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五章 問道青城山1
路崢一行人在看過可愛的大熊貓后,一路西行,來到了四大道教名山之一的青城山。
相傳軒轅黃帝遍歷五嶽,封青城山為「五嶽丈人」,故又名為丈人山。
宋朝張君房所著《雲笈七籤》卷七十九,黃帝時期,黃帝因與北方的蚩尤作戰時總是不能取勝,便來到青城山向仙人寧封討教。
寧封教黃帝以龍趼飛行之術,後來,黃帝戰勝了蚩尤,統一了華夏民族。
為了表達對仙人寧封的感謝,黃帝封寧封為五嶽丈人,其所居住的青城山亦被稱作「丈人山」。
古人認為「清都、紫微,是天帝所居的地方」,也就是神仙居住之處,所以名為「清城山」。
唐時清城山上發生了佛道間地盤之爭,後唐玄宗下詔「觀還道家,寺依山外」。詔書中將清城山的「清」字寫成了沒有水旁的「青」字,自此「清城山」更名為「青城山」。
關於這一事件,在山上可見仍保存完好的唐碑詔書。
既然青城山是仙都,那當然少不了仙人。在此修鍊成仙之人,更是歷代不絕。
東漢時的張陵先在鶴鳴山隱居修行,后遇太上老君傳道而得道。
鶴鳴山與青城山相連,張陵便來到青城山傳道,期間曾去嵩山,最後羽化成仙,被封為張天師。
張陵之後,從漢末至南北朝,來到青城山修道的有李阿、陳勛、范長生、楊超遠等人。
李阿,據說活了很長時間,但也不見衰老。
在吳孫權當政時期,他常常在芙蓉城的街頭行乞,一旦討得東西,就馬上散賜給貧者。
他每天晚上離開芙蓉城,早上回來,人們不知他到底住在何方。
人們如果想問李阿什麼事,李阿從不正面回答,但只要仔細察看他的表情就會知道答案。如果李阿的臉上有喜色,那麼問的事一定是吉利的;如果李阿面容悲戚凄慘,那麼問的事就一定兇險;如果李阿面含微笑,就一定是大喜之事;如果李阿有輕輕的嘆息,那麼一定有讓人深憂的地方。
人們就這樣向李阿問事的吉凶,屢試不爽。一個叫古強的人,覺得李阿肯定不是凡人,就經常照顧李阿,並跟隨李阿回家,這才知道李阿住在青城山裡。
古強十八歲時,看見李阿也就五十來歲,到古強八十多歲時,李阿仍然是五十歲的樣子,一點也沒變。
後來李阿說昆崙山的神仙召他馬上就去,於是李阿進了昆崙山,從此再也沒有回來。
繼李阿之後又有陳勛入青城山修鍊得道。
漢時陰長生跟隨仙人馬明生在武當山修鍊,后在青城山得道,后亦成仙。
到了晉代,青城山最著名的道士為范長生,后在此羽化成仙。
隋朝趙昱與兄弟趙冕都隱居在青城山,跟隨道士李珏修鍊。
隋煬帝知其賢德,徵召他出仕。趙昱推辭不掉,只得任嘉州太守。
在任期間,他曾經入水中斬殺蛟龍,人們都認為他是神人。
隋末亂世之際,趙昱再次隱去,不知所終。
唐朝道士王柯、薛昌、劉無名等皆在青城山修道。
值得一提的是唐末五代時的修鍊人杜光庭,他在青城山白雲溪修鍊多年,同時還著有《神仙感遇傳》五卷,《墉城集仙錄》六卷,《洞天福地岳瀆名山記》一卷等多部著作,為後世留下了華夏古代神仙及修鍊故事等珍貴資料。
宋時期比較知名的修道人有皇甫士安、古藏用、張隨、徐無極等,皆有靈跡。
元明時期,在青城山修道之人見於記載的比較少。
明末清初,由於戰亂,青城山的道士大多逃離。
後來又有武當山的道士來到青城山修行,比較有名的是陳清覺。
早期的山居道士,大多穴居山洞,或者在洞旁結茅舍,「置以土壇,戴以草屋」。
到了晉代,青城山始建宮觀,計有洞天觀、上清宮、上皇觀、碧落觀(后名長生宮)等。現在的上清宮正殿老君殿供有太上老君、純陽祖師及張三丰塑像。
老君殿基寬四百平方米,共六層。下方上圓,寓意天圓地方;層有八角,以示八卦;外觀呈塔形,頂接三圓寶,以昭天地人三才之意。其左配殿供奉的是孔子和關羽,在殿的左下方有麻姑池,池水一年四季都不幹涸,據說是仙人麻姑浴丹的地方。宮后不遠,就是青城第一峰彭祖峰,上有呼應亭,登高一呼,眾山皆應。
隋唐兩宋時期,青城山新建有大批宮觀。
隋代建有常道觀等,唐代建有建福宮、金華宮、沖妙觀、玄都觀、福唐觀等。
常道觀又名天師洞,據說當年張陵就在此「結茅傳道」。觀內還有黃帝祠和三皇殿,殿內供奉著伏羲、神農、黃帝。
觀后的混元頂上有一個洞穴,相傳是張陵曾經修鍊的所在,俗稱天師洞。
天師洞東有三島石,巨石矗立,上有兩條裂隙。
民間傳說,張天師降魔時,見此石擋路,遂拔劍劈之,裂成三塊,石上還刻有「降魔」兩字。天師洞西側有擲筆槽,這是個六十多米深的幽谷,民間傳說是張天師降魔時,作符擲筆而成的。
《五嶽真形圖》有云:「山傍有誓石,天師張道陵與鬼兵為誓,硃筆畫山,青崖中絕。今驗斷處,石並丹色,闊二十餘丈,深六七丈,望之赩然。」
據清代徐昱所著《青城山金華宮記》,金華宮原是就晉代所置之上皇觀(一名玄真觀)改建而成,唐睿宗女玉真、金華公主居此修道。
元明時期,除明萬曆年間重建圓明宮、上元宮外,過去已建的宮觀,在明代大都缺乏維修。
清時陸續重建、修繕了常道觀、長生觀、祖師殿(又名洞天觀)、上清宮、建福宮等。其中建福宮中楹柱上懸垂的長達394字的長聯,為青城一絕。
祖師殿供奉的是真武大帝和張三丰。殿內有浴丹井、讀書台等古迹。浴丹井是唐天寶七年(748年),道人薛昌居煉丹留下的遺迹。
李舜弦在《隨駕游青城》一詩中這樣讚美青城山:
因隨八馬上仙山,頓隔塵埃物象閑。
只恐西追王母宴,卻憂難得到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