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萬花小說>书库>歷史軍事>興唐> 第一百五十七章 邪惡想法 太子論農

第一百五十七章 邪惡想法 太子論農

  姚元崇也會意。對太子的位置,他想法與李威兩樣的,李威一直畏懼母親,他不知。可知道沒有這個厲害的母親,做太子會還很艱難的。因此有的皇帝之前壓製得太厲害,登基后開始胡作非為。比如楊文,比如高洋。與武則天並無半點關係。 

  在他心中,注意的都是皇帝本人。不是自污,是低調做人,讓皇帝看重,又不能讓皇帝感到危脅。這才是做太子的唯一選擇道路。實際太子做得也很好了,連那個什麼棉花的主動讓給了母親,或者竹紙是一家三口分的功勞。可這個高梁,出忽所有人意料之外,自己想都沒有想過,太子也沒有想到。是很麻煩的,也不是沒有好處,能爭來更多大臣的心,也能造福於許多百姓。只是太子以後要更小心了。但太監站在一旁,沒有敢說。 

  只說了一句:「殿下,此是百姓福音。」 

  李威沒有作聲。作福百姓,也想的,不然他不可能在這裡「變廢為寶」,可自己卻更重要。人不為己,天誅地滅,說得誇張了,自己都保不住了,如何造福百姓。好象腦海里還一些先進的知識,沒有發揮出來。一一實施下去,對唐朝還是有些幫助的,儘管這些知識在後世不算什麼,畢竟比唐朝領先了一千多年。 

  但自己得活下去! 

  上了馬車,胡思亂想著,怎麼產量就這麼高呢?這倒是他疏忽了,有可能種子是落後了些,可他前世小時候的家中,種的地,能有皇莊里的人精心伺候?或者肥料,就是有了化肥,能有農家肥好?論地力本身,也不及長安城外那片地。慢慢地將此節想通,嘆了一口氣,疏忽了,早知如此,如果操作好,還是能將功勞讓給父母的。讓給他們了,也就不會生氣。 

  想到這裡,他突然靈機一動。 

  其實這個父親,不算太壞的。當然也別要指望他捨不得殺兒子。照殺不誤的,已經殺了一個。就算母親主意,沒有父親同意,李忠能死么?好象現在主要權利繼續在父親手裡抓住,並沒有放下來。對自己忌憚了。可是自己弄出一些新事物,如是母親呢?兒子在弄妖蛾子,妻子在弄妖蛾子,怎麼辦? 

  想母親弄妖蛾子,還是很好辦的。有可能因為自己這個小翅膀扇了一下,母親現在處境與自己差不多。有可能因為災情,歷史上這段時間母親處境就十分困難。弄不清楚,自己送大義,送正名給母親,母親還是很高興的。 

  其實到了這地步,已隱隱地察覺到母親現在並沒有做女皇的打算,當然,對權利她還是很留戀的。暴厲也有,這幾年為了上位,死在她手上的人不計其數。不過給她一些親情,一些溫暖,也許多少會轉變一些。大不了,我讓你做宋朝的劉太后(劉蛾)。可想想母親的性格,即使是太后,母親武則天也未必會是劉太后,十有**是呂太后(呂雉)與慈禧。 

  心中舉棋不定。 

  可這條主意,卻是十分邪惡。李治弄三國平衡,說到底是捨不得放權,作為一個帝王,很正常的表現,不但家裡,在朝堂上為了控制大臣,有時候也會弄一個平衡之術。可兒子與妻子不停地整出什麼大義,什麼祥瑞,會非常非常的難受…… 

  ……………………………… 

  「看看奏摺吧。」李治道。 

  「是,」打開奏摺看了一遍,不喜。反正這個產量出來了,高興的人很多,可這父子二人皆似不大喜歡。但事實上受益的卻是這個父子二人,百姓有飯吃了,皇室才會穩固。 

  「說說。」 

  「是,這要從籍田祭說起來。與戴相公兒臣還交談過,說過了,一畝地能產二石糧食,比漢朝的好。可是有的百姓因地少,除了租庸調製,每年度日的糧食都難維持。於是凶年一來,只有逃亡的一條路。」 

  「太子所言極是,」郝處俊說道。這是唐朝的弊端,也是每一個朝代的弊端。但都沒有辦法解決。 

  李威又說道:「兒臣又想到父皇為了國家,都熬出病了。別的皇后只是悠閑地管理後宮,母後為了國家為了百姓,也不得不協助父皇,日夜操勞。兒臣快及冠之年,卻不能為父皇母後分擔,心中十分慚愧。」 

  拍了一個大大的馬屁,不過這幾個月,或冷或熱,李治與武則天都不怎麼受用。當然,拍比不拍好。繼續說道:「於是想辦法。就找了一些農書看,看完了,又在寒食節,去了一下農田。發現與書上所寫的多不一樣,詢問了許多百姓,或者說不清楚。」 

  此事可以查詢的,正是那天出的事。這為下面忽悠鋪墊的。又說道:「兒臣一直在想,莊稼長不好,肥料是關健。可上哪兒弄這麼多肥料來,有的農民是許多戶才合夥養一頭大牲口的,有的都沒有,用人拉耒,於是輪耕。這個浪費很大。如沒有輪耕會是如何?又翻了一下農書,上面清楚地寫了,不需要輪耕,種豆不但不耗地力,反而能肥地力,是養地。」 

  輕描淡寫的一句話,讓在場的人心中全部掀起驚濤駭浪,天下輪耕的地一年會有多少,都無法統計。就算收成差些,總比不種強。這些地種上豆子,一年會為唐朝增加多少糧食? 

  因此,李威這個太子身份做起事,比較尷尬的,可不是一無是處。有什麼事物,能迅速引起人注意,也容易推廣。真出自一個百姓之手,試試看。 

  「後面是兒臣自己逐磨的,綠肥肥田農書記載了,不過記載得不細,也看到農民用了一些野草漚爛做肥料。所以想到飛廉,也就是紫雲英,別的不能種的,畢竟根部深,不容易漚爛,反而有可能在田裡複發,影響莊稼。可那時種來不及,就讓莊上的佃農,抱了許多豆桿與紫雲英漚著看,試試結果。這是肥料的事。再就是移載,也是兒臣琢磨的。象這天災**,國家正常運轉,一是父皇與群臣的治理,二是有江准之糧,所以得以渡過。如是南北朝時會是如何?地也一樣,一個坑裡撒上幾株高梁未必收成會好。本來地力不足,況且幾株來分。但用一株,也如國家一樣,國家大一統固是好事,但君王殘暴,百姓會更苦。兒臣又想出營養缽。」 

  這樣就解釋清楚了。這也很關健的,千萬不能弄一個天降祥瑞,太子夢中所得,固然名聲好了,可父親心中疙瘩更多了。氮磷鉀更不能說,從何學來的! 

  又說道:「這個產量,兒臣萬萬沒有想到,還與幾個弟弟說了此事,有可能會有三四石,兒臣就十分滿足了。之所以如此,兒臣想恐怕是皇莊的佃農因兒臣的身份,集全庄之力,伺候這十幾畝地,本來地是好地,又不缺水,肥料足了,精心地伺候,於是出了這個高產。可不能以這個產量,當作以後推向他處的產量。只是有地輪耕時,秋後不必輪耕,可以種飛廉,春天漚爛,然後種上豆子。要麼可取的是營養缽育苗。也不是所有莊稼都能用這方法的。麥子肯定不行,是密種的。甚至油菜都不行,它的根部不大,不能將根系向下發展,用營養缽只是浪費,耽擱人工。」 

  營養缽可用的還是很多的,比如棉花,或者一些瓜類。主要要求莊稼根系發達。不解釋清楚,到時候什麼都用營養缽,麻煩大了。又說道:「但一些大的莊稼,比如油菜,可以單株移載,這個農書上也特地說過。就包括稻子,現在用的是撒種,如果移載,是不是產量會更高一些,又便於耨草。」 

  「其實兒臣愚笨的很,只是翻看了《齊民要術》等書籍。從上面學來的,或者受上面記載的啟發。只是這本書出來很久,都沒有人注意。否則五石田不行,不可能那樣伺弄,但三石田四石田將會彼彼皆是。」使勁的推功勞,將功勞推到皇莊的佃農身上,推到賈思勰身上,小心地說完了,看著李治,等著他「訓話」。 

  「你有了這麼心,總算不錯,」打了一個官腔,也不知是真不錯,還是假不錯,又問道:「這些天,你經常到洛水那個皇莊做什麼?」 

  「這也是兒臣一些想法,看能不能從山上,或者從水裡,弄出一些收成出來,為百姓增加一份糧食來源。」答完了,想著心事,這個莊子弄出來,收益也是十分驚人。看來自己不能吃下這份「獨食」,最好將母親也拉下水,將大部份功勞分給母親。然後讓母親在枕邊敲打自己這個多疑的老子。不過母親也挺麻煩的,不見他。 

  想到這裡,不由地看了那一幕珠簾。 

  「改天朕也去看看吧。」 

  「是,父皇前去教導最好,兒臣畢竟渾不知事,有些事終是考慮不周全的。」但心中在想,難不成,父親也想來分食?分就分吧,如果父親能下水才叫真正的最好。 

  也許因為這一番對答,李威十分低調,有那麼一種會做人的感覺,李治臉色鬆了一些,對邊上的一個太監說道:「太子做得不錯,去拿一百匹絹賞賜太子。」 

  「兒臣謝過父皇,」但心中很佩服父親的大方。一百匹絹能做什麼,恐怕接下來,蓋雞棚子都不夠。可當真李治不知道,國庫里空蕩蕩的,賞了一些,沒有向他要錢就算不錯了。(未完待續,如欲知後事如何,請登陸。readnovel。,章節更多,支持作者,支持正版閱讀!) 

  !!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