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零六章 老臣附議
當江陵府篩選騎軍的事情,正進行得如火如荼之時,遠在一千多裡外的臨安,月底的大朝會,也拉開了帷幕。
從江陵趕往到臨安,將近一千七百多里的路程。
王堅帶著一百騎兵,押解著三百多名金軍的俘虜。
擔心中途出什麼變故,每個俘虜一日兩餐,只給一碗粥和一個炊餅。
王堅他們騎馬,俘虜們只能靠腳走著,每日還保持著百里以上的速度。
其實,王堅有些小心過度了,這是在大宋境內,一群被打掉了威風和銳氣的金國騎兵而已,能活下去是他們唯一的奢求了。
行走七日之後,王堅算算時間,像這樣走下去,至少還要走十天才能到達臨安。
王堅就讓副將押著俘虜慢行,而自己帶著五名騎兵,快馬先行向臨安報捷。
因此,緊趕慢趕的,在正月底的大朝會前,王堅一行到了臨安城外。
其實,半夜就到了,先到城南「敦武軍」的大營歇歇腳,簡單一頓吃喝,還抓緊時間睡了一覺。
天蒙蒙亮的時間,王堅再次起來,帶著五名騎兵,有意不換衣甲,「風塵僕僕」地向臨安城門疾馳。
「捷報,捷報——江陵大捷——」
離著城門還有一段距離,王堅就命令五名騎兵,一起高喊報捷的聲音。
大清早的,聲音傳出去多遠,也驚動了守城的軍兵。
只是他們有些不知所措,似乎從來就沒應對過這樣的事情。
還是一名在軍中待了多年的老卒,趕忙提醒大家。
「快,快讓出道來,他們要到金殿報捷的。」
守城的軍兵,趕忙讓本就不多的進出城的人,先在一旁等候,將城門內外的區域清理一空。
王堅他們很快就到了,穿城門而過的時候,還故意停了一下。
「好讓臨安軍民得知,『敦武軍』郭默郭都統,在江陵城外大勝金軍騎兵,斬首兩千餘。江陵大捷——」
「江陵大捷——」
「江陵大捷——」
有宋一朝,雖然士大夫的統治階級,對金國向來卑躬屈膝,以求苟安。
但是,民間百姓卻始終飽含著「仇金」的思想,聽到是對金軍的大捷,自然是群情激奮。
「大慶殿」的朝會,已經開始進行了。
正月里,也沒什麼大事。
地處江南,既不用應對冬寒,也不是洪澇的時節,南宋軍事雖弱,經濟卻異常發達,老天賞飯吃,又不用擔心飢餓之苦。
禮部尚書程珌出班奏表。
「啟稟官家,有金國使節到訪,言道金國鄧州駐軍,有五千騎兵在訓練之時,誤入兩湖地區,已經有一月有餘。」
「『忠順軍』都統孟宗政,帥軍阻了他們的歸途,因此金國來使拜請官家,給『忠順軍』一道旨意,令其放金軍北歸。」
「哦,還有這事兒?朕怎麼不知道?程卿是怎麼處理的?」
官家端坐在龍椅之上,故作驚訝道。
「老臣告知對方,朝廷並未收到消息,這就稟明官家,派人核實。」
程珌四平八穩地道。
「史相以為呢?」
官家沒有給予評判,轉頭問向站在文官之首的史彌遠。
「啟稟官家,此事老臣也有風聞,既然金國使節來訪,看來確有此事,還是不要傷了兩國邦交為好。」
「老臣不敢苟同史相所言!」
官家還沒有答覆呢,程珌又出班道。
現如今的朝堂,敢跟史彌遠當庭硬杠的大臣不多,但不表示沒有,這個禮部尚書程珌絕對是其中之一。
「程卿有何言論,但說無妨。」
官家似乎對程珌的意見更感興趣,居然沒搭史彌遠的話茬,讓他微微有些吃驚。
「啟稟官家,老臣不在職樞密院或皇城司,因此收不到各地軍方的消息。」
「單單聽金國使節所言,老臣就認為,一定是金軍故意挑釁,深入兩湖地區為禍,『忠順軍』孟都統才會有此行徑。在沒收到詳細軍報之前,老臣建議不予理會。」
「哈哈,程卿老成謀國之言啊。其實,軍報早就到了,金軍五千騎兵肆虐兩湖,各地駐屯軍已經在著力阻擊了。」
「那金國就是惡意挑起兩國爭端,我大宋絕對不能答應,金國這種無理要求!」
老程珌說完,竟將手中金國的國書,當廳置於地上,甚至還上去踩了兩腳。
「哈哈,你這個老程珌,一把年紀了,居然還這麼大的脾氣。」
官家笑罵道,卻一臉笑容,絲毫沒有責怪的樣子。
那些想彈劾程珌「君前失儀」的御史們,見到官家一副「龍顏大悅」的樣子,手持著笏板,不知道該不該出班彈劾。
「江陵大捷,斬首金軍兩千級——」
「江陵大捷,斬首金軍兩千級——」
王堅一行六人,從南門進了臨安,一路高喊著大捷的事情。
逐漸的,有好事之人也跟著一起喊,大家就都集中到了皇宮外。
麗正門,守城的兵士看到越來越多的人在聚集,趕忙關閉了宮門。
他們還從來沒見過這樣的場面,急忙派人往「大慶殿」送信。
但是,眾人高呼大捷的聲音,還是先傳進了「大慶殿」。
「老貨,去看看外邊出了什麼事情?」
大殿內的文武,聽到了外面叫喊聲,大家也不再議論金國使節的事情。
老太監出去時間不大,就再次迴轉「大慶殿」,滿臉樂得開了花。
「啟稟官家,江陵大捷,斬首金軍兩千級。報捷的是『敦武軍』的王堅,正在麗正門外候著呢。」
老太監的話,讓整個「大慶殿」頓時鴉雀無聲,瞬間之後,卻又爆發出各種讚歎、質疑,還有斥責。
「讓王堅到大殿上來——」
官家強忍著內心的激動,小七走了這麼長時間,終於等到確切的消息了,這小子還真能折騰啊。
「末將『敦武軍』王堅,參見官家!」
王堅上得金殿,因為有甲胄在身,就行了一個軍禮。
「王將軍,可有軍報詳情,呈上來。」
王堅解下背上的大包裹,從中取出一封奏報,遞給了老太監。
官家就在龍椅上,展開了奏報。
奏報很長,官家不急不慢地看著,滿朝文武都有些著急,卻也沒人敢去催促一聲。
「好,很好。哈哈,王將軍,奏報朕已經看了,你給大家講講具體戰況吧。」
其實,王堅也沒有親身經歷江陵城外那場戰鬥,在他領命自己要回臨安報捷的時候,特意找人詳細了解了整個過程。
從別人口中聽到的,往往比自己親眼目睹的,更要精彩絕倫。
「啟稟官家,微臣要彈劾『敦武軍』都統制郭默,擅離職守,置『敦武軍』於不顧,私自跑到江陵府去。」
王堅的話剛說完,就有御史跳出來彈劾了。
「咳咳,張卿,奏報上說了,郭都統是奉了『燕王』殿下的軍令,算不得擅離職守。」
「他……我.……」
張御史退了下去。
「啟稟官家,就憑藉江陵城八百郡兵,還有郭默區區幾個人,就能將兩千四百名金軍騎兵,斬首兩千,俘虜三百多?這簡直是妄言欺君,為臣要彈劾郭默冒功之罪!」
「咳咳,李卿,奏報上說了,已經讓王堅帶來了兩千金兵的左耳為證,王堅將證據拿給李卿看看。」
「他……我.……」
王堅笑呵呵地,從包裹中拿出一個大個兒的箱子,搬到姓李的御史面前。
「這是被斬金軍騎兵的左耳,一共兩千零二十六枚,還請李大人查收。」
「我查收你大爺,我.……」
李御史看到眼前的箱子,都還沒打開呢,就覺得眼前密密麻麻擺滿了血淋淋的耳朵,嚇得渾身發抖。
「李卿似乎不是真的感興趣啊,哪位想過去幫他查驗一下呢?」
官家樂呵呵地坐在那裡,他一點兒都不擔心這個軍情是謊報的,對自己兒子最起碼的信任還是要有的。
「官家,奏報上還說了什麼?」
見眾人沒人說話,程珌出來引開話題道。
官家也沒再追究那幾個御史,他們都不過是史彌遠手下,幾個跳樑小丑而已。
「五千金國騎兵,進犯兩湖,其中兩千四百人進攻江陵城,想獲得糧秣,江陵知府畏戰而逃。」
「聶卿,朕記得此人是你的堂弟吧?那就由你去配合刑部,發下海捕公文,全國通緝此人吧。一日沒能將其捉拿歸案,聶卿就暫時在刑部聽差吧。」
聶子述渾身發顫,完了,自己謀求大理寺卿的願望,只能暫時擱淺了。
「郭都統為此戰中,犧牲的郡兵申請額外撫恤,為立功的將士報功,尤其是江陵府的主簿宋慈。」
「此人乃一文人,在知府叛逃之際,卻能力挽狂瀾,率領兵卒守城抗敵。還能在戰機出現之時,親率數百兵勇,揮劍殺出城去。」
「史相,這樣的人,該如何嘉獎?」
官家突然詢問史彌遠道。
「這個.……啟稟官家,此人既然已得江陵人望,當此之時,擢升為江陵知府,最好不過。」
史彌遠略加思索,進言道。
官家有些矛盾地看著眼前這個權相,拋開其他不談,此人在軍政上,還真不是一無是處。
「薛卿,你主管吏部,就配合樞密院,儘快把任命下發吧,早定江陵軍民之心。」
薛極出班拱手稱是。
王堅也愣住了,看來自己不用拿出都統給的那封「舉薦信」了。
「岳卿,你身為戶部侍郎,此次戰後撫恤的事情,你親自去抓。但凡有出現剋扣之事,當嚴懲不貸。」
「朕聽『敦武軍』的郭都統說過這麼一句話,『不能讓將士們,在戰場上流了血,戰後再流淚』。」
「臣遵旨,一定按軍報所定,如數發放到位,如有疏忽、請斬臣頭!」
岳珂出班拱手,慷慨而言。
「另外,尚有兩千多金國騎軍還在兩湖之內,朕想金國人也未必會善罷甘休。」
「岳卿也要抓緊籌措糧草,發往兩湖,就直接找郭默吧,聽他的安排。你那個兒子岳翱不是在『敦武軍』嗎?讓他親自護送過去吧。」
岳珂知道,官家這是不放心別人,又給自己兒子一個立功的機會,急忙躬身領旨謝恩。
「另外,郭都統此戰俘獲了三百多名金國軍卒,已在押來臨安的路上,說是奉了『燕王』殿下的將令,讓這些俘虜接受『勞動改造』。」
「朕看這意思是,讓他們充當勞力,為我大宋補路修橋、建渠挖塘,朕覺得此法挺好,眾卿以為呢?」
我去,您老人家都說挺好了,我們還怎麼以為?
但是,依然有一些老頑固站了出來。
「啟稟官家,老臣以為此事不妥。想我大宋,堂堂禮儀之邦,行的是孔孟之道,這些人戰敗被俘,我們豈能再對他們進行盤剝,當以聖人言語教化之。」
一時之間,朝堂之上,幾位白髮皓首之人,搖唇鼓舌、引經據典,他們說的天花亂墜、精彩至極,眾人卻聽得昏昏欲睡。
這幫人在那裡調書袋,連史彌遠一黨,都只好作壁上觀,彷彿在看官家的笑話。
「咳咳,那個王堅啊,你臨來之時,你們家郭都統對此事可有進言?」
官家好不容易逮住一個眾人暫停的機會,趕忙向王堅問道。
「啟稟官家,我家都統說也是奉了『燕王』的將令,合適的時候,『燕王』殿下會親自分說。不過.……」
王堅考慮了一下,自己是不是該善作主張,幫官家一把?最後還是下決心說道。
「不過,末將常聽郭都統說,『朋友來了有美酒,豺狼來了有刀槍』!」
「如果誰要提出,用聖人的言論去感化這些入侵者,下次再有外敵入侵時,完全不需要派軍隊抵抗,直接讓那些『腐儒』去宣揚聖人言論就好了。」
「住嘴!王堅,金殿之上,豈可信口雌黃?不過呢,你家都統說的也有一定的道理,諸卿以為呢?」
官家掃視著滿朝文武,尤其在那幾位老學究身上,看了很久。
「他……我.……」
沒人說話了,生怕真把自己扔戰場上,去教化那些金國士兵。
「哈哈,既然眾卿都沒什麼意見,那就照此辦理吧。」
官家格外的痛快,瞧瞧咱家的小七,人在千里之外,就干翻了滿朝文武。
斬首兩千級,又俘虜三百多,這幾乎算是將來敵全軍覆沒了啊?
官家還是很有自知之明的,沒有讓人去打開那個裝著耳朵的箱子。
「啟稟官家,臣有本上奏。」
站在一旁的禮部尚書程珌,居然又走出班來,今日這個老頭挺積極啊。
程珌此人,在歷史上就是一個主戰派,但更是一個務實的實幹家。
致力於大宋的國富民強,在沒有強大軍隊支持的時候,他也不輕言戰事。
今日,碰到一個如此鐵血、睿智的「敦武軍」都統制,老程頭體內的熱血,再次澎湃了起來。
「程卿,有何事儘管奏來。」
官家這是高興啊。
「官家,所有人都論功行賞了,卻為何單單沒有此次戰功最大之人?」
眾人一聽,明白了,這是為郭默請功啊。
官家聞言也是一愣,把奏報又瀏覽了一遍,還真沒找到一句誇郭默的話。
史彌遠聽到這裡,趕忙給旁邊的薛極遞了個顏色,讓他抓住機會,搶先出手,他今日已經有些被動了。
「啟稟官家,臣也有本上奏。」
「哦,薛卿?你有何事?」
官家有些不悅,他以為薛極看到程珌要給郭默請功,特意跳出來阻撓的。
「方才程大人所言甚是,據王將軍所言,此戰功勞最大者,應當是『敦武軍』都統制郭默,臣請官家為郭都統封賞。」
「哦——」
官家饒有興緻地打量著薛極,有意思。
「薛卿久在吏部,不知給予什麼樣的封賞,能配得上郭默這次戰功啊?」
「這個.……」
薛極沒想到,官家又把這個問題拋給了自己。
雖然自己負責大宋官員的考核、升遷,可是郭默到底是軍隊體系的,軍功的考核歸兵部和樞密院。
見官家盯著自己,薛極只好就事論事道。
「啟稟官家,以老臣之見,對郭都統的賞賜,至少要包括三個方面。」
「第一,郭都統之前為敦武郎,憑此軍功,斬首兩千級,至少能夠晉陞三、五級。」
「第二,聽王堅將軍所言,此次郭都統僅帶了五十名『敦武軍』悍卒,『敦武軍』尚在訓練中,少數精英就能斬獲此功,看來郭都統帶兵有方啊。」
「可就此擴大『敦武軍』規模,依慣例定編兩萬為好。」
「第三,如今尚有兩千多金國騎兵,滯留兩湖,邊境處金軍一定會再有動作。臣建議讓郭都統暫時總領兩湖軍事,有臨機專斷之權。」
薛極這句話,頓時引得一眾大佬傾目,連史彌遠都未料到薛極竟然說的這麼離譜。
「這個.……」
這次輪到官家語塞了。
這個老薛極,葫蘆里到底賣的是什麼葯?
要不是官家對郭默完全的知根知底,他都要懷疑,郭默這是給了這老傢伙多大的好處啊?
其實,薛極這樣說,也只是說說便宜話而已。
兩湖地區那麼大,有幾十個州,光駐屯軍都不下十幾萬,官家會放心交給一個毛頭小子嗎?開什麼玩笑!
更何況,那個地方的駐屯軍,有孟宗政這樣的軍中耆老,算是忠於官家的。
也有史彌遠安插的親信,更有一些地方性的勢力,盤根錯節,誰能梳理的清楚?
別說一個小小的「敦武軍」都統制,就算是讓史彌遠這個樞密院使去了,能真正調動一半軍力,就算是不錯了。
至少「忠順軍」那兩萬多人,就不可能聽他的。
「給郭默加官進爵,甚至擴充『敦武軍』名額,都沒什麼問題。不過,薛卿所言,讓郭默節制兩湖軍事,不知趙卿怎麼看?」
這官家就有這點兒最聰明,自己搞不明白的,就讓別人來處理。
薛極也好,趙汝述也罷,都是你史彌遠的人,他們給出什麼結論都行,只要不是太離譜,官家在做最後的一錘定音,左右都是你們自己人的意見。
趙汝述作為刑部尚書,本來今天的事兒,跟他沒太大的關係。
除了下去之後,發發海捕公文,抓一下那個江陵知府。
他都敢肯定,這也不是啥難事,很可能那個江陵知府,就躲在聶子述那裡。
只要史相點頭,自己幹個漂亮的活兒,沒什麼難度。
正在一旁看熱鬧呢,沒想到官家把自己給牽扯了進來。
自從上次,跟宗正寺少卿趙逢學喝完酒之後,趙汝述最近行事很是低調。
甚至,不是史彌遠邀請,自己都沒主動登門過。
更多的時間,反而是待在刑部里,召集人手,將近二十年的所有卷宗重新審查一遍,完全一副工作狂的樣子。
沒人知道他在想什麼,如果將他這一個多月的行徑單獨拿出來,那妥妥的一位公忠體國的幹員。
看著官家投過來的目光,趙汝述似乎看到了不一樣的東西,趕忙低下了頭。
「啟稟官家,老臣以為,既然是薛大人的提議,想來是經過深思熟慮,老臣暫時也看不出有什麼不妥之處。老臣附議!」
趙汝述這樣說,似乎都在官家的意料之中,竟不著痕迹地笑了,卻又馬上裝作愁眉不展的樣子。
薛極卻睜大了眼睛,不可思議地看著趙汝述。
難道你看不出來老夫只是隨口說說嗎?
難道你不發表一下你自己的意見嗎?
難道你不是一直不服氣我,要在史相面前爭「第一謀士」的位置嗎?
「程卿,讓郭默節制兩湖軍事,既然薛卿、趙卿一再力薦,那麼你的意下如何?」
我去,誰「力薦」了?還「一再」?
薛極和趙汝述,都不淡定了。
程珌似乎也覺察出此中有什麼貓膩,但是一時間,也想不明白是為什麼。
「啟稟官家,薛大人和趙大人,均是深謀遠慮之人,乃我大宋一時人傑,既然是二位大人的力薦,應當不會錯的。老臣附議!」
「哈哈哈,好,難得眾卿如此團結一致,公忠體國!史相,您的意思呢?」
「這個.……」
史彌遠莫名地感到一陣心悸,卻不知道哪裡出錯了。
「老臣附議!」
「哈哈哈,好。」
「擢『敦武軍』都統制郭默為『武功郎』,『敦武軍』擴軍為兩萬,就在城南校場訓練,通過訓練的合格軍士,隨時派往兩湖戰場。」
「郭默臨時加『兵部侍郎』銜,節制兩湖軍事,有臨機專斷、秘奏之權,可先斬後奏。」
「趙卿,你作為朝廷的勞軍大使,親自走一趟吧,也代朕好好看看前線是什麼樣的。一會兒,你到『福寧宮』見朕。退朝——」
官家一口氣說完,也沒給大家反應的時間,就離開了「大慶殿」。
「勞軍?為什麼是我?」
趙汝述的心,不鎮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