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48.第648章 奧斯卡不姓韋恩斯坦
大年初一頭一天,十三給大家拜年了!雞年大吉!
「第84屆奧斯卡頒獎典禮很快就會開始,明眼人都該清楚一點:喬治-克魯尼、布拉德-皮特、湯姆-克魯斯等一大幫好萊塢帥成渣的中堅明星,其實都是名副其實的次要貨色,真正主宰全局的大Boss,是那個藏在人堆後面的胖子——哈維-韋恩斯坦!」
「因為,一個相當嚴重的事實是:從去年《國王的演講》踢爆《社交網路》,一路將最佳男主角、最佳導演、最佳影片三項大獎收入囊中,到今年《藝術家》幾乎是完全複製『國王』的輝煌沖奧之路,勢必所向披靡贏得滿堂彩!」
「奧斯卡獎項歸屬被哈維-韋恩斯坦那雙看不見的大手所左右,業已成為一個可以寫成出版物的明規則,每一個好萊塢演員,從今天起,或許都該把『跟著哈維-韋恩斯坦有肉吃』當作人生信條!」
放下手裡的報紙,霍華德-羅德曼直搖頭,對旁邊的老朋友說道,「奧斯卡都快改姓韋恩斯坦了。」
「有這麼誇張嗎?」老朋友倒是有些不以為然。
「難道沒有嗎?」霍華德-羅德曼提醒道,「你回想一下,從《英國病人》開始,哈維-韋恩斯坦給奧斯卡製造了多少爭議?」
那人坐在那裡想了一會,最終點了點頭,「有幾次都讓奧斯卡變成了笑話。」
霍華德-羅德曼將報紙放在桌子上,「奧斯卡不姓韋恩斯坦,也從來不姓任何人!」
稍稍想了想,霍華德-羅德曼又對朋友說道,「奧斯卡不能這麼下去了,再這麼走下去,韋恩斯坦兄弟就成奧斯卡的代言人了。我會發動我這邊的人儘可能不投韋恩斯坦影業的票。」
那位老朋友拿過報紙看了看,說道,「上面說的很有道理,很多演員為了拿到奧斯卡,向韋恩斯坦兄弟獻媚都沒有底限了,學院的權威卻從來不被他們放在眼裡,難道奧斯卡不是學院的,真的變成韋恩斯坦兄弟的了?」
冷哼了一身,他又說道,「我先告辭了,我要回去跟人交流一下。」
「好。」霍華德-羅德曼點了點頭,「我就不送你了,我準備打幾個電話。」
他從1989年開始,成為電影藝術與科學學院的會員,擁有了投票權,作為美國作家協會的副會長,是編劇權益組織在學院的代表性人物,可以說是學院內部非常有影響力的核心人物之一。
在私底下的活動之外,墨菲與二十世紀福克斯聯合,策動了這次媒體的報道風潮,但與哈維-韋恩斯坦抹黑他和《迭戈-羅斯》不同,媒體報道上對韋恩斯坦兄弟一片歌功頌德,還一一列舉出了他在過往奧斯卡上面的豐功偉績,提醒眾多的學院成員,尤其是那些越老越愛惜羽毛的老頭子們,奧斯卡已經不是他們的奧斯卡,而是改姓韋恩斯坦了。
一些媒體在墨菲和二十世紀福克斯的策動下,對於哈維-韋恩斯坦的吹捧已經到了相當的高度。
「哈維-韋恩斯坦,真正能決定奧斯卡歸屬的人!」
「有什麼因素能讓一部影片成為奧斯卡的大贏家?分析過往的二十年不難發現,跟著哈維-韋恩斯坦走,就能贏得奧斯卡!」
「奧斯卡改姓韋恩斯坦,誰解其中不能說的秘密?」
這些傳統媒體上面的言論,多少都能影響到奧斯卡的評委們,尤其是那些愛惜奧斯卡羽毛的學院守舊派。
除了紙質媒體,作為本屆奧斯卡頒獎典禮直播方,隸屬於華特迪士尼的ABC電視台,還在全美收視率最高的頻道的黃金時段,連續兩晚播放奧斯卡前瞻節目,著重分析了韋恩斯坦兄弟在過往歷屆奧斯卡上面的輝煌戰績,證明奧斯卡真的快改姓韋恩斯坦了。
「哈維-韋恩斯坦在奧斯卡公關上的屢試不爽,已讓那些對奧斯卡越來越了解的全球影迷,被引導產生了『奧斯卡評委都是一幫蠢貨』的可怕誤解:從最早的《英國病人》橫掃奧斯卡,到世紀末《莎翁情史》力克《拯救大兵瑞恩》,再到《芝加哥》艷驚四座,哈維-韋恩斯坦始終在擺弄公關伎倆!」
「當然,你也不得不承認哈維-韋恩斯坦操縱奧斯卡的方式也在與時俱進:《英國病人》時,他喜歡標榜自己的電影是『多少年來最偉大的動人之作』,但在運作《國王的演講》時,他卻公開表示自己對這類標籤式宣傳的厭惡,以暗指《社交網路》自賣自誇的浮躁;《芝加哥》時,他熱衷於側面打擊競爭對手,且拉票時送禮物的吃相比較難看,但後來在看到《拆彈部隊》遭遇製片人郵件拉票事件后,他立刻將奪獎野心縮小,盯緊最佳男配角就算了事。」
「到去年的《國王的演講》時,他深諳影評人是一群相當討厭的傢伙,於是公開表示『奧斯卡評委有自己的審美判斷,當然不會被影評人的口味所左右。』這樣既吹捧了影藝學院的人,又騰出精力把三大工會獎搞定,實現了此片最終的翻盤。」
「再說今年的《藝術家》登場,你幾乎可以看到一個運籌帷幄的哈維-韋恩斯坦,落實了一個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完美的計劃:從不標榜此片是致敬之作;宣稱從不打擊對手抬高自己,卻讓工會獎頒發時,讓人徹底忘掉影評人吹捧的《迭戈-羅斯》和《生命之樹》,又一再通過,媒體表示自己是個『尊重電影藝術的人。』」
就像媒體上說的墨菲與販毒集團有聯繫一樣,這確實是實情,墨菲無法辯解,即便他跟羅斯沒有經濟往來,更沒有利益交換,卻解釋不清楚,將哈維-韋恩斯坦過往做的一切擺出來,對方同樣無法解釋,哈維-韋恩斯坦站出來解釋的越多,越會讓學院的會員看到他在奧斯卡上不合常理的影響力。
這種影響力放在暗處沒問題,但在擺在明面上,那些保守而又有著極強自尊心的老頭子們,肯定不高興。
在墨菲接觸到的幾個老評委中,有人甚至產生了這樣的想法,難道我們都是一群被韋恩斯坦兄弟擺布的老糊塗?
雖然隱隱看到了效果,但墨菲沒有停下來,媒體上面的吹捧哈維-韋恩斯坦的聲音,貫穿整個投票時段。
尤其是在圈內影響力巨大的《好萊塢報道者》上,在投票時間進入中段以後,墨菲直接花費巨資,接連買下重要版面,繼續報道哈維-韋恩斯坦的奧斯卡生涯。
「《藝術家》,哈維-韋恩斯坦為奧斯卡量身訂做的禮物!」
學院的核心成員們最討厭的是什麼,或許每個人都有不同,也無從去猜測,但有一點是有些共通之處的,他們向來厭惡那種異常明顯的為了衝擊奧斯卡而衝擊奧斯卡的行為。
「早在去年5月的戛納國際電影節上,哈維-韋恩斯坦就發現此片對平均年齡高達56歲的美國電影藝術與科學學院的投票者來說,簡直就是量身訂做的禮物:黑白、無聲、模擬好萊塢經典時代明星的舉手投足,邏輯簡單且恰到好處的100分鐘片長,都非常適合他進行奧斯卡運作。」
「更重要的是,其對試映日和公映日之間的時間差,也設置得和《國王的演講》如出一轍:當年《國王的演講》的好評是從前一年9月的多倫多電影節發出,但大規模上映卻安排在奧斯卡頒將之前,而它的競爭對手《社交網路》早已被晾乾;《藝術家》同樣是做了漫長的輿論預熱,才在頒獎前逐步擴大上映規模,儘管有觀眾衝進影院發現這是一部默片,受到了愚弄要求退票,但這樁新聞本身就是一個賣點,進一步讓投票者感到:奧斯卡還是要注重點品位檔次的,普通觀眾沒文化……」
「哈維-韋恩斯坦如今已經成為奧斯卡背後的操縱者,如果你想提前知道奧斯卡獲獎熱門?那很簡單,去調查一下韋恩斯坦影業公司的項目進程表,就清楚了。」
與此同時,墨菲也沒有忽視評論界對奧斯卡的影響力。
著名評論人斯蒂芬-科爾伯特在其主持的「伯特時間」節目中公開咆哮,指責《藝術家》是「令人作嘔」的諂媚,影片為了向學院派示好而改變拍攝初衷,「卑鄙」的將影片剪輯成黑白默片!
隨後,洛杉磯地區以托德-麥卡錫和肯尼斯-圖蘭為首的職業影評人們,也紛紛在自己的專欄裡面抨擊《藝術家》這部影片。
「《藝術家》在整個參選過程中都充滿了向好萊塢學院派示好的傾向性,而其作品本身並不符合奧斯卡一貫的評選標準!」
「如果要我付錢看黑白文藝作品,我寧願選擇看《紐約時報》,如果奧斯卡將獎項給了《藝術家》,還不如頒發給《變形金剛》,至少它更過癮。」
各種各樣的花式炒作,一直持續到了二月中旬,隨著學院投票截止日期的到來,媒體和好萊塢忽然之間就恢復了安靜,所有人都在靜等奧斯卡頒獎典禮的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