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與風同行13

  暑假來了,  炎熱的錦城時不時會有大雨,但雨來得快也去得快,老天爺像是一個脾氣古怪,  喜怒無常的老頭子。

  好在大雨過後,總有一陣子的空氣能讓人透口氣,  不至於太悶熱。

  謝雁還是他們的房東,  周末的時候三個人會回去住兩天,  謝雁父母給她準備的房子離學校很近,因此對他們而言,  暑假沒有「回家」的概念,大多數時間,  都放在實驗室。

  鄭晴和蘇箏,原本只是為了讓謝雁放心,  才學習考上大學,  本來只是演一場戲,結果鄭晴自己後知後覺地發現,她好像並沒有「演」,而是自己漸漸習慣了這種生活狀態。

  這種和她的過去,全然不同的狀態。

  過一個普通人的生活,  有自己的目標去努力,和同伴一起為完成項目而度過自己的日常。

  累了的時候,  就叫上蘇箏和謝雁出去玩半天,  休息休息。

  剛開始戒煙的時候的確有些不適應,但當時正值高三,  高強度的學習讓她沒有時間去想別的事情,眨眼間兩年過去,好像真的就戒了。

  到了快開學的時候,  還有別的師兄來加入他們的項目組。

  他們研究的一些成果,申請了專利,但鄭晴知道,距離她想要的內容還差得遠。

  信息收集,信息處理,根據各種其他條件,進行調控……

  第一個專利申請下來的時候,同伴問她,「小晴,你怎麼想到要做這個?」

  「突然出現的一個念頭吧。」

  她搖搖頭,「我也不知道。」

  雖然這樣說,但腦海里依然出現了往日的記憶。

  桃兒在火車站,說,華國的火車站還有很多地方可以改進,因為手機和計算機普及的問題,無論是車站和旅客之間的交互,還是車站內部的調控,效率都不高。

  而學了信息工程,她發現原來信息是這麼重要。

  信息可以改變人的世界,改變人的出行,飲食,商業模式……

  信息就是一把利劍,而如何使用它,如何控制它,如何讓它不傷到自己,卻能為自己完成很多的事情,更是一個永無止境的探索主題。

  和另外兩個人一起吃飯的時候,鄭晴也能聽他們兩聊車的事情——尤其是輪軌和磁軌的話題,鄭晴耳朵都快聽出繭子了。

  謝雁和蘇箏的進度,超出了陳運飛的意料。

  但久而久之,他也習慣了。

  以後有什麼任務,也不給他們定最後日期,反正兩個人都會提前以非人類的速度做完的。

  他們也成了為數不多,在大一剛結束就接觸項目核心的人,而且總能提出一些很有想法的實驗思路。

  周廊教授因為六月大會的事情,忙得很,很久沒來實驗室,但他卻依然定期在看陳運飛的郵件彙報。

  果然,他的眼光沒問題!

  因為兩個人的加入,實驗室的壓力小了,進度卻快了!這原本應該是骨幹人員才能給的實驗效果,卻在兩個新生身上出現。

  這也是為數不多讓他感到欣慰的消息——

  因為大會過後,爭論還在繼續。

  無論是磁軌還是輪軌,兩邊的人都各退了一步,想用一個實際的工程,先來證明自己。

  而他們之所以退步,是在過去的數年內,在他們這些建設派之外,還有另一種聲音——緩建。

  緩建,不是不建,而是推遲延後。

  但從五年前的技術論證開始,周廊就堅定地認為,京滬線的改建刻不容緩。

  和磁軌派的老對手爭論了這麼久,他也有些理解那些緩建的聲音了。

  因為在他們輪軌派看來,磁軌才是應該緩建遲建的!因為各方面的條件都不允許現在的華國,將鐵軌棄之不顧,直奔磁軌而去。

  緩建派看他們輪軌派,想來也是這樣。

  他給陳運飛發了個郵件,告訴他好好準備這次的公開課,他將會在九月底回到學校。

  九月的最後幾天,對於牽引力實驗室來說,壓力不小。

  錦城交大本來就有不少交通行業的專家教授,他們都有各自的經歷和學識,屬於華國交通行業的頂尖人物,雖然公開課是面向大四的學生,但在專家的旁聽下,負責講課的研究生們壓力也不小。

  謝雁和蘇箏負責給陳運飛做課程助理。

  「能讓你們兩給我當助理,」

  陳運飛把資料準備好,感嘆道,「感覺非常爽。」

  金童玉女,還都是實驗室的頂尖人才,又年輕又好看,兩個天才少年給他做綠野,往他左右一站——

  讀者們,把排面打在評論區里。

  「師兄也不差,」

  謝雁笑著說,「你研究生還沒畢業,不也進了重點實驗室嗎?」

  公開課從一開始的選題講課,到現在已經變了形式,因為從大會到現在幾個月的時間,磁懸浮的呼聲越來越高,而輪軌派也不會輕易放棄給剛進入大四的學生賣安利的機會。

  所以,最後改成了兩堂課。

  上一堂課由嚴教授項目組的黎蕭蕭主講,另外兩個學弟輔助,陳運飛的課在黎蕭蕭之後。

  嚴教授的實驗組一直在研究磁懸浮技術,他畢業於蘇國的首都動力學院,專業為電力系,畢業后立刻回到百廢待興的華國,參與祖國的建設,現在,他是錦城交大的教授,負責磁懸浮項目。

  列車原本就是隨著蒸汽機的誕生而出現的一種交通方式,一開始,火車頭總是冒著煙,靠著蒸汽機作為牽引動力,拉動列車在鐵軌上前行。

  而隨著科技的發展,電力時代來臨。

  黎蕭蕭聲音清晰地介紹道,「蒸汽機火車頭的退役,讓電力成為了鐵路上的新動力寵兒,但電力之後,使用更清潔的動力,讓列車時速變得更快的選擇出現了——磁懸浮。」

  「國外的磁懸浮研究成果非常多,他們也在關注這一前沿科技,雖然磁懸浮列車出現不過數十年,但卻因為各種優良的性能,超快的速度,特殊的牽引力系統等等優勢,而成為了研究熱點。」

  嚴教授在國外體驗了超快的磁懸浮列車之後,很快認定——未來的超高速列車,只有磁懸浮能夠做到,想要和發展的越來越快的飛機等其他交通方式競爭,只有磁懸浮——

  只要技術和環境條件允許,磁懸浮列車的車速甚至可以追上飛機!

  在地面上飛行的列車!

  他向國家申請了「磁懸浮技術研究」的項目課題經費,將爭取到的經費,分給華國四個研究小組,同時進行磁懸浮技術的開發。

  其中一個小組,就在錦城交大。

  正因為有這些科研人員的努力,黎蕭蕭才能在這裡向下面坐著的學生和老師們,介紹華國磁懸浮的未來,而這種介紹,並不只是幻想,而是有技術條件支持的可實現的未來。

  「從蒸汽時代,到電氣時代,再到未來,國家的發展離不開交通的發展,交通的速度,就是發展的速度。」

  黎蕭蕭最後結語道,「華國的發展速度越來越快,而能夠滿足這種飛躍式的發展速度,只有更快,更高效的列車,在很多行業和科研領域上,我們是在追趕國外的很多國家,但為何不設想一下,有一天我們可以成為別人追趕的對象呢?」

  「這堂課,關於未來,關於磁懸浮,我就講到這裡,感謝大家。」她輕輕鞠躬。

  台下響起了掌聲。

  黎蕭蕭雖然是研究生,但也算比較年輕的,算年齡,比陳運飛還要小一歲,講課過程中沒有怯場,也沒有磕磕拌拌出現失誤。

  內容全面詳實,邏輯清晰,節奏把控的也很好,闡述了國內磁懸浮列車的研究發展情況,也結合華國的實際情況,做了簡單論述。

  因為課時的問題,沒有進行深入的講述,很多內容是點到為止,對於專家們來說,他們不需要太詳細的介紹,每個人都對這些理論和數據十分了解,而對於還沒有進入實驗室參與太多項目內容的大部分大四生來說,算是一次不錯的引導。

  說實話,陳運飛的講課放在後面,有些吃虧,但這不是完全由順序導致的,而是由兩個人所在的不同課題組本身內容決定的。

  黎蕭蕭前面已經從人類科技發展速度,講了過去未來,講了國外國內,最後還展望了一下華國美好的未來。

  可以說,該說的都說完了,升華也升華了,而他在後面,自然不能再把黎蕭蕭講過一次的世界鐵路交通發展史再來一遍。

  而從發展的速度,列車的速度上來說,輪軌的確打不過磁軌。

  現在華國的火車時速基本在50多公里左右,還是經過一次全國大提速之後的結果,國外的高速列車,或許有兩三百的時速,但磁懸浮已經打出了媲美飛機的速度。

  陳運飛:把難字寫在了臉上。

  他有些不太確定,走上講台,深呼了一口氣。

  上課鈴還沒響起,下面的學生和專家,都在討論剛才黎蕭蕭說的內容,蘇箏給過陳運飛一份磁懸浮的選題報告,的確都如黎蕭蕭所說,從技術上,能源上,時速上,磁懸浮都有很大的發展潛力。

  而且,國外大多數的磁懸浮都是實現路線,如果華國率先將磁懸浮作為商用投入運行,帶飛沿海經濟圈,那麼在軌道交通這一點上,華國就能從後排,直接逆襲成為第一名。

  而輪軌有什麼優勢呢?

  簡單來說,就是便宜,方便,說便宜,其實也不便宜,只不過比起磁懸浮來說,造價會低一些,要知道京滬線的高速鐵路項目一直沒有批下來,其中一個原因就是——

  京滬線的造價預估在日益提高,現在更是直逼一千億大關。

  一千個億,在二十世紀,只為了修一條鐵路!

  他總不能上來說,「我們的優勢呢,就是比較便宜,修建一條京滬線,造價預估為一個千億。」

  為了準備這次公開課,他好幾天沒睡著,把自己原本的備課方案刪了又改,最後也沒有一個自己滿意的內容。

  而陳運飛現在手裡拿著的這個講課方案,是謝雁給他的。

  這樣講,效果真的能好嗎?

  他不太確定,還有些忐忑。

  最後,陳運飛壓下自己心裡的緊張,把實驗室里唯一一台投影儀帶了過來,在牆上掛著的白布上放起了影片。

  這段影片拍的很搖晃,因為實在車廂里。

  德國的內燃機車,牽引著五節車廂,這段錄像,由車廂內的記者錄下,醫生在車廂里隨時待命,保證司機的狀態,或者——萬一出事了,可以第一時間進行急救。

  車窗外的風景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快速後退著。

  「時速,一百!」

  「一百二!」

  「一百三!」

  車廂內部,搖的更厲害了。

  就連火車頭裡的司機,也緊張地盯著前面。

  「一百三!還能再快嗎?」

  「不知道……我,我試試!」

  「最高能到多少?」

  即便是在下面觀看的學生和專家,平日里乘坐的大部分火車,平均車速也只有四五十公里,窗外的景色慢慢地後退,漸漸消失在視野里,車窗還能打開。

  但這段影片里的速度,卻是他們平日感受速度的三四倍!

  「一百四十!」

  「一百四十的時速?」

  「一百五十。」

  「一百六十!」

  「一百六十五!」

  記者的聲音在顫抖,他看向窗外,「真的非常快!太快了!不敢開窗戶,感覺我們比風跑的還快!」

  然而,很快出現了一聲巨響,影片結束了。

  謝雁把教室的燈打開。

  專家們都知道這段是什麼,他們太熟悉鐵路的歷史,所以陳運飛隨便點了前排一個學生,「最高時速一百六十五,你覺得快嗎?」

  起來的男學生剛聽完黎蕭蕭的課,對列車的時速有基本的概念,更何況他平時也坐火車,「當然快!就和視頻里記者說的一樣,太快了!這樣的速度,如果開窗的話,說不定都會有危險吧!」

  陳運飛一笑,道,「的確是這樣,你覺得,這個影片是在哪裡拍的?」

  「華國?」

  男生不是很確定,「國外的高速列車時速兩三百,一百多的話,在我們國家的確算是快了,而且車上都是華國人,應該是華國吧!」

  他認為這是華國,卻不敢確定。

  因為華國很少有這樣快速的列車。

  「那你知道,後面一聲巨響是發生什麼了嗎?」

  男生猶豫片刻,試探回答,「車炸了?」

  哄堂大笑,

  課堂的氣氛輕鬆起來。

  陳運飛搖頭,「車的確是炸了,但炸的不是列車,而是拖拉機!」

  「拖拉機?」

  又是一陣笑聲。

  前面談了高科技,談了磁懸浮,這兒談了高速列車,突然來一了一個拖拉機,彷彿我們之間混入了一個間/諜。

  「對,」

  陳運飛等他們笑完,才道,「鐵路和很多其他路是有交叉口的,大家應該看過,當鐵路通行的時候,其他路的欄杆會放下來,阻擋其他車輛經過,當時,就是有一輛拖拉機,在鐵軌上熄火了,所以高速行駛的列車撞上去——砰,拖拉機就被當場撞碎了!」

  「這麼危險?」

  「現在的鐵路都有專門路線了,應該不會發生這種事情。」

  「當然,」

  陳運飛繼續道,「當時拖拉機上的人跑的比較快,沒有人員傷亡。那麼,最後一個問題,」

  他看向站起來的男生,「你判斷的沒錯,這段影片就是在華國拍攝的,你再判斷判斷,這是哪一年拍下來的?」

  「這……」

  這個問題就很難了,但他根據自己的常識去猜,現在的華國列車大多數都是五十多公里的時速,如果以前就能達到一百多公里的時速,那應該早就普及了。

  但看影片的質量,又不像是今年拍的。

  「應該是最近幾年吧!」

  男生估計了個大概,「近五年內!」

  後面的專家們,聽著前面學生的回答,陷入了思考中。

  他們已經想到了什麼。

  陳運飛的這個影片,這些令氣氛活躍的引導式提問和回答,似乎並不只是要喚醒課堂內學生聽課的積極性,還有更深的用意。

  「那是二十年前。」

  陳運飛說出了答案。

  「二十年前?」

  「二十年前,就能跑出最高一百六十多公里的時速了?」

  「那為什麼我們的鐵路,時速還沒有它的零頭快?」

  「對啊,為啥?」

  「二十年的時間,技術應該會進步吧?」

  下面議論紛紛。

  陳運飛成功引起了他們的好奇心。

  他讓下面安靜之後,才繼續道,「沒錯,當年華國的鐵路里程只有五萬公里,以蒸汽機為主,內燃機並不多,也根本沒有電氣化的機車。」

  「這二十年來,鐵路佔全國總投資的比例不斷下降,只有百分之幾,卻承擔著華國最大量,最複雜的客運和貨運壓力。」

  陳運飛說,「我們的實驗室、工廠、大學、機構都在研究各種交通技術,希望能讓鐵路的速度,跟上發展的速度,讓發展越來越快,讓人們的出行越來越便利,讓貨運的運輸越來越方便。」

  「但是,現實的因素卻很複雜,修建鐵路,組建列車,既需要時間,技術,也需要大量的金錢。」

  「華國的國土面積遼闊,西北、西南地區的鐵路路線有著大片的空白區域,而東部即便是有了鐵路,卻不滿足那裡的貨運需求。」

  「我們有無數的科研人才,無數的學生,無數的老師,無數的行業人員。想要追趕世界水平,我們有信心,也有毅力,有技術,也有想法。在二十年前,我們就能開出一百多公里時速的列車,但二十年後,我們的火車卻依然以五十多公里的速度在鐵軌上跑著。」

  陳運飛說,「華國需要的鐵路交通未來,是無數條能夠遍布大江南北,能夠在華國能力範圍內建成的高速路線。」

  他詳細展開講述了高速列車的相關內容,進入了課程的乾貨階段。

  最後講完了,陳運飛做了個結語。

  「一條鐵路的修建,本身依靠的不是它的車費收益,就像是跨江大橋的建立,收過橋費並不是它建立的最初目標。鐵路,是經濟大動脈,是發展大動脈。」

  「它給沿途城市所帶來的的繁榮和發展,帶來的生活品質的提高,帶來的產業發展,才是它對於一個國家真正重要的作用。」

  「發展的速度的確很快,鐵路要適應發展的速度,而高速鐵路,在將來的某一天將會超過發展的速度,成為主導,帶動經濟發展更上一個台階。」

  「二十年前撞上拖拉機的那一聲巨響已經消失在歷史之中,十年前,最後一台蒸汽機頭出廠,從此,蒸汽機的聲音也漸漸消失在我們的車站記憶里。」

  陳運飛看著謝雁寫的最後一段話,自己也被她所寫的結語所打動了,他不由得停了下來。

  他抬頭,看著台下無數師弟妹們年輕的臉龐,看著專家教授們為華國交通奮鬥多年的臉龐。

  他的目光從黎蕭蕭身上經過,掠過周廊教授和嚴開明教授。

  最後和謝雁的目光相接,女生的眼神中帶著鼓勵,確定和認可。

  在謝雁身邊,蘇箏站著,他沒說話,但也在認真聽著陳運飛的發言。

  陳運飛有些激動地笑了一聲,繼續道,

  「但在未來,還有更多的聲音會繼續在鐵路上響起。」

  「那裡,有高速輪軌列車的聲音,也有磁懸浮列車的聲音,或是別的更快速,更新技術的列車飛馳的聲音。」

  「有工人們運送貨物的聲音,打工者回家時交談的聲音。這些聲音來自天南海北,不分城市地域。這些,是華國東西南北交流的聲音,也是國家發展的聲音。」

  「如詹天佑先生所說,『生命有長短,命運有沉升,所幸我的生命,能化成匍匐在華夏大地上的一根鐵軌』,修鐵路也好,造列車也好,都是為了一件事——祖國發展,人民安樂。」

  「我只是交通工程的一名學生,但我也慶幸,我是交通工程的一名學生。」

  陳運飛結束后,也輕輕鞠了躬。

  此刻,他既是老師,也是學生。

  台下掌聲經久不息。

  **

  公開課結束后,很快散了場。

  周廊身側的中年男人說,「老周,你這個學生挺會講話,把我都講的有些心情激動了。」

  周廊樂呵呵笑了笑,「既然激動了,那你就同意我們的方案,不也挺好?」

  男人搖頭,「一碼歸一碼,我還是很理智的。他不是說了嗎?華國要建造鐵路,無論是磁懸浮還是高速輪軌,都是有困難的,我們誰也不能忽視這些困難。」

  周廊站起身來,「那就明天再說。」

  中年男人看著他的背影,苦笑著搖了搖頭。

  他們誰的觀念,都不會輕易改變,更難以改變對方。

  而離開座位的周廊,卻叫住了謝雁,「今天這個講法,是你給他出的主意吧?」

  陳運飛:「?老師,監控拆一下?」

  周廊雖然資歷深,又是教授,但對學生很和藹,和他們聊天,也沒有教授的架子,就像是一個親近的長輩,「我還不了解,你能寫出這種風格的結語稿來?」

  陳運飛不好意思地點點頭。

  「對了,蘇箏,」

  周廊卻突然轉過話題,「你先去嚴教授的辦公室一下。」

  蘇箏:「……?」

  「我把你的選題報告給他看了,他想找你聊一聊。」

  周廊說,「去吧,或許有不一樣的收穫。」

  選題報告是給陳運飛的,但陳運飛最後會上交給周廊。

  謝雁推了推蘇箏,「去吧去吧。」

  蘇箏往前走了幾步,回頭看了眼謝雁,想說點什麼,最後又覺得沒有必要,反正結束了,她會來找他,或者他先結束,再去找她。

  「你覺得你陳師兄這次課講得怎麼樣?」周廊問謝雁。

  謝雁收回目光,「不錯啊。」

  陳運飛連忙說,「好了好了,你們別聊我了,老師,你有什麼話就直說吧。」

  他早看出來自己是個工具人,老師肯定有別的目的。

  「今天的公開課,來了很多的專家。」

  周廊別有深意地道,「但你們覺得,他們就是特意為了聽你們兩個小娃娃講課,而來錦城交大的嗎?」

  「這麼說來,後面還有別的行程?」

  謝雁推測,「但明天就是國慶假了。」

  「今天的公開課只是一個小前奏而已,真正的重點在明天的會議是,你們兩準備一下,明天早點過來。」

  陳運飛一愣,「什麼會議?」

  周廊說,「今天來的所有專家,並不是以個人的身份來的,雖然之前和你說,無論是磁軌還是輪軌,都想用一個工程來證明自己,但京滬線的爭論問題,卻不會因為一兩個工程就放下。」

  「這些專家,包括我,都是一個課題組的,而這個課題組的最終目的,就是以京滬線為主,討論高速路線的技術路線,最終的報告通過三次會議討論后,將上報國/務/院,決定京滬線的命運。」

  「明天,就是課題組的第一次會議。」

  他們要面臨的不只有對面的磁軌派。

  還有緩建派。

  在討論是建磁懸浮還是輪軌之前,他們的老對手——

  將在建與不建這個問題上,繼續和他們進行激烈的交鋒。

  「那我們優勢很大啊,」

  陳運飛說,「磁懸浮肯定在站在我們這邊,如果不建高速路線,磁軌和輪軌都沒戲。」

  周廊卻說,「你們回去好好想想吧。」

  謝雁聽懂了他話里並不樂觀的語氣。

  陳運飛有兩點說錯了,第一點,嚴教授他們,不一定會站在輪軌這邊。

  而原因,就在於他說錯的第二點。

  作者有話要說:  修改了一下前一章的末尾,京滬線的事情還是很重要的,讓爭論再飛一會!

  今天的我更新很粗長!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