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9章 火
相比於普通的百姓,皇上自當是相信這些宮中之人,不過,回想自己並沒有指令在宮外搞什麼工程建設,一時納悶,這才親自出宮查看。
「老奴也不知曉,是長安宮中的宮女春芝,一大早,喊到我們說,公主受王家少主故事的影響,於昨日晚間,做了一個奇怪的夢。
夢見自己在西界河邊,遊玩之時,意外發現地下藏有無數的珍藏異寶。
至於是什麼寶物?公主也沒能說的清楚。
另外,在清早夢醒之際,公主還忘卻了,寶物是在長江或是黃河岸邊?
無奈之際,春芝姑娘反應敏捷,於是就令老奴等,兵分兩路,一邊三個人,在長江與黃河接近西界的地方,同時挖掘。
老奴等奉命在長江這邊,剛剛挖有半個時辰,就發現了鬼火。」
「鬼火?一派胡言,朕從來就不信什麼鬼魂之說,你等莫要在此自欺欺人,自己恐嚇自己。
再者說來,你們竟然聽信公主夢中尋寶一說,也是極其荒唐。」
雖然嘴上是這樣說,但是皇上也是駐足不動。
看看一周,圍著的百姓足有上千人數,卻沒有一個人敢輕易提足上前。
皇上也不由的心裡發怵。
只好扭過頭來,看向幾位司長問道:「不知哪位愛卿?親自上前,率先進行一番查看?」
身後幾位司長中,自然是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面面相覷,但是沒有一個主動走出。
不過,最終,幾位司長還是將焦點,集中在了能源司司長呂宋果與守衛司司長王元胡兩個人的身上。
按理說能源司應該是責無旁貸,畢竟能源司負責的就是與火種有關的職責。
因此,一聽說長江岸邊發現鬼火,能源司司長就不請自到。
在下世界中,但凡與火有關的事情,沒有人比自己更為關心與關注。
火是什麼?
火是物質燃燒過程中所進行的強烈氧化反應,而且其能量會以光和熱形式釋放。
火的可見部分稱作焰,依據燃燒的物質及其純度不同,火焰的顏色和亮度也是不盡相同。
火是影響世界生態系統的重要因素之一,對人類文明的發展有著極其重要作用,早在遠古的傳說中,就能看得出,人們已經對此有了極為深刻的認知。
特別是在原始社會,火對驅趕野獸,保護人類的安全發揮了舉足輕重的作用。
自從人間有了火種之後,它就給人間帶來了溫暖和光明。
除了安全,人們更多的是將它運用到食物方面,因此,這才讓人類喝上開水,吃上熟食,人類的壽命也就更加長久一些。
當然,還有在冬季里生火取暖,在黑漆一片的時候點火照明。
除此之外,還有英明偉大的皇上,在構築綿延萬里的長城之際,更是廣開思路,為防止敵人入侵,建造了烽火台,在敵情發生時,利用烽火,進行軍事信息的傳遞,從而將火的作用發揮到了極致。
任何事物都有正負兩面,火的負面影響自然也是不少,包括水體污染、土壤流失、空氣污染以及火災對生命財產的危害等等。
大秦的三公九卿中,原本就沒有能源司的一席之地,但是,遷入下世界的時候,能源司則應運而生。
如何保存火種?如何儲備足夠可以燃燒的能源?從而為下世界生活居住所用,也是頭等的大事之一。
如同儲備糧食及其他物資一樣,當年,特地在皇宮西北角,建造了能源司的儲備庫,裡邊存放的是供烹飪取暖用的柴木、煤炭,以及照明用的各種油燈油料等等。
可惜的是,食物大多都可以在下世界里繼續耕種,所以,大體上雖然不算富裕,但是,也基本上相對富足一些。
可是柴木與油料,卻是不可再生資源,特別是那些柴木,都是當初在深山老林中選用年代久遠的優質樹木製作而來。
下世界里消耗之後,除非到上世界里重新購買、儲備,否則,是日益減少日近枯竭。
去年的時候,能源司大體做了一次統計與預測,以目前的儲備,只怕是再有個三五十年,就會消耗殆盡。
到時候,下世界里的百姓,只怕是再也不能燒柴烹飪,煮飯吃食。
世人常說,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如果沒有了火,你給她足夠的米與肉,讓她給你做做試試?
因此,能源問題的短缺,其後果不堪想像。
而一時間,能源司又想像不到其他更為合適的方法,無數次在朝會上奏請皇上,均是無果而終。
今日,火,以新的方式出現在下世界里,自然是引起了能源司司長呂宋果的注意。
但是,一想到那平白無故里熊熊燃燒的烈火,呂司長是心生膽怯,自是不敢貿然向前。
躊躇不前的呂司長,倒是覺得守衛司司長王元胡最是合適。
守衛司擔負著下世界的安全職責,正常情況下,自然是防止敵軍敵人來襲,保護皇宮皇上,保衛下世界的安全。
但是往大的方面說,凡是威脅到下世界的安全,他們都難辭其咎不可推卸。
比如說,下世界里如果發生大的火災,放著你們上千名守衛軍不用,總不能只讓我們能源司這幾名文官奮不顧身,以身殉國對不?
再比如今日,平白無故下,土地爺無端生事,無柴起火,也正是給你們守衛司精忠報國的機會。
你一名武功卓越的武將,一蹦就是數尺之高,一躍就是三兩丈之遠,即使有什麼危險,跑起來也比我這個文官要快上許多。
而守衛司司長王元胡,當然是感覺到能源司呂司長,這就是胡攪蠻纏、強詞奪理。
這一無敵襲,二無攻城,三無刺客,處處方方面面,與我守衛司沒有一點干係,怎麼著也與自己沒有半毛錢的關係。
於是,雙方是一陣僵持,而周圍上千百姓,自然更是避之若浼。
就是如此,鬼火附近,上至皇上王宮大臣,下至平民百姓,上千餘人,似乎面面相覷、各懷心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