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萬花小說>书库>歷史軍事>興唐> 第三百四十五章 非川凄草(三)

第三百四十五章 非川凄草(三)

  騎在馬上,李威在想裴行儉說的一句話:「兵有兵道,書有書道,君有君道,臣有臣道。然而一法通萬法通,有許多原理皆是一樣的。不入門感覺不可思議,一入了門,也就如此。」 

  說著,指著東宮的大門道:「比如這個大門,老百姓進來的很少,只能在腦海里想像,認為裡面全部鑲金飾銀,其實未必如此,房舍精美一些,拱衛森嚴一些,面積大一些。就是煬帝,斷然也不敢真正讓所有房舍鑲金飾銀。」 

  「但這是第一步,入了門,許多真相能看清楚一點。可東宮裡,卻有侍衛、太監、宮女、太子你的嬪妃,還有太子你。這又是能力的大小,能力大小是決定性因素,然而太子,你能不能無辜處罰宮女太監,或者將他們處死?就是太子,若沒有智慧,東宮中那些看不起眼的太監說不定就擁有比太子更大的實權。不僅是太子,象東漢末年,宦官都能將皇帝掌控。能力是天生的,可自己也要用心學,用心想。」 

  於是裴行儉將自己帶進門了,至少這一次,他不象去南詔一行,看裴行儉的許多布置,若不解釋,如同霧裡看花,水中望月,看不真切。甚至沒有論欽陵,他都敢與論贊婆來一場實打實的論戰。 

  想到這裡,對裴行儉十分感謝。 

  一勒馬,速度更快,遠處就到了廓州的黃河渡,再遠處就是廓州城了。 

  …… 

  這一戰,黑齒常之斬殺一千八百多名吐蕃士兵,無一俘虜。 

  李威沒有說,可都意會。 

  一上來不給足夠的震賅,吐谷渾是多少百姓,又能抽出多少兵源?到了關健時候,吐蕃人會不會顧吐谷渾人?現在看不到,看到歷史幾百年後,到了宋朝時,青海還剩下多少吐谷渾人?再看靈夏一帶,党項人發展到什麼地步?就可以看到唐與吐蕃對待少數民族的政策區別。 

  一旦吐谷渾全民皆兵,唐朝軍隊十八萬,多,很多,可真多?僅是吐谷渾如果不顧百姓死活武裝起來,就能武裝二十多萬大軍。更不要說論欽陵至今未歸,還不知道從吐蕃要帶來多少軍隊。 

  只有將吐谷渾殺寒了心。 

  一個氣沮的軍隊,無論人數如何眾多,就象符堅下江南一樣,不足為患。 

  論贊婆也沒有在意,這場大會戰,雙方最少有可能出動四十萬以上的軍隊。這個兩千人僅是滄海一粟。不過始終想不明白唐太子究竟要做什麼!這才是最憂心的。 

  想不出來,就不知如何應對。 

  赤嶺戰之後,黑齒常之沒有立即進軍倒淌河,而仗持赤嶺的地形,開始堅守。這也是很不合理的,赤嶺雖大,山道卻不險,不如堅守石城山。就在他猜測時,接著唐朝青海所有工程停了下來,大軍源源不斷地趕向赤嶺。 

  但這個也不在乎。 

  真要是從赤嶺進攻,論贊婆反而願意將唐朝放進來,一直放到大非川,只要將唐朝拖住不讓他們返回,二哥將軍隊帶過來。大捷便有了。兄弟倆去年就在談論唐朝的太子。 

  對軍事能力可沒有看好的,可對他的仁愛神馬,或者其他的才能十分看重,隱隱預感到此人成長以後,一旦登為皇帝,將是吐蕃真正的心腹大患。因此故意做無用功,數次騷擾劉仁軌,配合唐朝國內的謠傳,或者某人的安排,將劉仁軌逼回去,再一步步地將太子引到青海來。然後就地將這個太子解決。 

  來了,論贊婆頭痛了。 

  可是他很細心的,犧牲了大量斥候,終於聽知一條最重要的情報。唐朝軍隊除了這兩路調動了大軍,另外還有一路,只是這一路軍隊調動很低調,也更隱蔽,人數不多,只有一萬人,渡過湟水,與臨羌溪水駐軍會合,然後開赴綏戎峽谷。 

  其實到這時候,論贊婆才有了殺人的心思。原來這個唐朝太子什麼都懂,前一段時間刻意在裝傻賣瘋。從湟北道到大拔斗谷,當真沒有險要的所在?有,比如臨羌水與湟水的會合處,山水相夾,易守難攻。還有,那就是這個唐朝嘴中的綏戎峽谷。大拔斗谷也好,可離鄯城過遠。追悔莫急,後悔沒有用了,頭腦冷靜下來,讓斥候繼續稟報。 

  一萬人的大軍不多的,可是最奇怪的是他們帶了大約兩萬多匹戰馬。 

  現在唐朝大軍中馬不少,按人頭算一人一頭也有了,可不是戰馬,大多數是馱馬,或者中原調過來的所謂戰馬,能適應的不足一半。最主要是從商人手中得到了大量戰馬,還有那個狡猾的昭武九姓「騙」走了許多馬匹,然後到素和貴大敗后,被唐朝人繳獲的戰馬。可就是將這些馬匹一起計算在內,真正派上用場的戰馬不足七萬匹。 

  帶這麼多戰馬,而士兵只有一萬人,這個唐太子要做什麼?論贊婆盯著地圖,忽然驚醒過來,對手下吩咐道:「立即派出斥候,到白水澗打探。」 

  白水澗在虎嶺西側,綏戎峽口東邊不遠的地方。 

  三天後探子上氣不接下氣地回報:「噶爾大將軍果然英明哪。」 

  「速速說來。」 

  「從白水澗到石城山有一條極其掩蔽的小徑。唐人正派士兵在開通這條小徑,防守森嚴,還是末將下屬夜晚潛伏過去,才察覺到的。」 

  「好啊,你這個唐太子,」論贊婆仰天大笑。終於明白了,終於明白了,好狠的一手啊,一南一中兩路大軍出動,看似南攻宛肅城、洪濟橋,中攻倒淌河、尉遲川,然後兩路大軍夾擊,攻打樹敦城,動搖整個青海。實際上不是,北邊這一路才是真正唐朝所想要的。中南二路吸引吐蕃所有大軍視線,實際上中路大軍石城山小徑直插白水澗, 

  而且這條小徑若不是自己小心,根本就想不起來,誰知道石城山那麼險惡,居然背後還有一條小路直通湟北道。不僅如此,兩地相距,僅僅只有七八里路。雖然路小了一些,然而一個急行軍,一個時辰都不到,就到了白水澗。再與綏戎峽唐朝軍隊會合,翻身上馬,直奔大拔斗谷,一下子撲向魚尾軍。這還是次要的。因為都是騎軍,拿下魚尾軍,就能奇襲伏俟城。甚至連供給都不需要,魚尾軍里就有。並且不愁吐蕃人狙擊,襲擊了伏俟城后,進攻伏羅川,與于闐叛部聯手,又將粹不及防的吐蕃駐軍殲滅。 

  然後從容地從河西走廊返回。這一戰兵不留行,正符合了唐朝太子穩中有攻,不以攻城掠地為主,而是一心消耗吐蕃士兵數量為最終目標的戰術。 

  「太惡毒了,太惡毒了,」論贊婆一邊狂笑一邊大罵,可以想像的,一旦所有大軍被赤嶺與積石軍兩支唐軍吸引住,這支軍隊從伏俟城冒出來,城中會成什麼樣子? 

  「撥開雲霧見天日」,知道了李威企圖,論贊婆不急了,從容地調兵遣將,既然大家在演戲嘛,看誰演得高明一點。也派了一些軍隊分赴尉遲川與宛肅城。但主要大軍卻從青海西側,向魚尾軍會合。 

  …… 

  大戰再次將要爆發! 

  李威派人前來綏戎峽口,送一樣東西給劉審禮。這是李威最苦惱的地方,說沒有大將吧,有李謹行、黑齒常之、契苾明這樣的將軍。雖全是胡人,不管了,現在只要能打勝仗,管什麼胡人蕃人,那麼是歐洲人也行哉。可真要兵分數路,有能力的大將又嫌不夠用了。不能讓薛訥領這數萬大軍哉,底下人也不服。 

  至於韋待價,是京兆韋家的人不錯,但軍國大事,可不能走後門亂用人,還有李敬玄,你們統統替我管理好後方吧。另外還有一個人似乎勉強可以用,婁師德,似乎這個名字也很熟悉,具體的事想不起來。可一起出動了,有的真,有的假,無所謂,比如一次規模很大的演習。可家中總要有一個持重的人坐鎮。因此留了下來。 

  最後只好選了劉審禮,能力如何,他沒有裴行儉那種看人的本領,可能看資歷。貞觀時,擔任衛郎將,累遷將作大匠,檢校燕然都護。後來遷工部尚書,兼檢校左衛大將軍。有過很長時間的一段武將生涯,雖是那種沒有實戰過的武將,可比一點不懂強。於是讓劉審禮與王孝傑二人從北路出軍。 

  還是不放心,到了廓州后,想了想,派人送了一封口信,還有一樣東西。 

  侍衛說道:「劉總管,王大將軍,你們派人拿出兩隻小砂鍋來,還有兩個小柴爐。」 

  不知道他帶了太子什麼樣的口信過來,好奇地派人將東西拿上來。先用一個柴爐將一隻小砂鍋的水燒煮,然後拿出一隻盒子,裡面有十幾隻青蛙。抓了幾隻青蛙往砂鍋里一放,有一隻立即被燙死,但其他幾隻一下子跳了出來。然後又將另一個柴爐點燃,冷水放進砂鍋里,青蛙也放下去。水開始變溫了,青蛙不知道大禍將要來臨,還在快樂的游來游去。一會兒驚恐地叫著,可來不及了,水還沒有燒開,青蛙一個個被燙死。 

  侍衛才說道:「太子讓屬下帶一句話,當年平滅突厥是用了多少年時光,平滅高麗又用了多少年時光。吐蕃比當年突厥鼎盛時不遑多讓,比高麗更加強大。一口是吃不下去的,得慢慢吃,就象這個溫水煮青蛙一樣,一刀刀地割,利用我們大唐的強大富裕,慢慢耗死,才是上策。二位將軍到了大拔斗谷后,切記這段話,不可貪功。」 

  這就是怕他們會誤事的,所以刻意加深二人的印象。 

  其實真正的戰役,還是在南方,一個連論贊婆做夢都沒有想到的地點第二次拉開了帷幕。(未完待續。如果您喜歡這部作品,歡迎您來小說閱讀(readnovel。)投推薦票、月票,您的支持,就是我最大的動力。) 

  !!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