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三十九章 遷都長安
聽到孫堅的質問,袁術也知道理虧,低聲下氣的解釋道:「文台勿要發怒,前線糧草不足,我也是剛剛知道,正要調查原委,就發生了這樣的事情,文台放心,此事,我一定給文台一個交代,給三軍將士一個交代。」
「袁將軍!」
孫堅麾下的部將黃蓋上前一步,怒聲的叱問道:「此事事關三軍,袁將軍說給我們一個交代,不知道什麼時候才可以有交代,總不會是遙遙無期的吧。」
袁術面色驟變。
身後閃出大將紀靈,按劍而立,虎目圓睜,怒視孫氏五人道:「我家主公說了,要給你們一個交代,那就必定給你們一個交代,黃公覆,你不過是孫文台的一個家將,有什麼資格質問我家主公,若有大事,請孫文台來回話。」
卻說大將紀靈,同樣踏入了神級武將的門檻,論及武藝,雖只是孫府四大家將的水平,卻因為袁術的賞識,地位猶在孫堅之上。
孫堅乃是雄主,知道孫家想要成就大事,靠的是一幫老臣,而非袁術,因此最是護短,聽到紀靈呵斥黃忠,怒不可遏,道:「今番吾與大軍,遭逢敗績,必將聞於諸侯,盟主劉岱以及各路諸侯,不久就會遣人問詢,敗因所在,此事十萬火急,哪裡容得將軍細細盤問?我將親往帥帳,稟告此事,全由各路諸侯決斷。」
「袁公!」
孫堅抱拳一禮,怒氣沖沖的道:「孫堅去了。」
眼見孫堅攜帶長子和家將去遠,袁術又怒又懼!
憤怒的是,孫堅作為自己的臣子,竟然如此無禮。
眼前的所作所為,何曾將自己放在眼裡?
畏懼的是,如果在十八路諸侯的面前與孫堅當面對質。
此番他嫉賢妒能的一番作為,必將名傳海內,到時候天下諸侯無不耳聞。
他袁術的名聲也就臭了!
袁術又驚又怒,匆匆帶領家將和謀士,往見劉岱。
一番訴說之後。
所有諸侯都說袁術的不是,劉岱素來不喜歡袁術,見到現在的情形,更是大喜過望,便打算從重處置,道:「南陽太守袁術,貪圖小利,剋扣軍糧,貽誤軍機,致使大敗,重犯軍令,按罪當斬。」
「什麼?」
袁術聽了劉岱的話,怒不可遏,按劍而立,虎視四方諸侯,道:「何人竟敢斬我?」
劉岱見此,怡然不懼,同樣按住了寶劍,上前一步,大聲的怒吒道:「軍紀在此,豈能姑息?」
兩股澎湃的氣勢,激烈碰撞,猶如驚龍搏命,兩虎相撲。
大帳之中,一派肅殺與冷冽的氣勢。
眼見大戰一觸即發,十八路諸侯的聯盟即將分崩離析。
曹孟德坐不住了,大踏步來到劉岱和袁術的中間。
止住兩人的廝殺。
曹操滿面微笑的道:「大軍糧草不濟,延誤軍機,確是事關重大,袁太守如果真的犯了這樣的事情,那是百死莫贖,不過,此時此刻,一切的事情都是表面現象,曹某相信,袁公路當世之英雄,定然不會做出如此的事情,此事必有蹊蹺,袁公路所犯者,不過是一點失察之罪罷了。」
「既然如此!」
曹操道:「不如就處罰公路,徹查此事,給孫文台以及麾下的將士一個交代,也就罷了,我等眾志成城,為的是,替大漢與天子,剷除董卓這一個奸逆不法之徒,怎麼能因為一件小事,而壞了全天下的大事呢?」
袁術本來理虧,眼見形勢不妙,僅有曹孟德出來,為自己說話,當然不會不識時務,感激涕零的望著曹孟德道:「孟德言之有理,吾袁術何等樣人,名門望族,四世三公之後,怎麼會貪圖一點點的糧草,至大事於不顧?多半是手下人,不知輕重,一昧貪婪,此事吾必深究。」
劉岱見到袁術強硬,也感忌憚。
心中暗忖:「袁公路兵馬過萬,皆是精銳,孫文台也是他的舊部,雖然發生了這件事情,兩人未必會立時決裂,吾不能不防。」
念頭轉動,劉岱也知道自己奈何不了袁術,只得順勢開口道:「雖然如此,也有失察之罪,僅僅是查明真相,不足以彌補過失,文台麾下,陣亡的將士,須得給其一個交代。公路乃是四世三公之後,家資豐厚,便罰軍糧十萬石以充軍資,諸將以為如何?」
「盟主言之有理。」
諸侯聞言,紛紛點頭贊同。
袁術無奈,只得答應了下來。
當下一場火併,在曹孟德的周旋之下,化解無形。
此時此刻的曹操,一心為大漢天子出力,為了大漢王朝除逆,想不到,身邊的同僚,盡皆是各懷鬼胎,勾心鬥角,只他一人,為了大漢的江山社稷,全力周旋,當真是心累不已。
曹操並不知道。
正是他的一番作為,得到了天下忠良的認同與敬佩,由此為他奠定了不世之霸業的根基。
反而是劉備。
十八路諸侯討董,本來應該是劉關張三兄弟的高光時刻。
溫酒斬華雄,彰顯關雲長之勇武。
三英戰呂布,宣揚劉關張的名聲。
卻不成想,華雄早早就歸入了岳超的麾下,關羽第一次出頭,就碰上了呂奉先這樣的強敵。
非但沒有顯示出自己的本事,反而落下了一個驕傲自大的名聲。
三英戰呂布,成為了五雄戰呂布,各路諸侯,對於五人的主公公孫瓚,固然是敬畏有加,對於劉玄德三兄弟,卻不怎麼放在心上。
因為,在諸侯的角度看來,五雄戰呂布,強的是五雄嗎?
當然不是。
五雄強,更顯示出右北平太守公孫瓚的強大,因為,五位猛將,都是他的心腹愛將。
劉玄德生有七竅玲瓏心,察言觀色,深明此理。
心中暗暗焦急,卻是無可奈何。
此時此刻的他們,聲望淺薄,權勢弱小,怎麼敢爭搶公孫瓚的名望?
只能暗自忍耐,另謀機會。
在曹操的勸諫下,十八路諸侯盡釋前嫌,舉杯盟誓,二次進攻虎牢關。
在十八路諸侯的攻打之下,呂布與李傕、郭汜駐守的虎牢關,岌岌可危,眼見不能久守。
消息傳入京師,董卓聞之大驚,急忙便派人將自己的女婿李儒請來。
李儒聞聽董卓召見,不敢怠慢,匆匆而來。
一見面,董卓便開口道:「文優,十八路諸侯攻打虎牢關甚急,奉先和李傕、郭汜二將,力戰不能取勝,僅僅只擁有固守之能,此事該當如何?」
李儒聞言,大吃一驚,道:「主公勿憂,今日之情形,與戰國時七雄並立彷彿,主公有天子在手,雖有小小流言,不足為慮,十八路諸侯各懷鬼胎,不能一心,略使離間之計,便可以一一分化,為主公除去此心腹大患。」
「哦?」
董卓道:「文優有何高見?」
李儒道:「主公豈不聞天下攘攘,皆為利來,天下熙熙,皆為利往?十八路諸侯所求的不過是名望權勢罷了。請主公以天子的名義下詔,加封十八路諸侯之中的曹操為青州牧,孫堅爵升一等,公孫瓚持符節領都督事,還有孔融、袁遺,賜給這些人本州郡便宜行事之權……」
李儒有過目不忘之能,雖然過來的匆忙,未及準備。
然而。
凡是大漢王朝所屬天下豪傑才俊,只需要一個名字,他便知道其履歷和才能。
對於董卓的困難,稍加思索,便是對答如流。
董卓聽了,連連點頭不止。
對於李儒這個女婿,更是信賴有加,一一按照李儒的建議去做不提。
斟酌了一下,董卓又問道:「洛陽雖有汜水關,虎牢關之天險,卻是四戰之地,且山環水繞,不利於我西涼并州大軍馳騁,方才導致了這一次的大敗,吾有一個想法,打算遷都於長安,藉助長安之地勢,西連涼州,北接并州,以此與天下英雄對峙,文優以為如何?」
李儒聽了,連聲的讚歎道:「遷都長安,有三件好處,一是隔絕諸侯,二是宣揚主公聲名,其三,可得涼州、并州之兵馬支援。主公此謀,可謂萬全之策,非文優所能及也!」
董卓聽了,暗自得意,便定下了遷都長安的計策。
第二日!
百官上朝,董卓當眾闡明了自己的看法。
以楊彪、王允為首的漢朝大臣們,雖然看出了董卓的想法,恨不得十八路諸侯真的進京勤王,但是,此時此刻,面對權侵朝野的董卓,哪裡敢表現出一絲一毫的不滿,明哲保身,唯唯諾諾,自是不用多說。
董卓一手提拔起來的蔡邕,倒是很有意見。
但是。
蔡邕今時今日的地位和權勢,全部倚仗於董卓的提攜。
有道是吃人的嘴軟,拿人的手短。
想到自己的處境,蔡邕頗不好意思制止董卓的謀划,也就不再多說。
下朝之後。
文武百官各自囑咐妻妾僕從,收拾行李和錢糧,準備遷都。
官兵在洛陽城內,張貼告示。
消息傳出,滿城震驚。
洛陽城中的權貴商賈,紛紛收拾行李,向著西方長安而去。
一時間。
洛陽城中的錢糧珠寶,如花美眷,紛紛顯露了出來了。
董卓麾下的南匈奴將士,不由生出貪婪之心。
軍隊所過之處,遍地哀嚎。
以往的權貴與商賈,淪落成為了手無縛雞之力的弱者。
美麗的女子,更是不如泥土!
董卓麾下,十三萬大軍,縱馬馳騁,肆無忌憚,所過之處,遍地屍骨,皆是亡魂。
也有一些權貴和商賈知機,看出了董卓殘暴,跟隨這樣的人,即便到了長安,也不會有什麼好處。
既然如此,何不就留在洛陽?
然而。
董卓何等人物,又怎麼會沒有預料到這樣的情況?
等到心腹的大臣和權貴都已經離開了洛陽。
董卓命令麾下的南匈奴大軍,重返洛陽城中,屠殺三日,將城中的權貴和商賈悉數殺盡,所有的錢糧和珠寶,都收為了公有,美貌的女眷,收入軍營之中享樂不提。
最後一把火,放火燒了曾經繁華的洛陽城。
消息傳出,天下震驚。
十八路諸侯急忙率領大軍攻打虎牢關,大軍僅僅使用了三日,就破入了天下第一雄關虎牢關,向著洛陽長驅而入。
遠隔數十里地,遠遠望見火光沖霄。
劉岱與曹操等諸侯,無一不是搖頭嘆息。
以此時此刻,洛陽城中的情形,十八路諸侯,就算到了洛陽,也沒有安身之地。
劉岱恨恨的道:「董卓老賊,罪不容誅,竟然火燒了洛陽,不知道多少無辜的百姓因此受罪,多少書籍和珍寶因此而成為了世間的絕響。」
曹操指天怒斥道:「不殺董卓,我曹操不算漢臣。」
「諸位!」
曹操環顧眾諸侯道:「董卓盡擄洛陽城中的錢糧珠寶,所載婦人女子,更是不計其數,縱然有十三萬大軍,所行必定不快,此時追趕,尤且未晚,既然洛陽城暫不可進,吾等何不率領兵馬,追殺董卓,就在前往長安的途中,為我大漢,除了這一個奸賊?」
眾諸侯面面相覷。
沒有一個人應答。
首先,曾經的帝都洛陽就在眼前,雖然,董卓臨走的時候放了一把火,火勢極盛。
但是。
這畢竟是是曾經的帝都啊!
大漢的經濟文化政治中心!
十八路諸侯之中,沒有人相信一把火就可以將洛陽城中的財帛富貴,燒的乾乾淨淨。
在場的每一個人,無不是心中想道:「等到大火熄滅,說不定別有一番收穫。」
說到底!
在場的這些人,哪一個是真正的為國除賊?
所謂十八路諸侯討董,皆是各懷私心!
所求的,莫不是功名富貴!
正說話間。
天子聖旨到來,聖詔曰:「豫州沛國譙縣,曹氏之曹操,英勇豪俠,人中龍鳳,可以為大漢之股骨,權封青州刺史,長沙太守孫堅……」
聽了天子的詔書,十八路諸侯方才知道,董卓臨走之前,還為每一路諸侯加官進爵,即便是沒有加官的諸侯,也給了其本領地內便宜行事的權利,其用意,自然是不言而明。
見到董卓如此上道,劉岱等十七路諸侯,無不露出了滿意的神色。
更沒有人搭理曹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