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七章由下崗想到的
揉揉有點發酸的脖子,拿起另一份文件,這是一份申請組建華夏天山建築股份有限公司(華港合資)的報告,成立的目的是為南沙和三亞兩地的開發工程服務。禹天在組建方案旁邊給出兩點補充意見,一是要重視工程監理和驗收部門的組建,建議從軍隊工程兵專業人員中吸收人才填充;二是建築工人盡量在資源枯竭城市的下崗困難職工中招聘。
看到下崗職工幾個字,禹天忍不住想起往事.……
那是96還是97年?他去東北一個煤礦枯竭城市,參加大學同學的婚禮,那幾天的所見所聞讓他記了一輩子。
同學說,有一天半夜12點多,他和同事們從夜總會喝完酒出來,看見一個中年男子坐在路邊抽煙,一個剛才還作陪他們喝酒的女子從夜總會出來,上了男子的自行車慢慢融入到黑夜之中……那段時間社會治安很亂,發生了很多起晚上搶劫陪酒女的刑事案件,剛才那是下崗失業的丈夫擔心妻子的安全……
同學還說,前一段時間街道上一家糧店晚上被盜了,丟了兩袋麵粉,按照留下的痕迹找到了臨街的一戶人家,進去一看,四口之家只有孩子在吃麵條,大人們喝面菜湯,一問才知,家裡斷糧幾天了,孩子昨天哭著說想吃麵條.……警察都落淚了,啥也沒做、沒說,留下身上的錢走了,可誰知,第二天,街坊發現,全家人在當晚吃了一頓帶魚籽的河豚,人都已經……
同學還說……
禹天和同學走在馬路上,路邊擺著許多售賣商品的小攤,購買者寥寥無幾。禹天看見一個三十多歲的男人蹲在路邊抽著煙,腳下擺著一個瓷盆,裡面有半盆『蒜泥茄子』.……
禹天問同學,他們為什麼不去南方或者別的地方找找生計,同學說,能走的都走了,剩下的上有老、下有小的,或者,還有其他什麼不得已吧.……
東北三省被稱為共和國的長子,是華夏最早、最大的重工業基地、能源基地,對國家建成工業化體系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進入90年代,資源漸漸枯竭了,設備、技術、甚至思想和觀念都落伍、老化了,發展乏力而又積重難返,正是急需巨額資金投入、扶持產業轉型的時候,可是這時期也是華夏最艱難的階段,國家有心無力,雖然每年都給撥一部分款項救助,但杯水車薪,90年代東北下崗工人群體可說是最悲慘的群體。直到時間進入二十一世紀以後,國家經濟狀況有所好轉,對東北地區的經濟和技術扶持加大,情況才有所好轉。
禹天當然不希望這一世仍然是這種狀況,但他沒有能力阻止和改變這種大勢,他唯一想到的就是在這個過程中多創造一些就業機會,盡量多安置那些無力自救、經濟困難的下崗職工;
禹天未來事業發展的核心:半導體和計算機通信產業並不適合放在東北地區;這也是後世的產業布局證明了的。
以前YY過的在東北地區砸錢造汽車的心思,在慘淡的現實面前也成為了泡影;經過向專業人士請教和自己查證,禹天認識到了造車的艱難;
「汽車工業,是工業中的工業。」這是「現代管理學之父」彼得·德魯克的一句名言,確實精準概括出了汽車工業的本質:
一輛完整的成品汽車,包含超過5萬個零部件;從材料力學到電子技術,每個部件都需要一整套供應鏈支持批量生產,所有供應鏈交織在一起,最終構成了一張複雜的生產體系網路;這張網路上的每一個節點,都是對至少一門工業生產項目的考驗,工業化整體的發展水平,決定了整張網路的可靠度,以及最終整車的素質——內燃機時代的汽車如此,新能源車時代的造車工業,更是如此。
現在,魔都合資的大眾桑塔納都要賣20萬,這可是90年代的20萬啊,為什麼這麼貴?重要零配件國內造不了,要靠進口,關稅高只是一方面,國內能生產的零件成本也高,這才是關鍵;組裝效率低;這就是基礎工業水平落後的結果;華夏自主生產的農用小型手扶拖拉機,亞非拉這些窮國家都看不上眼,你就想一想吧。像別人重生小說里寫的,從國外買條汽車生產線、造個後世的殼就能生產高端小汽車的事情純屬扯淡,一輛汽車幾百道工序、5萬個零部件,小的零件先不說,汽車發動機呢?變速箱呢?光這兩樣華夏到20年後還沒完全搞定呢;還有啊,不是把所有的零部件和殼子給你,你就一定能夠組成一輛能上路的汽車,差的遠呢,工序設計、組裝工藝等等這些都是一個車企積累幾十年的財富,想學都沒人教你,自己琢磨、總結的話那可是得需要時間了;真當後世華夏的幾十萬汽車從業人員都是抗日神劇里的小鬼子吶?
禹天暫時打消了造車的念頭,計劃過兩年先組建了小而精的汽車研究團隊,做好造車的前期準備工作,等到2000年收割了美帝互聯網財富以後再說;現在手頭上這點錢,都扔到造車上可能都見不到幾朵水花。
能夠容納大量就業人口而又符合華夏現階段生產力水平的產業,也就那幾樣,他先選擇了「衣、食、住、行」中的前兩項;
「衣」產業包羅萬象,他也不是什麼都想做,那不現實,他準備主打三個系列,第一個系列是中小學生的校服系列(包括帆布運動鞋);此時,華夏中小學校還沒有真正實行開校服制,他有自信在這一塊全新的市場上立足腳跟(信心來源後邊再說);
第二個是運動服裝系列,這時期國內還沒有自己的運動服品牌,市場高端被「阿迪」和「耐克」佔領,其餘在他看來都是碌碌之輩,後世大名鼎鼎的「李寧」牌還沒有成立,這一塊的未來市場巨大,「自己給自己一袋鹽」,禹天很有信心;
第三個是休閑服裝系列(包括帆布休閑鞋等);前兩個系列好理解,款式簡單,有著後世生活經驗的他最先想到這兩種;第三個系列他原本想弄一些文化衫、T恤衫、大短褲之類的湊數的,後來知道肖琳做過車衣廠女工、美特斯邦威專賣店銷售員,後來還自學過服裝設計、做過服裝電商.禹天為此幸福了好幾天:總算是有人把這一塊接過去了!
話說肖琳在後世的生活經歷跟禹天有點相反,他是原本一手好牌被自己打得稀爛,最後抑鬱而終;肖琳跟禹天比那就是勵志的典範,16歲初中畢業進入社會謀生,做過車衣廠、鞋廠女工,當過服裝店售貨員,其間自學了高中課程,考取了中專文憑;後來又自學服裝設計,開過網店,售賣自己設計的服裝產品,做得成不成功先不說,就這努力向上的精神就夠甩禹天幾條街的了。
收回話題,自打有了肖琳的意外加入,禹天那更是「軍心大定」,最麻煩的服裝款式、設計這一塊是沒問題了。下一步就是生產和銷售了,生產自然是質量為先,產品的市場定位首先瞄準中端市場,打開市場,站穩腳跟之後,再往上攀岩;要想坐穩中端市場,僅僅保證服裝的款式和質量還遠遠不行,他的目光看向服裝生產的整個產業鏈條.……
禹天以前在網上看過一個帖子,說的是越南、孟加拉國承接了很多從華夏轉移出來的服裝產業,有人憂心整個產業外流,有業內人士指出,華夏已經控制了服裝產業鏈中的印染和拉鏈兩個技術和利潤最高的環節,東南亞地區最多成為新的廉價組裝工廠。
這事他記得比較清楚。而且在他看來,這兩個環節的質量和成本也決定了整個商品的質量和檔次,他可從來沒想過生產廉價服裝。
「後人栽樹,禹天乘涼」,還有什麼好說的,產業鏈的關鍵環節要掌握在自己手中,組建一家具有技術和產能優勢的印染廠和拉鏈廠勢在必行;嗯,記下來,回頭和羅威國和秦海南商量一下,之前有計劃要在WHHY區籌建華夏利華產業基地(華中)和羅氏工業園區(華中),現在再加一個印染廠和拉鏈廠,反正羅氏生產箱包、未來的苧麻產業也都用得上,對了,再加上一個帆布研究和加工廠。
服裝加工向來是華夏出口的優勢項目,禹天有信心在國外、國內打下一塊大大的市場,創造充足的就業崗位,不過現在想還有點早,先略過……
說完了「衣」,下一項是「食」,這一塊包含的品類和涉及的面比服飾領域可複雜得多了,他準備以控股或者投資的模式推進這個行業的發展,先定了個重點發展範圍,方便食品、飲料、豆製品等幾個大項,除了豆製品以外,其他的兩項看著很眼熟吧,呵呵,沒錯,他就是針對日資的「統一」和灣資的「康師傅」這兩家來的,原因自不用說;豆製品是針對東北這個優質大豆產地來的,榨油廠、飼料廠、豆類食品,後世這一方面是很大的一塊產業,都不用搞什麼出口,國內自己都消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