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萬花小說>书库>歷史軍事>興唐> 第一百七十章 探(八)

第一百七十章 探(八)

  轉過身來,對太監說道:「張內侍,到後面將朕那張大地圖拿來。」 

  「喏。」 

  一會兒拿來一張很大的地圖。 

  上面分成了幾個區域,先是淡黃色的大唐疆域,單看這張地圖,面積很驚人了,遠超過了歷朝歷代,南部伸到了後來的越南中部,東部還有一些南海上被諸海客佔領的島嶼。硫球群島上盛產硫磺,也被朝廷圈了進去。 

  東北部因為靺鞨人臣服,一直圈到了外興安嶺之北,綿延到堪察加半島,北部延伸到小海的北岸。西邊因為易薩部的臣服,圈過了鹹海,南邊是呼羅珊。僅是一個吐蕃屹立在高原上,每一次看到后,李威心中十分不滿意。 

  但各部臣服的程度也不同,管理的松嚴也不同。遼東諸部離中原近,卻不及對呼羅珊的控制力度。交趾是後來小越,噁心死了人,然而現在對朝廷很忠心。因為倭國的入侵,新羅停止了擴張的腳步,終於將疆域停在了大同江。否則這幾年發生了這麼多年,都能將唐朝驅逐出了鴨綠江。但真正的核心區域要縮水一半的,西域僅是以點帶面的管理。從肅州往東才是朝廷真正有控制力度的區域。北方也幾乎以長城為線,要麼陛下以後設立六鎮,向北推伸到陰山。 

  在這個淡黃色的區域里,塗了許多深黃色,特別是長江一帶,還有全國一些零碎的地區。不用說,這就是以後興修水利,有可能騰出來的耕地區域。還有嶺南與遼東有大片赭色的區域。那是未來開發的地方,皇上的雄心壯志,能略見一斑。 

  然後是更多的地方,分成了兩片,一是南海諸島,顏色變成了深綠色。其次往大洋洲,綠色稍淺,再往東去,那兩個大陸,全是淺綠色。再就是西方,信德、馬克蘭、俾路支斯坦等地,塗成了紅色,那是血腥與殺戳! 

  將地圖懸起來,說道:「大家看一看綠色的區域,它能容納多少耕地。以前朕一直通過種種措施,直接的變相的,鼓勵你們前去開發。為什麼非要擠在中原,與幾千萬的百姓搶中原緊張的地源?難道非要逼得我將所有百姓遷移走,只有你們來保衛朝廷安全嗎?會不會?」 

  這個問題很重要的,兩京安全是重中之重,甚至不惜緊張的田地資源,李世民與李治,先後還遷移來大量的百姓。正是有了人,就有了府兵,有了府兵就有了拱衛京城安全的力量。 

  比如徐敬業謀反時,魏思溫說,我們打洛陽吧,洛陽東南方向府兵不多。 

  後來安祿山謀反,也是看到唐玄宗好大喜功,府兵敗壞,兩京府兵所剩無幾了,自己手中有了龐大的軍隊,這才敢謀反的。 

  因此,李威前面說開發遼東與嶺南,諸位宰相很是不樂意。就怕人口分散了,京畿要地百姓數量不足,安全無法得到保障。 

  掛著這個大義,所有大戶人家不敢開口說話。不然有的說了,你讓我們去,為什麼不讓平民百姓去?去肯定要去的,然而飄洋萬里,平民百姓力量不逮,朝廷又沒有力量過海派駐官員。就是以後遷居的人多了,恐怕多是羈縻而己。 

  但政策有許多拘束性,所以李威再次一轉語氣,說道:「海外已有人在開耕,多用土著人。人無遠憂,必有近禍。土著人不開化,所以不可懼。一旦與我們接觸時久,開化起來,熟悉當地地形,適應當地氣候,恐會生起不好的事例。所以我與諸相公商議后,有可能會給你們一些照顧性的政策。例如,上戶人家,可以遷移兩千居民,前去開耕,中戶人家,可以遷移一千百姓,前去開耕,下戶人家,可以遷移五百居民,前去開耕。甚至提供你們大量武器,進行自衛。但勿得虐待他們,所有遷移的百姓必須備註在冊,朕在登州幾年前就訓練了一支海軍。會不定期的派人前去各島巡視。也勿得想賄賂官員將士,這些巡視的官員,朕也會不停的調換。」 

  後面僅是從人道著手,已經有許多人眼中閃起亮光,以前也遷移了一些百姓過去,但都是偷偷摸摸的,也不敢遷得多,怕朝廷察覺動怒。這一條決定,不但公開制度化,數量也不少。這麼多人,再加上船上的人,有了充足的武器,就可以武裝起一支強大的軍隊。那怕就是南海上最大的國家,幾家子合夥起來,都能將他們推翻了。 

  有的國家,比如赤土國,那真富裕啊。 

  敢情想這個好事呢。 

  確實這樣一來,地的矛盾也解決了。中原更好,然而皇帝不讓吞併,怎麼辦呢?只好另尋他路,似乎做一個海外的土霸王也不錯的。 

  這一條前提,就是必須有充足的勞力。 

  所以李威放了放。 

  這一放,可是幾十萬百姓流落到海外去了。甚至大規模發展起來后,都能遷出上百萬的百姓。 

  非是他是穿越者,換那個皇帝前來,都不會下這道詔書。 

  將地圖合上,又說道:「當然,有許多細節,這幾天,你們都留下來,有什麼想法,只要心中還念著這個國家,廣大的百姓,都可以提出來,我們大家一起將它完善。」 

  「喏。」還有什麼可說的? 

  再說,不可能將皇家的園林都騰出來,給他們侵佔吧。 

  「再談錢財。君子恥於談利,以前許多人進諫,對朕的批評,也是要朕勿要貪利失義。我想,是大家誤解了。百姓生活,要穿衣,要吃飯,要住,要行。能力大小不同,所獲也不同。吃飽了就想吃好的,穿暖了就想穿漂亮的,有了住,就想住更大的房屋。這本身無可是非,朕恨不能全天下的百姓經常能食肉,能穿綾羅,能住溫暖華麗的大房子。只是君子愛財,取之有方。以才幹以勤勞獲取,以道義獲取。道義,乃是社會穩定的基石。所以朕一直說良,也就是道義,賺錢可以,要有這個國家,要心存道義。難道非要象土著人那樣,大家一起過著刀耕火種的生活,才是最完美的嗎?」 

  眾人會心一笑。 

  李威又拍了拍手,兩個侍衛抬著一樣東西,上面蒙著布,後面還跟著一個拜占庭的傳教士。 

  東西抬到大殿里,放了下來,將布扯開。是一個長墩子,放在木盒裡,有小石板,小石條,還有一種灰漿,局部地區是粗砂,縫隙處填滿了細沙,上面也是細沙。 

  李威說道:「這位是拜占庭的主教悉瑪若,在他年青的時候,主持著建修拜占庭人的一條大道。在道路的技術上,他們在某些方面,比我們稍稍發達。曾經因為完好的道路,使羅馬軍隊侵佔法蘭克時,一天能將步軍推進了近兩百里路。這就是他帶來的模型。朕正準備與諸相公商議,撥出一千緡款子,每一年撥出一百萬緡,由他與我朝精通水木的官員,共同協商,修建各條大道,通達各個州縣。」 

  要想富,先修路,還沒有出來。 

  但在座的無一不是精英人士,道路發達了,貨物流通速度加快,對繁榮商業,有很大的幫助。當然,也更有利於統治。 

  是朝廷從硬體上,對商業進行支持。 

  又說道:「關於海市政策也不完善,朝廷僅設三處,多有不便。因此朕會逐步從幽州、登州、明州、欽州再設四港做為補充。江湖之中,在各個海市市舶司交納稅務后,朕下明詔,可以溯江而上,直通各州縣,簡化程序。」 

  這兩條政策,也就是生錢了。 

  提供的好處,已經非常驚人。特別是在許多人道德與觀念沒有轉變之前,這些詔書一旦下達,會掀起許多反對的聲音。除非他們做出讓步,讓衛道士無話可說,這樣才能使皇帝將詔書順利下達。 

  一個個寂靜,全部在沉思。 

  李威又說道:「朕說兩個故事,第一個故事是鄒穆公的。鄒穆公曾下達一道命令,飼養賞玩的鴨鵝必須用癟谷,不得用粟米,當時糧倉里沒有癟谷,只好與百姓換。結果一石癟谷居然需要兩石粟米才能換到。吏請曰,秕食雁,本來花遇很少,可今求秕於民,二石粟而一石秕,花費太大。請以秕食雁。穆公說,去!非而所知,百姓煦牛而耕,曝背而耘,苦勤不敢懶惰,豈為鳥獸哉?你只知小計不知大計,周諺雲,袋子漏了,盛的東西在倉庫里,你沒有聽說嗎?國君乃是百姓父母,用倉粟移之於民,難道這粟米就不是我的嗎?即使禽鳥吃了昂貴的癟谷,也無損我國的粟米,反而讓百姓食用。粟米在我的倉庫里,與在百姓手中,有什麼區別?」 

  「第二個故事是有漁人獻魚給楚王,說,今天打的漁很多,吃又吃不完,丟掉又很可惜,用它來獻給大王吧。左右侍從說,這話說得很粗鄙(指吃剩下來的獻給王)。楚王說,子不知,漁者是仁人,我曾聽說過倉庫里糧食有餘,國內就有飢餓的人,後宮中有幽怨的妻子,百姓之中就有娶不到妻子的人。多餘的財物放在國庫里,國內就有貧困的百姓。這是管理百姓的要道。故庖有肥魚,廄有肥馬,民就會有餓色。凡是亡國的君主,都喜歡將好東西放在倉庫里。嗯,朕忽然想到隋煬帝在東都儲存了可供天下百姓食用六十年的糧食。楚王又說,我聽到這個道理很久了,未能行也,今漁者用這種方式暗示我,我就來執行吧。乃遣使撫鰥寡,存孤獨,出倉粟,發幣帛振不足,罷後宮妻鰥夫,楚民因此欣欣大悅,鄰國歸之。」 

  這兩個小故事自一個人君嘴中說出來,不得了了! 

  嚴格意義,它與劉備的以人為本,與李世民的取之於民,用之於民,可以競相媲美了。 

  說到現在,也說了許多事,還是有許多大臣不服氣的,也在心中草擬進諫的稿子。然而聽到皇上居然將這兩則故事翻出來,並且當著大家的面講出來,居然逐漸打消了念頭。 

  「朕一直在做的事,就是藏富於民。包括剛剛提到的種種政策,然而這個民,是指全國所有老百姓,還是僅指你們幾十家,或者幾百家,讓你們幾百家最後力量比國家力量還要強大,比國家人才還要多,比國家財富更充足,你們才會滿意,是不是?」 

  誅心之言哪。 

  一個個伏了下去,誠惶誠恐地說:「陛下,言重,臣民皆沒有這樣的想法。」 

  「那麼為什麼各位吞併之風,朕連下數旨怦擊,都沒有停止過。水澤之利,醜態競出?」 

  ps:等會兒還有一更,新書已開,請大家支持一下。(未完待續。如果您喜歡這部作品,歡迎您來小說閱讀(readnovel。)投推薦票、月票,您的支持,就是我最大的動力。) 

  !!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