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零三章 寧靖王薨逝
鄭克臧這邊做出了決定后,在浙江潛伏的王乾等人很快與盧東林搭上了線。
天地會也加入其中,在盧東林的謀劃下,三方勢力紛紛調派人手物資齊聚杭州城,等待著給偽清以雷霆之擊。
俗話說三十而立,今年剛剛三十歲的康熙回望自己的執政生涯,擒殺鰲拜、誅滅三藩、整頓吏治、廢止圈地等等。
大清朝在他的手中蒸蒸日上, 他自覺沒有辜負歷代先皇的殷切期望。
唯一缺憾的就是東南鄭逆仍然猖獗,澎湖海戰的失敗讓他的三十歲顯得並不完美。
經過近一年的籌備,康熙帝初次南巡啟鑾在即。
康熙二十三年(1684)九月二十日,康熙皇帝召集群臣正式頒布喻令為南巡預熱。
「此次出巡正欲體察民情,周知吏治。一應沿途供用,皆令在京所司儲備,毫不取之民間。」
又云:「朕此番巡歷,原以撫恤民眾, 問俗觀風,於閭閻休戚,務期洞曉。凡經過地方,百姓須各安生業,照常寧處,毋得遷移遠避,反滋擾累。」
九月二十八日鑾駕啟行,駐蹕永清縣,之後一路經河間、獻縣、阜城、德州、平原、禹城。
十月初十,康熙皇帝的鑾駕抵達泰安州,到了泰山腳下。
十一日大隊人馬隨著聖駕一起攀登泰山,緩步登陟四十里。
龐大的金黃御帳緊挨著山崖,上方瀑水懸流,五大夫古松猶在岩畔,康熙皇帝帶著群臣在山間樹林中緩步而行。
康熙此時的心情明顯不錯,他沖著隨侍御駕的山東巡撫張鵬招了招手。
張鵬弓著腰小步快行到御前,打千行禮道:「臣山東巡撫張鵬見過聖上。」
康熙揮手示意張鵬起來說話, 他指著這周圍的美景道:「自古歷代君王便有泰山封禪之慣例,今日親來此中,更能體會泰岳的巍峨壯觀。」
張鵬聞言連忙拍馬屁道:「依微臣愚見,聖上比之歷代封禪帝王也不遑多讓。」
康熙笑著揮手打斷了他的奉承,「愛卿少拍馬屁,朕心中自然有數,聽聞山東黃河歷來泛濫成災,如今情況如何啊?」
康熙此次南巡除了安撫民心、恢復生產之外最主要的任務便是巡視黃河、淮河、運河的河道治理。
自從鑾駕出了京城后,除了明珠和索額圖二人,陪在皇帝身邊最久的便是河道總督靳輔。
聽見皇上的問詢,張鵬立馬躬身向皇上彙報近年來黃河泛濫的情況。
「自從靳大人上任河道總督以來,山東境內黃河泛濫情況較之以往大有好轉,去年臣親自組織民壯對山東境內黃河一線的堤壩進行了修復加固,今年以來暫無大河泛濫之事。」
康熙微微頷首道:
「靳紫桓主張的審其全局,將河道運道視為一體,徹首尾而合治之確實有其道理,這治河一事萬不可以尺寸治之,臨近幾省在此事上要多多合作,絕不可以鄰為壑,只顧本省死活。」
對康熙的教誨, 張鵬連連稱是。
等皇帝休息的差不多后, 眾人繼續向上攀登,過南天門抵達山巔玉皇頂。
一路上康熙的興緻頗高,親捫秦時無字碑,隨後御駕到達孔子小天下處,康熙皇帝憑欄遠眺,山下美景一覽無餘,眾山皆小。
他笑對左右感慨道:「此景真可收羅宇宙,暢豁襟懷。」
明珠見機連忙打千跪伏在地大聲道:「聖上威加海內寰宇,德照萬民士庶,奴才斗膽請聖上留下墨寶,鐫刻石崖供後人瞻仰。」
其餘眾臣也反應過來,連忙跪地請求康熙題字。
皇帝欣然允諾,面對著壯麗的山河景色,他略一沉吟,大筆一揮寫下了「普照乾坤」四個大字。
群臣紛紛上前恭維,氣氛熱烈。
當晚鑾駕留宿在泰山之巔,搭建起連綿的營帳。
秋日夜間,泰山頂上微微有些涼意,但這不影響康熙皇帝的好興緻,他披著披風召集群臣在山巔舉辦宴會。
以天為頂,趁著月色清朗,群臣一邊賞著月色美景,一邊賦詩遣興,一夜熱烈歡騰。
等到第二天早上,康熙帶領群臣一起登日觀峰,看扶桑日出。
山峰雲霧繚繞間,一輪朝日從天邊升起,瞬間霞光萬千,惹人讚歎流連。
等鑾駕下山後,在山腳山嶽廟舉行了盛大的祭祀。
岳為五方之長,康熙皇帝躬親祀之,為天下蒼生祈福。
鑾駕離開泰山後很快就離開了山東境內,幾日後抵達治河重鎮徐州府宿遷縣,在此暫作盤桓。
十月十九日,康熙鑾駕自宿遷啟程,當日晚間抵達桃源縣,駐紮在此。
第二日康熙帶領著群臣視察了黃河北岸的各項險要工程。
視察河防后,康熙皇帝與河道總督靳輔就治河之事產生了分歧。
康熙皇帝雖然認同靳輔對河患總體治理的思路,但對具體做法卻持不同意見。
他對黃河水情並不了解,對如何治理更有利於黃河早日安瀾也並不清楚。
他關心的是通過治河來安定民生,爭取減少動亂。
而靳輔治河時,更重效率和效果,為使堤岸免於衝決,他沿河修築了很多減水壩。
康熙認為這些減水壩疏瀉河水,降低水位,減少河水對堤岸的衝擊,確實可以暫濟目前之急。
然而一且河水泛滋,減水壩就有可能成為堤岸新的決口。
況且瀉水過多,下遊民田被淹,又會出現新的問題,引起下游地區的動亂,這和康熙皇帝安定民生的政治要求不相符合。
有鑒於此,為徹底解決下河水患,康熙提出開挖海口、疏瀉下河地區積水的策略。
隨侍的諸位大臣對水利之事不甚明了,並未輕易發表看法。
反而是來接待的安徽按察使于成龍(與剛死的兩江總督同名不同人)鼎力支持康熙的策略。
他結合此地的實際情況,力主疏浚海口,堵塞減水壩。
靳輔則與這二人執相反意見,他認為下河地勢本來就低於海平五尺,若再深挖海口,必將引起海水倒灌。
他主張在洪澤湖旁的高家堰再築重堤,使黃河水不能倒灌入運河,即可減少淮、揚等下河地區積水的壓力,解決那裡土地被淹沒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