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使二
此次出使,根本沒有什麼經驗可借鑒。雙方的行禮都是按照本國的習慣。賈政幾人腰部不彎一分,雙手行禮就是了。阿含則是抱於胸前,行了個彎腰禮。
兩國語言不同,只能通過翻譯。「大人,阿含大人說請您和諸位大人先在城市居住一晚,明日啟程去往王宮。」
「好。」賈政答道。阿含派了二十架馬車接使者。馬車與轎子有些相似,不過四面都是紗布,賈政很容易看向外面。賈政到的這個沿海城市,船一靠岸,就看到有不少印南人在海邊張望。印南的服飾式樣與中國相似,不過中國老百姓以棉布為主,而這裡的人以粗麻做的衣服為主。
賈政坐在馬車上,看著旁邊的印南人都在好奇地看自己這隊人。隨感覺有些不適應,不過到底還好。
印南空氣濕熱,走了一會兒,就下起了大雨。街上的人就跑回家裡去了,留下的人用芭蕉葉遮雨。賈政看著也是覺得很是稀奇。
印南街上,沒有什麼建築物。買賣的東西都放在麻布上面。看來這個時候,其他國家的發達程度遠不及中國啊!
賈政看著屬於熱帶的一些食物,也是大飽眼福。馬車走得很慢,跟據賈政觀察,這座城市很小,佔地面積不過比一個鎮稍稍大了那麼一些。馬車都走了大概半個時辰左右,不知是不是為了照顧賈政一行人。
到了旅館,賈政驚訝地發現除了旅館以外,只有少數幾座是泥巴房,基本上都是那種用很長的草蓋成的草房。每一個地方有每一個地方的風俗。
旅館的環境很差,不過現在不是講究這麼多的時候,與一起的大臣交換了意見,略微調整了一些細節之後。賈政就困得想上床睡覺了。
躺在用一種不知名的草編製的席子上,雖然看著很簡陋,但是躺著卻很舒服。吸著含著很大水分的空氣,賈政很快就進入了夢鄉。
第二天一早,睡了一個好覺的賈政吃過早飯之後,就準備出發了。早飯就是米飯和一些當地的小菜。認不出是什麼,但是味道還挺不錯。賈政根本就不但心會被下毒,一方面自己已經猜到了印南的意圖,另一方面,如果印南真的想下手,也不會等到現在了。
印南的首都離海邊挺近的,精神很好的賈政好奇地看著這些異域的風景。身處熱帶的印南,植被都很高大,密集。
挺傳話的人說,首都快到了,賈政就在心中再擬了一下章程,確定沒有什麼疏漏。印南的首都比賈政居住的那個城市好太多了,先不說兩邊隔十米左右就有一個店鋪,單說街上的行人都比原先那個城市多。有些人還穿了絲綢制的衣服,不過很少。道上也有幾家馬車。
賈政遠遠地看見了王宮,佔地面積挺大的,基本上佔了首都的三分之一。看得出來,很多還是模仿了中國的一些建築。比如建築形狀,雕花什麼的。整個宮殿跟皇宮一樣,以黃色的基調為主。只是精緻程度遠不及皇宮罷了。
賈政一行一百來號人,自然不能一起去見國王。大臣、翻譯再加上幾個侍衛就可以了。賈政留意了一下,進宮一共過了五道門。在這之前,王宮的侍衛要對幾人進行搜身。賈政還沒說什麼。
就看到阿含上去說了一堆聽不懂的話,反正最後,沒搜身。印南國還沒有流行椅子,所以在偏殿等候的時候,看著墊子在那兒擺著,同行的大臣覺得有辱斯文,就不坐。
賈政覺得沒什麼,但都沒坐,自己一個人坐也是很尷尬。一行人就在偏殿等著印南國王的接見。
沒等多久,阿含就親自過來請賈政幾人去大殿。國王按照我朝的說法,就是相當於我國的諸侯。賈政幾人商量了一下,不跪,行個鞠躬禮表示尊重。
賈政進殿看著四周,中國周邊國家受中國文化印象很深。大殿以金黃色為主調,殿內有兩根硃紅色的柱子。
幾人行禮之後,就聽見一聲蒼老的聲音,雖然聽不懂,但是感覺態度還行,翻譯成是:「遠來的使者們,請坐。」
國王說了之後,賈政注意到了大殿右側擺放的桌子和墊子。這時也不用管形象問題,這個國家國王都是這麼坐到。
坐到自己座位上,賈政才看向了印南的國王,已經是很大的歲數了,穿著紅色的蟒袍,眼睛里流露的是精明。
賈政作為代表起身,站在中央,行禮說道:「尊敬的印南國王,我們此行的目的就是請國王歸還扣留的人員和船隊。」
國王沒有什麼表情,向著自己旁邊的侍者說了一段話。侍者傳達的意思是,非常歡迎中國的客人,我們沒有惡意,船隊中的人員已經被妥善地安置了。只是我們想與中國成為貿易夥伴。」
賈政思量了一下,說道:「尊敬的國王,此事事關重大,我們需要商量。」傳過來地語言就是:「沒問題,只是不知使者需要多少時間?」
「三天即可。」賈政說道。
從殿上出來,來到安排的住處。賈政讓人守著,五人在一起商討這件事。
「依我看來,印南國王並無惡意,只是希望通過船隊,來謀取更多的利益。」於大人說道。「我也認為是這樣的,印南造船技術不發達,遠遠趕不上我國,他們想要從遠海貿易中得到利益。」謝大人說道。「是的,但是我們也不能一味的順從印南方面的想法,畢竟船隻和人員都是我朝出的,他們想要分一杯羹,就要拿出相應的酬勞。」賈政說道。
「只是作為禮儀大幫,我們找他們要酬勞,會不會有損我朝威嚴。」謝大人問道。「遠海貿易,成本巨大,我朝準備了整整一年,如果輕易許諾甚至不要酬勞。我們周邊鄰國都會參與,那麼遠海貿易的利潤會大幅減少。」賈政皺眉說道。
「那如此,我們就堅守原來商量的對策。」於大人也贊同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