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秦國質子

  在一棟雕欄玉砌的大宅屋檐下,門口的甲胄士兵認真嚴肅的鎮守著。

  他們目不斜視,在耀眼的日光暴晒下,手中握著的兵戈卻是紋絲不動。

  大宅四周更是有著一對對來回走動巡邏的甲胄士兵盤旋,在這座一國之內最為繁華的城池裡,很少會見到有這麼需要嚴陣以待的地方。

  往來的行人馬車在相隔很遠的時候,便開始避開這座氣氛壓抑緊張的大宅,準備繞彎走遠路,因為它就位於一國首都區域的交通運輸中心。

  偶爾有衣衫襤褸的過路流浪漢遙遙觀望一眼,便匆匆而過,絲毫不敢在此多做停留。

  從遠處一望就能很輕易的看出,這所防衛森嚴的大宅里一定是住上了什麼身份尊貴的大人物,不然不至於需要這麼多黑甲士兵來守衛其安全。

  而在大宅裡面,來來往往的侍女們低頭不語、步履匆匆。一切的惶恐敏感和小心翼翼都在眾多侍從謹慎的神色之間得到了印證。箇中滋味,一切盡在不言中。

  大家都行色匆匆,誰又能聽得見某些個隱秘角落裡的竊竊私語呢——「阿荷,你昨天見到了那位秦國公子嗎?他看起來是什麼樣子的?對你凶不凶啊?」一旁的青衣侍女朝左右看了看,才掩嘴小聲對另一個白綾布裙的少女問道。

  「唔,怎麼說呢?我覺得他看起來很平易近人又幽默詼諧,善解人意且不拘小節,平日里也就喜好觀書彈琴,吟詩詠賦,偶爾會喝點小酒吃點點心,看起來就真像是來做客的人一般,」白裙少女的眼瞳在眶里滴溜溜的轉了一圈后猛然停頓道:「就是,一點都看不出來他其實就是一個被扣押的敵國人質罷了。」 ……

  大陸上的國家勢力盤根錯節,春秋時期發展至今,戰國亂世里有七個銳意改革實力大漲而威震一方的大國,時稱戰國七雄。

  為了角逐出天下共主,七國之間混戰不休。連年的四處征戰,蠶食吞併著臨近小國,不斷積攢實力壯大自身。

  直到局勢逐漸穩定,七國彼此提防,相互牽制,又有一群隨時妄想螳螂捕蟬、黃雀在後的勢力虎視眈眈,在這樣的局勢里牽一髮而動全身,這就任誰也不敢輕舉妄動了。

  停戰期間,各國在長久的征戰之中得以喘息,於是開始將重心重新分配到國內民生的治理上,休養生息,養精蓄銳。

  這種混亂之中的平衡雖然暫時壓制著一時亂流,勉強維持著穩定,但任誰都能看出這不會是長久之態。

  暴風雨來臨前的天氣總會顯得很平和,可實則,看似平靜的湖面下早已暗流洶湧。

  就等待著合適的時機一舉醞釀成最肆虐的風暴。

  在這樣的背景下,七雄之一的秦國卻首先按耐不住,以不尊法度、不合禮儀、不愛子民、不講人倫等一系列名義對鄰國之一的韓國發動戰爭,消息甫一傳出,便徹底轟動了天下。

  就像是捅了馬蜂窩一樣,包括但不限於韓國在內,都對於再次開啟戰爭的秦國進行嚴厲譴責。

  全天下的勢力此刻似乎都同仇敵愾起來,指責秦國為了利益而對韓國強加莫須有的罪名,強權霸道,不仁不義,其狼子野心昭然若揭。

  韓國聯合眾多勢力,又得其他幾國助力,直接對秦國大軍壓境。四面楚歌之下,高估了自身實力,又嚴重低估當前局勢的秦國四面受敵之下,不得不放棄攻略,轉而養兵煉戈。

  秦王向天下發布罪己詔,擺出誠意與韓國和好,故而派出使者和韓國談判。

  在雙方友好洽談下,秦王不僅答應將自己自幼隨學於道家天宗、最近剛剛回歸的第三王子作為質子送往韓國,還簽訂了一系列維護雙方和平的「友好」條約,約法三章,表示願兩國世代交好,永不兵戈相見,協議之中描述的誠意簡直天地可鑒,日月動心。

  隨後,趙國使臣帶著和平制勝的消息欣然歸國。

  當日,韓舉國同慶。一紙協議,使韓國迎來未來和平發展的穩定時間,讓韓王徹底放下時刻高懸不安的心。

  在心滿意足之下,他又迫不及待的重新投入歌酒美人的懷抱。

  韓國有驚無險,又一次在大國之間的周旋對峙下幸免於難。

  而秦國似乎也在這次挫敗之後安分了下來,據各國探子回報,其國內厲兵秣馬的景象也都沉寂不再。

  似乎是在這次打擊之下,這如狼似虎一般的霸主國家暫時熄滅了稱霸天下的野心。

  一場險些打亂平衡的戰爭導火索就這樣甫一出頭就被嚴厲打壓下去。

  這讓所有人都看出天下大勢又將再一次趨於和平穩定。

  眼看戰爭即將平息,硝煙不再,和平似乎就在眼前。百姓們還來不及高興,便發現飢餓貧窮仍然是他們生活的主題,他們的生活仍然是一天比一天悲慘。

  那是因為,現實就是各國之間彼此提防,冷戰不斷,商業停滯,小規模的局部戰爭層出不窮,盜匪成群,騷亂不止,似乎所有國家都在憋著一股氣,都在不約而同的準備著、等待著什麼。

  可對於無數平民百姓而言,他們只能在饑寒交迫中鑽進人性的夾縫裡苟延殘喘,在國與國之間的僵持冷戰中逐漸磨滅希望,在自身難保時將人性最後的溫暖冷卻,把餘光熄滅。

  人性的惡焰即將把這個時代的人燒的心田寸草不生,當黎民百姓的憤怒達到了一定程度時,必將會加速推動時代更迭。

  當混亂之中的麻木逐漸習慣了冷血,一場清除頑疾的烈焰也許會在將來將某些壞無可壞的地方燒得寸草不生!

  ——這是來自無數流離失所、眼睜睜看著至親慘死在眼前的百姓對這個時代最直接痛恨的詛咒!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