了一曲曲雖然平淡無奇但是心中有國,心中有黨的人生讚歌。
此情此景,有詩為證:
世代相扶渤海濱,
風吹日晒煮鹽人。
痴情鹼鹵苦中樂,
三代鹽工沐黨恩。
寥寥數語,難以釋惑。萬千辭藻,難以答疑。
又有感言:
改天換日華夏新,
鹽工翻身做主人。
雖苦猶樂心情順,
黨的恩情比海深。
謹以此作為本文的開篇詞與序言,並將此文敬獻給華夏北部沿海地區世代辛勤從事海鹽生產的廣大製鹽工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