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萬花小說>书库>歷史軍事>興唐> 第二百五十章 巧匠

第二百五十章 巧匠

  李威只好替李治輕輕蓋上被子,然後躡手躡腳地走開。 

  李治這才睜開眼睛,露出一絲苦笑,不管這個兒子以後會有什麼作為,大約還不會做出為謀奪帝位,弒君弒父弒弟的行為。只能這樣自我安慰了。主要是病,這一次瘧疾讓他有些心灰意冷,想法又是兩樣的。若病好了,又會有另外的想法。 

  李威又找到母親,將事情前後稟報,父親的意旨嘛,況且母親也要尊重的。父親大約不會殺自己,但母親千萬不能得罪了。 

  武則天卻沒有想其他,沉思道:「不僅如此。兩渠一修,所需不菲外,還有巧匠。昔日有立德,立德死後,又有立本。山陵宮殿,大的水利,皆是他們一手謀划。可是閻相公同樣病重,勉強帶病議事,已是難得,如何主持兩渠之務?」 

  也就是相當於總工程師。 

  這也是很重要的,一個好的總指揮,不但能讓工程順利進行,節約大量開支,勞力與財力,還不會有多少返工。相反,一個外行漢指揮,後果會恰恰相反。 

  李威皺了一下眉頭。 

  武則天又道:「其實不用想得那麼複雜,只要將正都立在東都,所有煩惱立即解除。」 

  「母后不可,東都沒有天險可守不提。從地勢上來說,東都是天下中心,然而定為正都卻極為不妥。放在西京,天下精兵立於西側,可以對西域靈武進行遙控。放在東都,遙控不力,西域遲早會有巨變產生。比如東漢,有西羌之亂,再比如隋煬帝,也坐成突厥勢大。雖然不因此瓦解,也有部分因素。或者如東晉,定都為江寧,只能據守江南,再無力統一中原。」 

  還有例子,宋朝定都汴梁,失去了西夏。明朝做得很好,定都於北平,若不是李自成謀亂,滿朝不會入關。就是李自成謀亂,如果不是他搶了人家的小老婆,吳三桂不放山海關,滿朝依然不會入關。所以滿朝入關,李自成是最大的罪魁禍首,其次是吳三桂,然後才到崇禎斬殺袁崇煥自毀長城。當然,這個不能說出。 

  以武則天的智慧,不提醒便罷,一提醒,也能意會一些。想了一下,久久不語。過了好一會兒才說道:「你有沒有想過財力?看到你有作為,本宮十分開心,卻不能好高騖遠。」 

  武則天說這句話時沒有任何不良之心,關於治理渭水,或者重新開挖廣通渠,前年就與丈夫還有閻立本商議過。結果閻立本在家中苦思冥想了十幾天,前來稟報,說無能為力,財力不夠,三門石柱也沒有辦法除去。於是作罷。 

  李威只好怏怏不樂地回到東宮。狄仁傑與魏元忠還在,在教上官婉兒經義。當然教她是假的,是等候李威消息。不過看到上官婉兒的才華,兩人眼中都露出欣賞的神情。 

  小姑娘年漸長了,開始漸漸有些小大人的模樣,學問也在漸長。連同自視其高的李賢每次過來,都要與她攀談幾句。只是自李賢有了爭太子想法后,上官婉兒對李賢態度變得逐漸冷漠。 

  此事不需要隱瞞,當著幾個妻妾的面,李威直接說了,魏元忠嘆惜一聲:「兩位聖上果然思考周全。」 

  話音一轉,又說道:「但殿下也是不錯,居然這麼短時間想出來種種,更是難得。」 

  李威有些訕訕。魏元忠短時間,是指他接到楊徐二人之死,才臨時起意的。也算是為了紅顏怒髮衝冠的作為。但魏元忠誇獎的成份多些,李治之所以說出其中許多種種,是深思熟慮的。卻沒有太子來得敏捷,以及奇思妙想,這也是太子的才能。 

  可狄仁傑皺著眉頭,說道:「殿下,不是很好,如果陛下否決,不去執行即可。但陛下同意殿下去做,就要做好。否則殿下給人印象會是好大喜功,急於求成。當然,很困難,可殿下辦到了,等於是真正的功績,也成了……一大半。」 

  這個成了,是指繼承帝位的。 

  但話也能反過來聽的,辦好了,成了一大半,辦不好,等於自己是畫蛇添足。 

  李威一呆,三門石柱不知道能不能除去,首先這筆錢從哪裡變出來? 

  魏元忠也立即拿出地圖,看了大半天,搖著頭說:「不是很好辦。需要很多經濟,而且三門這根石柱很是……別人還好些,特別是殿下,背負仁愛之名,如果因為工程,死了許多民夫,縱然成功,也是失敗。還有精通土木的大臣,也不是很好找。」 

  「殿下,妾身可以保舉一個人,」傳來幼嫩的聲音。 

  三人扭頭看去,是韋月開口說話的。 

  魏元忠笑道:「韋良娣,你保舉何人?」 

  「我保舉的是我的族叔伯,司農少卿韋弘機,顯慶五年,我朝東征高麗時,因雨發生洪水,軍隊受阻,糧草運輸艱難。韋少卿利用巧思,架橋鋪路,生生從山洪中開出一條道路,將糧草及時送抵軍營。因此陛下擢升他為司農少卿。家中幾位長老也常常誇他是并州都督(閻立德死後贈官)。」 

  若是韋月所言,沒有人當真。但出自韋家的長者之口,幾人都有些忽信忽疑。論土木技術,閻立德還要閻立本之上。不用與閻立德相提並論,有他一半本領,已算是一個內行漢。 

  李威說道:「派人請韋少卿過來。」 

  想了想又讓太監回來,吩咐道:「讓他到閻相公府上等孤。」 

  韋弘機有沒有本領不知,但閻立本的土木本領,已經展現。想要辦妥此事,需向內行人請教,再說,韋弘機有沒有本事,自己問也是問不出所以然,同樣也要讓閻立本甄別,有了本事,可以讓他總領,再說,又是司農少卿,官職算是顯貴,主辦兩渠工程,不算地位太賤。 

  然後立刻起身,前往閻立本的府上。 

  閻立本迎了出來,七十多歲,同樣又在生病,看上去,給人一種日暮西山的感覺。讓李威進府,然後說道:「殿下,臣早在家中等候多時。」 

  李威苦笑,道:「閻相公,臣今天所議,有些孟浪。」 

  「殿下,請坐。也不是孟浪,其他三條,臣覺得也有些可行。一旦施行,可以調濟糧價,這是國家的根本,太貴傷民,太賤也是傷民。蕃胡更是以治化為主,鎮壓為輔,此乃是上天浩生之德。但王化不是嘴上說的,也讓蕃人胡人看到實事。海市一事,亦是如此,堵不如疏。只是兩渠有些艱難。」 

  「孤剛才與父皇母后商議過,他們也認為其他三條,只要商議妥當,可以施行。就是兩渠,種種難處,施行不易。」 

  「其實前年,兩位聖上就同臣商議過此事。臣思慮良久,並無良策,此事作罷。但也不是沒有辦法,治渭不如治理廣通渠,此渠建於隋朝,從河堤到河底,大多數鋪有石板,窮奢極欲。現在淤塞,只是一些淤泥,挖去並不困難。可此渠長達三百多里,所費不菲。此一。此二,想要通航,必引他河之水沖之,又是一筆開支。」 

  「孤也向父皇提議過,引灃水、滻水注入渠中。」 

  「此法甚好,只要將大興苑一部分割讓出來,就可以通航。但殿下既然與兩位聖上商議過,可知三門峽口,那個石柱?」 

  「知道。」 

  「殿下可知以前運河如何開挖的?」 

  「這個臣大約是知道的,將水引於他處,或者重新開一條河道,運河修好后,將土堤挖開,讓水將淤泥沖走,運河即成。」這不算困難,在治理洛陽城外那片皇莊時,李威就用這個方法,將山溪切斷,抽干沼澤的。 

  「這是正常的開挖運河方法。」 

  「還有一種,兩邊都是大山。想開挖運河,又想不傷民力,只好等到枯水時季,就著淺水之處,攔腰重新用泥袋堵成一段長堤,抽干水源,挖寬挖深。挖好后,將新河堤挪移,河水引過來,另一半切斷,再挖。此法最耗人工物力。然而這還是好的,如果河床多是石質,只好慢慢敲鑿,甚至不惜工本,用木炭燒烤,再激起冷水碎石。殿下所說的丹水,臣一直沒有去看過,估計此兩法會常用。」說到這裡,頓了頓說道:「但一通航,不僅龍駒寨上游,就是下游以臣之見,也要柘寬,否則轉為小舟,運貨量有限,會導致船舶堵塞。特別是有的船夫,久在水上生活,大多數時間遠離世人,漠視王法,性格剽悍。遠不是詩歌里所寫的那樣。滯留日久,恐有爭執衝突時時發生,反而不美。不過這都是財力能辦到的,就怕兩邊皆是懸崖峭壁,縱然投入更多的經濟與人力,無濟於事。臣剛剛看了一下地圖,丹水大多數地段皆是從山地穿行,兩邊是懸崖峭壁的地形估計會有。另外,洛水上游地段臣也沒有去看過,不知水流如何,如果水流尚可,引洛沖丹是一個方法,如果水流低平,又要從他處引水,這幾處河流皆在秦嶺山麓,崇山峻岭相隔阻,多引一處水源,費用皆是不可想像。殿下不可不思。」 

  這是專業人士之方,讓李威更是沮氣。 

  「再說廣通渠,三門石柱位於河水當中。石質堅硬,河水洶湧,想要用人力除去,臣估計很難很難。石柱不去,激擋河水,河水就會湍急。暗礁就無法治理。當然,除去了石柱,河水稍稍平緩一些,也可以用泥袋法,等到枯水時季,泥袋圍礁,慢慢鑿去,只是浪費人力與物力罷了。不過無論開那一條渠,國家沒有這麼多財政。或者殿下可以緩一緩,等幾年後,國家富裕,再度施行。」 

  說不治不大好的,關節狄仁傑也剛剛提了。說治,根本無法治理。只好用拖字決,自找台階下。這是有意遞話給李威的。所以在延英殿一直沒有說。他不說,別的大臣多是外行人,就不知其中關節。直到李威登門拜訪,他才將這些仔細說出來。 

  主要是科技的落後,否則用挖掘機,什麼圍堤開河都不需要了,即使是懸崖峭壁,用塑三塑四炸藥一炸,什麼山也炸開了。又不是南水北調的大工程。濟一國之力,疏通兩渠,還不是手到擒來,不過現在確如閻立本所思,想要實現,十分困難。 

  正說著,韋弘機到來。 

  閻立本會意,既然李威讓韋弘機前來,心中已經有意讓韋弘機主持。李威不知,閻立本倒聽說一些,韋家就在長安城南,有許多水利,或者新造成一些建築,皆是出自此人之手,十分手巧。於是交談了一會兒后,立即問道:「韋少卿,殿下日間說過,想疏通渭水,又,開挖丹水到達商州,你意下如何?」(未完待續。如果您喜歡這部作品,歡迎您來小說閱讀(readnovel。)投推薦票、月票,您的支持,就是我最大的動力。) 

  !!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