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萬花小說>书库>歷史軍事>興唐> 第三百二十三章 只有丹心難滅(二)

第三百二十三章 只有丹心難滅(二)

  但唐朝言論自由,只要不謀反,說皇帝做錯了,問題也不要緊。洛陽長安兩京百姓天天議論國事,也沒有那個衙役去管去抓。李威說李世民做錯了,只要說出一個道理,不算悖逆。 

  說完這一句,李威立即解釋:「當初朝堂上無非三議,第一議遷於河南各州縣安置,不是不能王化,草原百姓以游牧生活為主,逐水草四季遊動,漂泊不定。又少糧食,茹毛飲血。乍一遷於內地,不懂耕作,風俗民情各不相一,必然生起許多事端。因此此議不可取。但不能概而論之,當真胡蕃不能王化?那麼李將軍與契苾將軍、黑齒將軍如何作解?」 

  「是,」三人挺胸答道。將此議翻出,李謹行與契苾明、黑齒常之最是尷尬不過。 

  「但中間還有一些百姓願意內附的,所以要一一擇出。第二就是戰俘,屠之太酷,不屠又是縱虎歸山,以後復為內患。因此可讓他們去內地作部曲,讓大戶人家感化。」 

  眾人有知道的會心一笑,李威在姚州就做過類似的事,說起來將那些戰俘遷於內地內附歸化,實際上安置到各州縣,又不準各州縣登記在戶,最後去了何處,不得而知。想來那些如狼似虎的大戶人家,很會調教的。沒有了兵器,沒有了龐大的族群,幾年下來,再兇惡的人,也成了溫順的小綿羊。不過這也不能說太子不仁愛,是敵人嘛,難道對敵人也要相敬如賓? 

  但又不能朝廷看管,畢竟還要一個臉面。 

  「其二策就是清空漠北,或者分而化之,以聯親攏絡。清空漠北可不可能,清空了一部,其他部族有了更多的牧場,若干年後又要強大。至於分化,孤不知道能不能實現,就算沒有狼王出來重新統一壯大,各部不可調和,戰事連連,朝廷為了平衡只好再度出兵,不是邊患,卻勝過邊患。而且做父母的子女一多,都有可能出現偏寵,況且萬里之外,朝廷如何做到持平?至於那個和親,吐蕃你們也看到了,孤就不用再說。」 

  「是啊,」眾人竅竅私語,太子這一句話一語中的,李敬玄道:「所以太宗才選了溫彥博之策。」 

  「那也錯了。置於邊境,又區分胡漢,想以胡對胡,政策上優惠拉攏羈縻,心理上又對其排斥。朝廷賢明,群胡歸順。一旦朝廷昏昧不清,到時候河套的昭武九姓,雲朔的突厥後裔,幽州北的契丹、奚族,遼東的靺鞨、安西的突厥必然會有部族動亂。實際上他們已經歸順,歸順就是我大唐子民,他們遭到了邊患,就是我大唐遭受到邊患,為什麼讓他們獨力支撐?既然是我大唐子民,就應當漢胡一家,不能區分你我。相互通婚,和睦相處。大家真正是一家人了,才會齊心,才會忠君報國。」其實這是違心之言,在他心中還是非我族類,其心必異。可是殺肯定解決不了,強行鎮壓是一時,不是一世。只能拉攏一部分,利用漢人基數的強大,將血脈稀釋這一條途徑。青海失去緩衝作用了,駐軍已成為必然,不如索性放開,使這一片土地通過姻親,全部演變成真正的漢人。 

  但這時候說出來,是有用心的,不僅僅是屯田,那個全部變成漢人還不知道過多少年。拉攏一部分胡蕃兵將的心,還有為他垂涎西傾山與積石山下生存的党項人留下的埋伏,也就是現在吐蕃嘴中的弭葯。党項現在各部分散,大的有八姓,就是八姓也住得分散,有的投附於唐朝,有的還在吐蕃境內。各不相統一,所以看起來力量很小。而且在吐蕃管轄範圍里,党項人很弱勢,百姓遭到吐蕃人的欺壓,上層也為吐蕃所恥。可党項人的戰鬥力,卻是後人皆知的。 

  李威頓了頓,又說道:「李謹行、契苾明聽令,自今天起,你們各派一百士兵,作為孤的親衛,與孤的侍衛一道共同保護孤的安全。」 

  契苾明不知,李謹行卻是知道太子的安派,但即便如此,了最後幾段話,還是熱血沸騰,一起伏於地上,用拳頭擂著胸口,說道:「末將不會辜負殿下的信任。」 

  不僅是拉攏,他是太子,現在是太子,基本上只要青海安全回去,稍過幾年,就是未來唐朝的人君,當著這麼多人的面說出來,很有可能就是大唐以後的民族政策。 

  唐朝現在還有著強大的離心力,不是胡人不想變為漢人,是漢人不容。就象名門世家,因為皇室有胡人血液,是皇帝了,還恥之。 

  李敬玄已經恥之了,不滿地說道:「可是殿下,這個民族與駐軍有何關係?」 

  「孤正要說。原來吐蕃與我唐之間,有吐谷渾作為緩衝,即使入寇松州等地,不危害社稷安全。然而現在吐谷渾為吐蕃所滅,親唐者內附,剩下的吐谷渾皆是我唐死敵。青海不可能作為緩衝之地。可是九曲之美,大家也看到了。孤有一個想法,開耕成熟后,留下幾萬將士在此駐邊,有功者獎勵田地,允許攜帶家屬過來,也允許與當地羌胡通婚。數年經營后,使其成為隴右的魚米之鄉,朝廷負擔輕,而將士又有額外的收入養家糊口。然後一步步地蠶食。且若干年後,我朝將士適應此地氣候,吐蕃就等於失去了地利。」 

  「殿下意思是這十八萬人過來,不是作戰,而是修城開耕的?」劉審禮急切地問。 

  「錯,一旦我們這樣做,論欽陵會很著急。別的不說,他也不會讓我們在曲西築城,比如我們在大拔斗谷築城,不僅解除了涼州、甘州之險,而且虎視吐谷渾的伏俟城。我們在石城山築堡,不僅拱衛了鄯城的安全,進可以越過赤嶺隨時進攻吐谷渾,退可以坐保安全。他會不會讓我們成功築就?」 

  「你是說通過築城,將吐蕃軍隊引入我們控制的境內,與他們作戰,避開大非川,揚長避短?」這一回連李敬玄都聽明白了。 

  「正是,但不能從邊境築起,夏天到來,天氣炎熱,正好不適合吐蕃人作戰的時季,因此從內地將幾座大城,與幾十座小城築起來。與前方形成支援拱衛之勢。然後就著秋天到來,派出斥候,吐蕃不攻,我們築城,攻,我們以守代攻,進一步殺傷敵人的生力大軍。」這個倒不難的,構建幾個大營,反正不出擊,來了,用箭,用弩、用火藥射殺。這個計劃是在路上,李威苦思良久才想出來的。 

  不能盲目出戰,裴行儉都有懼色,劉仁軌何嘗不頭痛萬分,若是胸有成竹對付論欽陵,何必想出來裝病計離開青海。大不了上奏據理力爭就是。 

  「這個主意倒好,」李敬玄沉吟道。 

  修城嘛,這個懂的,只要不讓他帶兵到大非川就行。 

  「另外孤還想說的一件事,孤前來,看到許多士兵已經不服水土,若是築城,可放在地勢低平之處,不可再放在高處。」本來李威打算也將這些士兵一一遣返的。 

  此時才是青海高原的邊緣地區,已有了高原反應,往大非川去,反應更重。戰鬥指望不上了,不如將他們送回家,還能為國家耕種。不過這樣做會有不好的後果,許多士兵不是征役而來,而是衙役強行抓來的,那麼會一起裝病,士氣沮喪。大規模地戰時徵調的士兵遣返,也與國家的府兵政策相違背。 

  所以上位者是一步步磨練出來的。從開始懵然不懂,甚至詢問碧兒釋疑,到後來看問題,也漸漸開始思慮深遠。 

  「是,殿下此言極妙。」黑齒常之說道。 

  李敬玄不大明白,他卻是明白的,這些士兵若放在軍中,只會是拖累。 

  「各位沒有異議,我們開始商議。」 

  鏈式防守嘛,可也不是城築得越多越好,築了城,或者關,或者堡后,就要必須派士兵堅守,最後決定在曲西築兩城,加上洪濟橋一城,與積石軍駐所,就是四城,一旦屯田,九曲成為重中之重,這四座城池互相拱衛,未必能堅守,可能拖到後面援軍到達。以及其他的數城,共計八座新城,三處石堡,七座新關。另外還有小型的戍所與哨所六十四處。 

  這些城堡關卡,與原來的城關一起,象一張羅一樣,密密麻麻地絞在一起。 

  李敬玄看著地圖說道:「如此一來,青海無憂矣。」 

  「錯,山河在德不在險。再多的雄關,若是政治敗壞,也於事無補。這是第一步……」後面的話沒有說,第二步就是從九曲強行拉到大積石山,將党項人與吐谷渾隔絕起來。在擋住了吐蕃攻勢之後,從松州將戰線拉出來,再構建幾座雄關,生生將党項上孤立,吃掉党項人。有了党項人,就等於有了數萬精兵,再坐待吐蕃大勢,一步步地吃下吐谷渾。 

  這些想法,他寫信告訴了李謹行,一個是懂,二個心思單純,不會牽連到朝中的黨爭。三是對民族問題,看法很多,可以說,但一做,爭論會多,特別是現在多事之秋。李謹行的出身,註定他能接受。 

  但現在只是一個空中樓閣,象洪濟橋落在唐朝人手中,曲西卻在吐谷渾掌控之中。再比如牽牛峽與承風嶺,地勢險惡,一旦築城,容易被吐蕃人伏擊。相對而言,商議的邊境數關堡,倒是石城山最為現實,隔了赤嶺,就是赤嶺大道,吐蕃人都沒有在意,派一支軍隊越過石城山紮下大營,後方可以從容築城。 

  因此,最後一起選擇了在大拔斗谷,與吐蕃人決戰。 

  地勢不算開闊,吐蕃挪不開身形,易於防守。而且一旦築城成功,直接威脅青海與伏俟城,論欽陵縱然是孫子在世,也不會坐視不管。怎麼著,也要打一場,不然國家出動了這麼多軍隊,耗費無數,有許多人可不想聽什麼長遠計劃的。 

  商議了很久,眾將才散去。 

  …… 

  月上關山白,因為地勢高,空氣稀薄,雲朵低垂,到了夜晚星星都更明亮些,月光也似乎更白,於是滿月之夜,山河澄明一片。 

  李謹行興沖沖地走回臨時的府邸,劉氏迎了出來道:「阿郎,為何如此高興。」 

  「夫人,本來我心灰意冷,可是今天太子又將老夫的雄心壯志點燃了。」 

  「阿郎,何來此言。」 

  李謹行又將李威關於民族的話複述了一遍:「以前聽過了許多太子的傳言。今天一見,某才知道,太子胸襟是何等的寬闊。」 

  劉氏不語,太子這分明是拉攏軍心。此次大軍之中,有多少胡將胡兵,一聽此言,還不為太子浴血奮戰?況且,還有党項的事……不過這是陽謀,就象吳起為士兵吮膿吸血,當真不知道吳起這是拉攏軍心?可作戰時士兵還真就奮不顧身了。 

  過了半天后,才說道:「這樣也好,至少不是李敬玄胡亂指揮,三軍大敗……」(未完待續。如果您喜歡這部作品,歡迎您來小說閱讀(readnovel。)投推薦票、月票,您的支持,就是我最大的動力。) 

  !!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