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坐宮
「老夫人囑咐,讓您回程后好生休整一番便去書房溫書,今日錯過的考校西席讓您補上哩。」緊隨人力車一旁的婦人約么30歲上下的年紀,著青色棉製立領圓角小襖,下穿馬面裙,仍挽著高髻,關切神色不掩。
而人力車上端坐著稚齡姑娘,梳雙辮,西式新裝的連身裙,外罩艾青色的披風,腳上是白襪小皮鞋。一雙微長的眼眸於眼角、眼尾都收了好看的弧度,黑眼珠含著三月尚料峭的江水,那股子銳利被點綴額間的月牙劉海化作了少年人的倔強。她垂下眼,神情懨懨,饒是大好的天光也鍍不進那方。
貼身的小丫頭與小廝一路打趣開解,各施神通,「小姐,思謙少爺特地差人備的陳記餅鋪的點心,您墊墊肚子罷。」
這時女孩才略一點頭,就著冷茶吃了不過兩塊就放置一旁。
路間開闊,行過樹木蔥蘢的夾道便是大路,俞家的汽車侯在路邊。見來人,司機趕忙下車拉開車門,小姑娘跨入一側身子才似想起什麼道,「舒嬤嬤,我不願去。」
說罷小姑娘卻停住了動作,越過車門忽看見一旁有個破觀,幽咽婉轉的唱腔若斷若續的傳來,隨著劇情與情緒變化,音韻起伏跌宕。
細細分辨該是《四郎探母》,方唱到坐宮一折。
京戲在川不常見,不知幾時來了個京戲班子。聲音聽來稍顯稚嫩,沒有文場的伴奏也不缺神韻,估計是哪個小弟子在練嗓,不過這等音色與唱腔藏身在敗落道觀中有些奇怪。
小姑娘出神的聽著,見狀司機也沒敢啟動車子,她掏出手帕揩了揩眼角,說道,「走吧,元德你替我去查查這班子是什麼來路。」
隨著開埠戶戶都趕起了時髦,磚木混合結構的建築是重慶城最常見的宅院形制。峽江路碼頭貨船往來,笛聲鳴鳴,力夫、買辦,洋人、水兵絡繹不絕。沿街的廠店洋行,大院花園連成一排高低錯落的青磚樓宇。
謙泰巷的俞府也是這樣一座三層小樓,拱券外廊,柱頭柱腳卻是花鳥蟲魚浮雕,青色歇山式屋頂開了三座老虎窗。
前些年興實業救國,俞家這一代當家人便下海沉浮,做起了麵粉和鹽業生意,加之俞應之樂善好施,留著讀書人的血,頗有幾分儒商風範,後來與湖北航運業舒家結親,兩兩聯手更是壯大。
可惜老夫人俞賀氏福薄,膝下僅這一子不說,獨子與兒媳成婚不出兩年便遭意外。偌大的俞家,除了老夫人和廠子管事撐著,只剩姨娘生的兩個兒子與嫡小姐,上只有老,下還有小。
嫡小姐便是這姑娘,俞幼清,兩個月大就失了一雙父母。
當年有一批貨出了紕漏,急需當家的做主,少夫人思家,夫婦二人便親自走一趟船。據府里老人說原是要帶著小小姐一同前去,奈何當日俞幼清哭鬧不止,夫婦二人最終匆匆上路,至此未歸。
走進正廳,俞賀氏端坐在沙發上,翻看著賬本,下座候著俞氏的經理,與老夫人商討入股鐵礦的事宜。
俞幼清點頭打過招呼便上前依偎在祖母身旁,俞賀氏摟著小妮子輕輕的拍著她的肩,一邊與經理談事,過了幾刻鐘差人送走經理,才細細過問幼清祭拜事宜。
「小蠻,路上可還順利?」
「回祖母的話,都好,只是前日陰雨綿綿,出了大路便泥濘難走了起來,若是派人把那段路整平,節氣上再前往會方便許多。」
「我倒是疏忽了,王嬸你替我吩咐你家那口子得閑早把這個事辦了。」俞賀氏摟著懷中嬌嬌小小的人兒,出神的看著窗外,院壩種著一棵大桷樹,同她的應之一樣,從一根小苗苗開始竄大,俞應之還是孩提時最愛同這樹比高。
如今枝葉繁茂,一年年的秋風把葉的綠意吹的深沉,好容易被長江水汽霧朧中浸潤過一遭的日光似乎怎麼也穿不透這纏繞的綠,任由樹蔭下的影向整座宅子生長。
祖孫二人很有默契的沒有提起那座空冢,好似俞幼清不過只是去看了看春花有沒有乖乖長出骨朵。
拜見過祖母,俞幼清回到二樓卧房用了一盅甜湯、幾碟小菜,換過衣服梳洗一番就靠坐在床頭默讀《新國文》。
俞家在俞應之以前是書香門第,一貫重視子孫教育,族學就設在俞府後一幢小樓里。孩子們根據年紀分成幾群,跟著家塾老師學國文、算術也學外文、西洋樂器,更大的一批還需學商務。
俞幼清與二哥俞自牧相差一歲,從開蒙起二人就在一處念書。不過二哥對她寡言少語,在小蠻看來這是擺足了大一歲的架子,瞧不上和她這「小孩」玩鬧。
大哥俞思謙聰穎,十五歲開始在華西協和大學念文科。
華西協和大學是一所教會學校,每期300元的學費,外加制服費、書本費,平頭百姓難以供養一名大學生,故而學校以富家子弟為主,還有少數被牧師接濟破例半工半讀的幸運兒。
西方傳教士沿著長江乘隙而入,抱著「中華歸主」的妄想,意圖把信仰帶倒「未至之地」。然而他們屢屢碰壁,福音書敲不開仁義禮智信的大門,教會轉向課堂,籌謀通過教育把宗教鋪開,出現了昂貴的世俗化的教會學校。
雖然政府極力提倡教育主權,但川蜀天高皇帝遠,又逢各防區混戰,學務被嚴重破壞,於是教會學校在四川遍地開花。
即使這樣有利的條件下,老士紳們對教會學堂嗤之以鼻,民教交惡,招生也十分困難。後來新貴與富商以子女念教會學校為身份的象徵,由此備受追捧,從上層階級逐漸開始流行。
俞幼清對族學很是抗拒,國文老師康老總是罰她,打手心是家常便飯。族中子弟也不願親近她,起初她還想不明白,巴巴的跟在他們後面,大了也懂了,不再做自討嫌的的苦事。
晚間老二從家塾回來,祖孫三人在大廳用飯。香橙蟲草鴨、合浦還珠、蟹黃菜心、過橋排骨、清湯雞豆花,清鮮醇濃與麻辣鮮香在蒸騰的鍋氣中碰撞。
「牧兒,今日朔望課成績如何?」俞賀氏給俞自牧夾了一筷排骨,問道。
「回祖母的話,舍內小榜孫兒這次僥倖第一。」說完俞自牧的面色有幾分紅,不過少年人還是難掩喜悅情緒,嘴角在努力下只翹了幾分,他在夾菜間目光穿過雞翅木筷的交錯空隙盯了俞幼清幾眼。「全靠祖母關愛和老師教導。」
俞賀氏的慈藹的點了點頭,吩咐下人把洋行新上的巧克力糖拿上一盒來,給孩子們分完。
喝完湯沒等上水果,俞自牧便頻頻望向樓梯口,陪祖母說了幾句話就借口溫書下了桌,只見一個曼妙的身姿在樓梯拐角處閃過。
俞自牧離開后,老夫人也放下筷子頗有幾分厲色的看著俞幼清,幼清知曉祖母的意思,叉起一塊血橙喂向祖母,老夫人伸出食指點她的額頭,假慍道:「你慣會賣乖。」
幼清自以為逃過一次,甜甜的笑笑,不料祖母還是差人督促她今晚須得好好看講義。
明日又是難熬的一天啊。
元德是大哥去念書前留給俞幼清的貼身小廝,辦事乾脆利落,第二天剛下學就遞上了一沓寫滿那奇怪京戲班子來龍去脈的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