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2
「……盯著朱正奎的人都被撤走了,按照朱正奎所說,找到了其中一路人的屍首,面容被毀,身上信件等表明身份的物件都已不見,臣已經派了皇城司和暗衛的人分別潛入貴州去暗查了,若是能帶回人證那便是最好不過的。只是陛下,馬上就要年關了,此事是要在除夕前鬧出來嗎?」
畢竟除夕是一年中最重要的節日,這要是年前鬧出來,只怕從年底到來年開年都不會太好,畢竟為君者,還是有所忌諱的。今年也確實發生了幾樁大事,按照平王的想法,太過急切追責,還不如徹底查清,只是從京師到貴州,一來一回也要月餘光景,雖然按照平王的安排已經將貴州之事鬧了起來,已經有不少朝臣上了奏摺不過都被昭帝按下中留不報。
「蛇螫斷腕,蛇穴壞堤,」昭帝搖搖頭,「成謀大事,私心小人難防。自古以來,因宵小之故,多少英雄豪傑折損其中。貴州之事,非幾年內能成事,必是上下攀結纏繞多年,附骨之疽,宜早不宜遲,否則積重難返,容易傷筋動骨,便趁此徹底改一改吧。」
「那臣兄這就去準備。」
「夏遠後嗣家眷,看顧點,若是有才能之人,提拔之。」
「是。」
「陛下,太子殿下求見。」榮德通報。
昭帝點點頭,隨機太子進殿來,瞧著平王在,行禮問安后,昭帝朝太子示意了一下,太子湊到昭帝身邊,看著書案上放著的名單,太子用眼神示意了一番,點了通政司左通政李崇光,昭帝淡淡一笑,「你倒是舉賢不避親了。」
通政司左通政李崇光是宗室子弟,雖已出了三服,但本人精明強幹,心機手段樣樣不缺,在外人眼中就是堅定的太子黨,太子雖未入朝,私底下也未有結交朝臣,但李崇光是事事維護太子,也是大皇子和二皇子入朝議事最堅定的反對者,因太子不入朝,大皇子和二皇子豈能入朝,雖太子並未明面上召見過李崇光,李崇光的一番做派落到有心人眼中就是太子黨。
太子倒是很坦然,「李崇光畢竟是宗室,那些人膽子再大,明面上也不會朝宗室動手;再說,他這個人眼毒手狠,他背後的關係錯綜複雜的,那些人下手之前也得多加思量。最重要的是,李崇光雖然之前做派可嫌了些,他那個人為達目的不折手段,心中又自有一把尺寸,最會權衡利弊,不會輕易越界,面上看著是奸詐的,實際上內里是個忠貞不二的,否則父皇您也不會特意把他放在兒臣身邊了。這名錄上的名字,兒臣仔細想過了,還是他最合適。」
昭帝點點頭,朝榮德吩咐,「召李崇光進宮。」
榮德應諾退下,太子又開口了,「夏指揮使逝世后,貴州都指揮使暫時由都指揮同知楊建英代著,畢竟名不正言不順,都指揮使一職宜應早日定下,以安定軍心。」
「哦,太子心中可有人選?」昭帝意味深長的看著太子。
太子不自覺露出幾分討好的笑,「兒臣想舉薦大哥為貴州都指揮使,父皇您意下如何?」
昭帝目光沉沉,然後輕笑一聲,看著平王,「皇兄,您怎麼看?」
平王在非必要情況下,寡言少語,冷麵無情的,實際上也是個眼明心亮之人,這番對話中如何不知道兩父子自然又是對上了。
平王往後退了兩步,並未開口,意思很明顯,他不想摻和其中。
好在昭帝也不是非要平王站隊,語氣也明顯的冷了幾分,「太子,你要知道,玄珪是朕長子,是你的長兄,朕素來知道你待他親厚,朕很欣慰。但你是朕的嫡子,長子和嫡子,其中區別你應該知道,玄珪自小養在你母后膝下,這玄珪之名可是你母親取的,太子,你要明白,其中的關聯,朕不攔著你待玄珪好。但是貴州乃是西南的交通樞紐,其戰略地位自然重要,玄珪可以輔助你,但軍權不能容他插手,讓他進兵部,已經是朕給你的優容了,再多的,朕不能同意。再說玄珪愛好兵書,素來只是紙上談兵,西南之地,素來戰火不停,他經驗也無,不適合任貴州都指揮使。」
對於昭帝的宣判,太子並不死心,他看了看平王,平王輕輕的搖了搖頭,太子還是鼓足了勇氣,繼續道,「父皇,兒臣知道您之所以不同意全都是為了兒臣好,這幾年,你看似捧著大皇兄、二皇兄以及四皇弟和五皇弟,不過是護著兒臣罷了。二皇兄和四皇弟、五皇帝便不說了,但是大皇兄跟他們不一樣,立嫡立長,這是祖宗規矩,兒臣知道大皇兄身份的重要性,若是哪天兒臣真有不測,儲君之位大皇兄的希望最大。軍權乃是國之重器,歷朝歷代以來,多少王朝覆滅,不都是因為武將擁權,王令不從,致使朝廷不穩。從太祖皇帝起,一直到父皇,幾代耕耘,這才將各地軍權盡收歸於朝廷。但大皇兄不同,他雖是皇子,並無多少爭權奪利之心,大皇兄所學這一切,不過都是想以平生所學為國盡一份綿薄之力。父皇,您素來知人善任,識才尊賢,大皇兄的品行才能如何,您為君為父,自然是清楚了解的。大皇兄雖然年輕經驗不足,倘若給了大皇兄機會,他自然是會做好的。兒臣從不擔心大皇兄會做不好貴州都指揮使之責,反而兒臣相信,大皇兄會做的極好,定會讓父皇滿意的。」
太子一番真情實意的說辭並未說服昭帝,昭帝反而問太子,「此事可是玄珪向你透露過一二口風?」
太子明白昭帝的意思,知道昭帝這是懷疑上了大皇子,提議大皇子做貴州都指揮使本就是太子的一人的主意,太子也很清楚昭帝對大皇子的忌諱,老老實實的解釋道,「父皇,都是兒臣的主意,大皇兄並不知情,兒臣也從未與大皇兄談過貴州諸事,您知道的,自從大皇兄入朝議事以來,明面上已經與兒臣疏遠許多,便是私下也從未與兒臣談論過朝堂中事。」
昭帝冷笑一聲,並未被太子說服,反而加重了語氣,「太子,謹言慎行,不要讓朕失望了。」
太子依舊無法甘心,朝昭帝走進一步道,「父皇,兒臣舉薦大皇兄為貴州都指揮使,也是兒臣的一片私心,兒臣知道父皇是拿大皇兄和二皇兄來做榜子,意在磨練兒臣。二皇兄也就罷了,可無論如何,大皇兄也不會真對兒臣狠下心腸來,這兩年大皇兄的做派,您是看在眼裡,派系之爭,兒臣實在不願意讓大皇兄摻和進來,兒臣倒是寧願讓大皇兄發揮所長,為國為民盡一份心力。再者,難道父皇就不相信兒臣的眼力和判斷嗎?父皇有四皇伯全心全意輔佐,難道兒臣就不能得到大皇兄的忠誠之心嗎?父皇您也說了,大皇兄是母后養育的孩子,難道您就真的希望大皇兄是個見利忘義的小人嗎?父皇,您不相信兒臣也就罷了,難道您也不相信母后嗎?若是母后在此,見您待大皇兄如此不公,她難道不會傷心難過嗎?」
昭帝是真的被太子給氣著了,他真是沒想到他全心全意為太子打算,這小子不領情不說,反而一刀一刀的毫不留情的捅在他的胸口上。
昭帝此刻是真有一股衝動,扒開太子的腦袋,看看太子的腦袋裡一天到晚的在想些什麼,李玄珪到底好在哪裡,一個個的都要護著他,生怕被自己給欺負了去。
都是白眼兒狼,昭帝心中是內心中最直接的感觸,臉也沉了下來,警告道,「太子。」
太子猶自不解氣,還想再辯解一番,這時候平王出手了,是的,出手,平王直接用手捂住了太子的嘴,便是太子想說什麼也說不出口。
太子一個勁的掙扎,自然是掙脫不開平王的鉗制,太子雖然弓射騎馬本事不差,在平王被妖魔化的名聲外,叫很多人都忽視了平王的武功曾經是上了江湖高手排行榜的,所以,這些年平王明裡暗裡遭遇了多少刺殺,未讓人真正得手的原因除了他身邊的護衛武功高強之外,本身的功夫也是不容人小覷的。
作為少數人,太子自然是清楚平王的真本事,平王也是太子的武師傅之一,口不能言,只能用眼神求人了,哀求的眼神一出,饒是昭帝鐵石心腸的,也經受不住。雖然太子樣貌十足十的像極了昭帝,唯有眼睛是有葉皇后的幾分神似,尤其是太子雙目含誠摯真情的看人時,總是像極了葉皇后,昭帝自來是受不了太子如此看他。
果不其然,昭帝心軟了,對於太子,昭帝始終無法真正硬下心腸來,尤其又是唯一的嫡子,面上看著嚴苛,但私下卻是各種周全安排,生怕讓太子吃了虧去。
「行了,你也別鬧了。」昭帝細想了一番太子的話,也未嘗不是沒有道理,為人父母,總要思慮周全,但太子不同,不能一味的攥在手中,總得要給他機會,難得太子如此不屈不撓的為大皇子謀權,做父皇的,總是要給個情面,「此事,先容朕想一想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