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萬花小說>书库>歷史軍事>三國之揚帆起航> 五四二章 志同道合 清河大才歸楊門

五四二章 志同道合 清河大才歸楊門

  三國之揚帆起航五四二章志同道合清河大才歸楊門這二人,容貌相似,剛出聲的人要年老一些,皆文士打扮,眼神清澈,不帶一絲渾濁,舉手投足之間,也是頗具大家風範。再看二人衣物,雖不是華貴綢緞,但也是大方得體,不染塵埃。

  數人從門外一路走到客廳,期間,崔琰兄弟談吐不凡,即便是一些小事,也能說出幾分道理,由此可見,此二人對小事情,也是拿捻得恰到好處。

  對於崔琰兄弟的表現,郭嘉可謂是驚為天人,暗道,這兩人,從剛才的談論來看,深知民間疾苦,又處事剛正,可為一方官吏。

  待眾人坐下后,崔琰也得知楊家軍只是佔據了一門,並未大軍入城的事情,當下心生感動,其實,崔琰此舉,也有考驗郭嘉的意思,世人常言,楊帆求賢若渴,唯才是舉。

  而郭嘉他們的舉動,卻正中崔琰下懷,一邊展現了強軍的自信,一邊又向崔家伸出了橄欖枝。

  席間,眾人相談甚歡,大有幾分相見恨晚的意味。

  崔林羨慕地說道:「楊相國的文才武略,堪比在世明君,他執掌并州不過數年,就讓并州百姓豐衣足食,而袁本初出身名門望族,又坐擁冀州這等富庶之地,然,他所做的事情,卻是令人不敢苟同,若是楊相國執掌冀州的話,不知會如何對待冀州的百姓,與世家?」

  郭嘉笑道:「自然是人人平等,我主曾言,百姓苦難,多是因為世道黑暗。百姓手中無地,談何富足?談何豐衣足食?故而,我主曾下令,只要是我軍治下的百姓,人人皆能有地可種,世家手中多餘的土地,朝廷也會按照適當的價格收回,再分與百姓或授予有功將士。」

  崔琰不解道:「聽聞每人所擁有的土地,都有一個限量?」

  郭嘉點頭回道:「正是,此舉可防止一些居心叵測之人,肆意兼并土地。」

  崔林問道:「一個世家的傳承,最依靠土地,若是土地被朝廷收回,那談何傳承?這不是把世家的命脈給斬斷了嗎?如此一來,天下間,哪個世家還敢投靠楊相國?畢竟,天下大部分的土地,都在世家手中,楊相國這是在與天下為敵啊!并州自張毅陣亡后,就是一片混亂之地,楊相國的賢政能在并州取到效果,在其他州郡卻不一定啊!」

  郭嘉笑道:「當初的秦皇,文韜武略,乃是天下之最,他曾橫掃六國,一統天下,然,隨著焚書坑儒,天災人禍,輝煌一時的秦朝,不過傳承了兩代而已!我大漢自高祖斬白蛇起義,統一天下后,至今已有四百年之久,可最近數十年間,靈帝當政后,天下各地,兵災不斷,世家豪強,巧取豪奪,絲毫不顧及百姓的死活,這樣才有了張角的黃巾起義,諸侯擁兵自重,若不是百姓流離失所,食不果腹,誰又會做這掉腦袋之事?」

  崔琰疑惑道:「郭先生,你此言何意?」

  郭嘉回道:「不管是當初的高祖起義,還是現在的張角起義,都是因為,百姓看不到希望,就連活著都成為了奢望,那誰還會在乎自身的一條性命?自從我主執掌并州后,可曾有百姓不滿?可曾有山賊橫行?可曾有昏庸的世道?」

  崔林搖頭道:「即便是打壓了以往的世家,隨著楊相國佔領的地域越大,那他手下的重臣,權利也就越大,只要過個數十年,就會有新的世家誕生,如此一來,還不是又回到了原來的**?做那無用之功?」

  郭嘉搖頭笑道:「德儒先生的擔憂,嘉,能理解,但是,以往的世家,不止壟斷了土地,還壟斷了知識,百姓無知,自然任由世家擺布,而我主卻不同,他在并州廣開書院,凡是我主治下的百姓子女,只要年滿六歲,那就必須進入書院學習,待所有人都學到了知識,明辨是非,那便會知曉其中厲害,從而保證自身的權益。」

  崔琰聞言一驚,暗道,楊帆果真不同尋常,自古以來,當權者能一直站在社會的最頂層,無非就是因為他們的手中,掌握著兩個東西,一是土地,二是書籍。若是楊帆真能做到為百姓開智,那這世家瓜分天下利益的時代,必將成為過去。

  不過,崔琰的想法,楊帆若是知曉,定然不會認同,他始終認為,天下的利益,終將是被少數人所擁有,這個無法避免,畢竟,『龍生九子,各有不同!』,天下人,何其多也,並不是每個人都是那麼上進,始終會有一些不上進的人,成為社會的底層,而他楊帆的下一步,就是開科考試,讓天下人都有一個機會,那便是『知識改變命運的機會!』。

  平台楊帆已經開始搭建,待完成後,也只會有那麼一小撮人,魚躍龍門,成為人上之人。而更多的人,只能通過其他渠道,來努力讓他們的生活過得更加美好,楊帆堅信,只要天下穩定,不笨不懶的人,都能生活得很好,最起碼,不被餓死。

  想到此處,崔琰問道:「奉孝,即便如此,可是,擁有權力的人,只會是一小部分人,而他們的後代,也必將子承父業,這樣一來,也會漸漸變成豪門世家,這不能避免,也避免不了,畢竟,誰都希望自己的家族,能傳承下去!」

  郭嘉點頭笑道:「季珪所言不錯,這點我主早有考慮,我主已有解決的辦法!不過,現在時機並未成熟!」

  崔琰問道:「如何解決?老夫也一直在為這個難題所困擾!」

  郭嘉笑道:「季珪所擔心的,不過是每個權利極大的人,讓他們的後背繼承他們的爵位以及官位,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子承父業』,對吧?」

  崔琰點頭應道:「不錯,若是一個人,能久居高位,那他便會有自己的一套為官方法,而他的子女,也必將會有一位優秀之人,替他傳承下去,不管從哪個方面來考慮,他們的子女,也是最為合適的繼承者。若是想要杜絕這種情況,那必須要有其他人來頂替,或者與其競爭,然,高官的子女,條件優越,關係深厚,尋常人等,如何競爭?若是老夫所料不錯,楊相國在并州廣開書院,教化萬民,也是有這般考慮的吧?接下來,是不是就要開科考試,從百姓中選拔人才,讓那些高官子女與普通百姓,一起考試,這也算是比較公平與公正的辦法了。」

  郭嘉眼中,閃過一絲異色,這個時代,能如此看待事情的人,少之又少,而崔琰卻能從中找出關鍵所在,尤為難得。當下笑道:「不錯,待我主統一北方后,便會實行科舉制度。」

  崔林疑聲道:「什麼官都可以考?那樣的話,豈不是要亂了套?」

  郭嘉此時的心中,已經對這崔家兄弟,佩服不已,在郭嘉想來,這二人雖然學究天人,才學不俗,但深受舊識,陳舊觀念必然沉重。可如今看來,人家的想法很是超前,似有改革舊派制度的意思。

  崔琰擺手笑道:「德儒,實行科舉,是為朝廷選拔人才,然,那些學子才初出學堂,經驗不足,定然不會委以高官,既然楊相國決定啟用秦時的科舉制度,那自然會看出其中的弊端所在,若是老夫所料不錯,通過科舉的人才,最多也只會被任命為縣令等一些官階比較低的職位,然後再往上提。」

  這一制度,在漢朝有被沿用,不過,隨著世家樹大根深,也就漸漸不是那麼回事了,到了靈帝這一代,更是只要有錢,就能當官,故而,官吏在百姓心目當中的地位,一落千丈。

  在這個時代,只要當官的不貪,那他在百姓的眼中,便是清官,好官,然,百姓的這種評價,楊帆卻不認同,他始終認為,當官不貪,不過是為官的最低原則,若是用這麼一個標準來衡量一個官的好與壞的話,也太那個了一些。

  然,這就是這個時代,普遍存在的現象,別說是貪官,即便是貪了,只要不作出一些傷天害理的事情,百姓都會認為你是個好官,這就是亂世的常態,能否活命,已經是百姓的最高要求,誰還敢去奢望其他的東西?

  隨後,郭嘉又是與崔家兄弟相談了一陣,最後,郭嘉發現,崔家兄弟也想效仿先賢,想要改變這個混亂的時代。

  呂布在一旁聽得昏昏欲睡,不耐煩地說道:「既然二位大才都有心為百姓做些事情,而且又極為認同我主的治世理念,那何不幹脆投在我主麾下,以二位之才學,我主定會委以重任,到時候為官一方,也好實現心中的理想不是?」

  崔琰早有投靠之意,如今聽到呂布的話后,也就索性放下了架子,直接投靠了楊帆,而郭嘉也不敢怠慢,連忙書信一封,快馬送與楊帆,告知他這個情況,畢竟,崔家兄弟的才學,足以擔任一州別駕或直接坐鎮一方,如此大才,郭嘉自然不會隨意對待。

  隨著崔家的投靠,清河國境內,還未被楊家軍攻下的縣城,就全部投入了楊帆的懷中,呂布在這機緣巧合之下,不費吹灰之力,平定了清河國,讓隨後趕來的張郃,是又氣又無奈。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