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1章 起名阿房宮
皇上越說越激動,越說心中對沈靈的怒火越旺盛,不由自主地起身,在殿中來回行走,藉以平息自己的暴躁。
夫人繼續苦口婆心地勸解道:「當初,選拔秦人到下世界時,皇上宅心仁厚,胸懷天下,雨露均沾、大公無私。
親自製定的原則就是,共享永生不能只是你們嬴姓家族,還要讓天下的百姓,無一例外得以長生。
除了那些武藝高強的秦軍將士,精通鑄造的能工巧匠,擅長研製的官坊大師,流落江湖的奇人異士以外。
皇又特別在全國範圍內進行大選,為了秦朝各姓家族,各家黔首著想,舉天下之姓氏,擴百郡之範圍,同姓不同族,同族過五服。
當時,全秦的姓氏也不過幾百個,如果同姓,不能同族,如果同族,不能超過五代之內。
皇上處心積慮,目的就是為了讓更多的百姓們變成永生,為華夏民族保留根基。
不瞞皇上,老身已經先行查訪下世界所有姓氏名冊,沈姓一族不過才二十餘人,而其他二百三十六種姓氏,平均則達到二三百人。
因此,老身希望皇上對於沈靈網開一面,也算是對於沈姓一族,法外開恩。」
「哈哈哈,先行查訪?沈氏一族?看來,夫人今日到此,是有備而來,早已經籌謀好一些因素,勢必要救出此人?而後,難不成更想為沈氏一族,開枝散葉、傳宗接代嗎?」
皇上一聽,夫人竟然還記得去進行人口姓氏的統計,這種細節之處,真可謂是面面俱到,忍不住諷刺嘲笑道。
不過,越是夫人執意為此人說情,皇上內心裡,卻越有一種滋味,油然而生,臉色更是越來越重。
「在這下世界里,朕的仁慈,只給朕的大秦國人,只給這些長生不老之人,而不是其他普通的世人,更不是亂臣賊子,因此王決明……沈靈的事情,夫人不必再說。」
夫人怎麼可能聽不出皇上話語中,超強超酸的醋意,特別是皇上嘲諷、假想自己要為沈靈生兒育女的想法,禁不住臉上紅暈一片。
當然,為了避免引來皇上更加的不滿,夫人還是當機立斷,改變了話題的方向。
「老身自是知道,皇上為了這片世界,付出了許多,所以,這次老身才親自出面,面見皇上,低聲乞求,以自己與皇上多年的情意,來討個面子。」
夫人似乎感覺到如此說來,太過於乏味,無法打動皇上,於是又接著說道:
「想當年,老身家產萬貫,富可敵國,然與皇上一面之緣后,無私奉獻,鼎力支持。
皇上修建直道,老身出資二十萬兩黃金;皇上新修溝渠,老身三十萬兩黃金奉上;皇上構築長城,老身再投五十萬兩;
皇上欲建宮城,老身再拋一百萬兩,直至皇上欲為自己修建陵寢,老身更是全力支持,傾盡所有。
而今,不過是想為一個於皇上於此地,無傷無害的普通世人,討個情面,難道皇上也不同意嗎?」
夫人越說越激動,語氣略加急促,聲線更是上揚。
皇上聽罷,自然也是氣不打一處來,內心裡更是怒氣填胸:
「夫人,這是錢財的事嗎?誠然,朕知道,夫人為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但是朕當初的所作所為,又是為了朕自己嗎?
修直道是為了百姓與軍隊出入方便,經商往來;建溝渠是為了百姓治水防患,灌溉田地;築長城是更為了保家衛國,抵防外侵。
至於再建宮城,別人不知道,難道你阿清不知道嗎?朕將宮名取為阿清宮,你不同意。
無奈之際,朕只好下令保留你母家之姓,起名阿房宮,我們秦人素來先殿後宮,先宮后城,不僅有阿房宮,將來更意將此城,起名為阿城。
朕這一切為的是什麼?
不就是為了給夫人,建造一個新的家園,讓夫人有個更加安逸的容身之處?
朕承認,夫人出力,夫人有功。
可惜當年,朕一心為國為民,不曾為夫人過多考慮,直到多年以後,朕才想明白了那一句話:每一個成功的男人,背後都有一個女人。
朕才明白,夫人,就是朕的那位女人,所以,朕更加驕你喜你。
世人皆知朕不設皇后,為什麼?因為朕覺得,那個皇后,唯有你阿清,方才適配。
可憐朕堂堂一國之君,天下美女盡歸朕有,但是偏偏你阿清,就是不從。
請問夫人?朕哪裡做的不對?朕又哪裡做的不好?
建造下世界,九層高樓,朕為夫人你留下整個七層,七為妻也,朕的心意,難道夫人就猜測不出?
朕期待夫人在此居住,與朕共享榮華同為富貴,但是,夫人卻是拒不接受,且問夫人,朕輸在哪裡?」
「老身不過一名民婦,成年以後,於男女姻緣之事,但求有一個夫君,一個屬於自己獨有的夫君,即是滿足。
而皇上,身為帝王,身後佳麗三千,環肥燕瘦,百花竟艷。是以,老身斷然不能接受。
老身不願於三更深夜,獨處宮中望斷秋水,等待皇上的駕臨;
老身更不願每天以隨機抽牌的方式,來決定何時才能與夫君花前月下,相擁而眠的生活。」
夫人也是激動萬分,滿臉怨氣地說道。
「可是朕身在帝王之家,朕又有什麼辦法?朕能給你的,朕定當毫不吝嗇、毫不遲疑,立即給你。
不能給你的,朕也會想盡辦法彌補於你。即便後宮佳麗三千,朕的心中永遠只有你阿清一人,這難道還不夠嗎?」
看到皇上愈來愈激動的神情,夫人雖然也是義憤難耐,但是,還沒有忘卻自己今日前來的目的。
迅速平息了自己的心情,不再與皇上為千年以前的舊事而增加矛盾與爭吵,夫人立即打開隨身帶來的樟木箱,但見箱子裡邊滿是四四方方的帛書:
「陳年往事,是是非非,今日暫且不論。
十年一次,一次七萬六千多顆生靈丹,一顆一兩黃金,兩千年多,老身攢下這上千萬兩黃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