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萬花小說>书库>武俠仙俠>大魏鎮魔刀> 第202章 魏軍威武

第202章 魏軍威武

  龍光城內,偽吳國閩海大元帥甘金志下令用鐵石堵死四門,全城警戒,數萬將士登上城牆,嚴陣以待。

  沒過多久,魏軍疾行至龍光城前五里處,開始調兵布陣。

  很快,梅山左右衛分別從左右兩邊來到龍光城下不遠處,開始列陣準備衝鋒登城。

  黃晟和武岳雖然不明白左連仲的真實意圖,但還是按照戰前布置執行。

  他們各領本部兵馬一萬五千鎮魔軍出列,分為左右兩翼,跟在梅山左右衛之後。

  黃晟率軍來到城外,見到梅山左衛指揮使趙虎身披多重重甲,背負九柄長刀,親率八百親衛列陣在第一線,果真是準備要玩命的樣子。

  看了看城上的叛軍,再看了看前面的梅山左衛,黃晟嘆了一口氣,對左右說了一句。

  「我看這龍光城守衛森嚴,是一塊硬骨頭,不好打啊!」

  副統領劉鑫進言道:「統領,我們是否要配合他們進攻?」

  黃晟沉默片刻,點了點頭。

  「眼下我們來都來了,就助梅山衛一臂之力吧!」

  下一刻,一身紅甲戎裝的五校中郎尉許世謙,高高舉起一面令旗,開始代替統領黃晟發號施令。

  左翼一萬五千鎮魔軍迅速分列陣型,在梅山左衛身後散開警戒。

  與此同時,三千弓兵列陣在前,以五人為一隊,每隊間隔一丈,魚鱗交錯,開始拉弓射箭。

  右邊的武岳見到黃晟軍擺出這樣的陣勢,明白了黃晟的意思,也有樣學樣。

  下一刻,左右兩翼各三千鎮魔軍弓兵站在城外兩里處,一齊拉弓射箭,在一剎那之中射出數以萬計的利箭。

  儘管守城的叛軍早有準備,但依然被射死了數百人。

  尤其是鎮魔軍中的一些擅長使用弓箭的軍官,他們修鍊過玄弓秘術,射出的箭矢不是實體,而是氣罡之箭。

  這些顏色各異的真罡氣箭威力極強,往往能夠穿透鋼鐵巨盾,一擊必殺,射無虛發。

  鎮魔軍中的普通弓兵也不簡單,他們一個個背負三千支箭簇,手持十石強弓,單手力量至少高達數千斤。

  他們手中的箭矢射程達到驚人的三百丈以上,而且耐力驚人,體力彷彿用之不竭。

  另外,他們的弓術技巧也非常高明,每人每次出手至少射出三支箭以上,不是多箭齊射,就是連珠箭發。

  一時之間,龍光城牆上箭如雨下,數萬叛軍被壓得抬不起頭來。

  ……

  武道宗師也是人,不是神。

  所謂的千軍辟易,萬人難敵,指的是四階以下的普通級敵人。

  像大魏鎮魔軍這樣的鐵血強兵,只需派出五百悍卒,就能圍殺史詩級強者。

  更何況,大魏鎮魔司之中的史詩級強者並不少。

  那可是能夠捕獵王級妖魔的彪悍存在,遠非江湖草莽中的武道宗師可比。

  叛軍元帥甘金志站在城樓之內,面無表情地看著城外的鎮魔軍耀武揚威,肆無忌憚地射擊城牆,內心一絲波瀾也無。

  眼前這種場面,甘金志見得多了,比這更恐怖的敵人,他都曾經遭遇過不少,並且一一擊敗過。

  他沒有下達反擊的軍令,而是吩咐全軍各自找掩體隱蔽,同時暗中調遣五千鎮岳軍悄悄上城,分散布置在各個角落裡。

  偽吳國能夠與大魏朝廷對抗,自然有幾分本錢。

  他們也有鎮魔軍,只不過孫歷稱王之後,將麾下的原大魏鎮魔軍改名為吳國鎮岳軍。

  鎮岳軍,取鎮壓三山五嶽,軍吞四海五湖之意。

  片刻之後,龍光城西、南兩段城牆上幾乎已經見不到叛軍的人影。

  因為鎮魔軍弓兵火力太猛,敢露頭的人敵人都死透了。

  趙虎知道,是時候輪到自己登場了。

  在漫天飛舞的箭雨支援下,趙虎和薛五尚各自率領八百親衛,開始了第一輪衝鋒。

  ——登城!

  論綜合實力,梅山四衛遠不如大魏鎮魔軍,但並不意味著梅山衛之中沒有高手。

  實際上能夠當上軍官的人,七成以上都是大魏鎮魔司出身。

  遍布大魏境內的州、府、縣各級鎮魔司,就是大魏武勛集團的搖籃。

  無論是巡城司、城衛隊,還是中央府衛軍、地方衛軍,軍官的主要來源都是大魏鎮魔司。

  ……

  趙虎的八百親衛,清一色四階以上實力,不見得比大魏鎮魔軍弱多少。

  能夠達到四階的人,屬於非凡級強者,戰力彪悍,遠非常人可比。

  除了趙虎身披三重鎧甲之外,他的八百親衛也是人均雙重甲。

  其中一些力量強大、身手敏捷之人,也和趙虎一樣套上了三層重甲。

  此戰趙虎早有準備,當他下達登城的命令之後,立刻有五十親兵上前。

  這五十人全部覆甲三重,而且身後還拖著一條精鋼打造的鐵鏈子。

  作用自然是充當登城鋼纜,方便後面的士兵攻城。

  八百多年前,漢末亂世,地獄開門,無數妖魔鬼怪從深淵世界湧現世間。

  從那以後,人族在血與火之中進化蛻變,強者恆強,軍事戰爭的形式也產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傳統的雲梯攻城方式已經不適用了,因為精銳的士兵人人都會輕功,只需一點點助力就能攀城而上。

  除了甌山關這種天險雄關之外,人境之內的大部分城池的城牆都不會修建太高。

  龍光城也是一樣,城牆高約十丈,只有甌山關城牆的三分之一。

  但龍光城的牆體材料卻不是堅硬的花崗岩或者大青石,而是一種名為鋼岩的特殊材料。

  鋼岩是地下深淵世界的產物,非金非玉非石,但非常堅硬,比金屬更耐腐蝕,產量也很高。

  龍光城外牆通體由鋼岩砌成,水浸不進,火燒不傷,刀斧難傷,堪稱永固城堡。

  很快,趙虎一馬當先,衝上城關。

  一上城牆,趙虎就見到大量叛軍躲在城垛後面。

  他嘿嘿一笑,頃刻之間,便在叛軍之中掀起大片血雨,迅速搶佔了一部分城頭陣地。

  五十名親兵悍卒緊隨其後,趙虎四處出擊,擴大城頭陣地。

  其實叛軍的實力並不弱,但奈何趙虎手段太厲害,硬生生地在城頭殺出一片天。

  與此同時,城外的鎮魔軍弓兵雖然放緩了攻勢,以免誤傷友軍,但並沒有結束火力支援。

  只不過把火力覆蓋全城,轉變為精準射擊,點殺露頭的叛軍。

  這時候,趙虎的八百親兵悍卒已經在城頭上站穩了腳跟。

  梅山左衛見到指揮使親臨火線,順利登城,士氣大振。

  指揮使左同知唐益立刻發號施令,命第二梯隊三千人蟻附登城。

  這時候,龍光城守軍之中突然衝出上千高手,趙虎的八百親衛幾乎在瞬間被殺了三分之一。

  尤其是叛軍之中出現了兩員黑甲大將,以二敵一,竟然讓趙虎落入下風,無力他顧。

  好在梅山左衛指揮使右同知田舜永,率領數百士兵登上城牆,支援及時,穩住了陣腳。

  緊隨其後,陸續有魏軍登上城牆支援,局面逐漸穩定下來。

  田舜永同樣覆甲三重,手持一桿丈八蛇矛,抵住了趙虎左手邊的一員黑甲大將。

  可惜田舜永實力稍遜一籌,戰不十合就落入下風,只能苦苦支持。

  趙虎知道,田舜永也是九階巔峰的修為,實力不在昔日的顏淵、文錦、摩家四將之下。

  由此可見,對面的這兩員黑甲大將有多厲害。

  當是此時,趙虎一咬牙關,奮力使出一記重擊,逼退了自己的對手。

  同時腳下不停,化作疾風衝到田舜永面前,使出最強殺伐絕招——

  【血線】!

  「唰——」

  一刀過後,黑甲大將重傷潰敗,甲胄碎裂,居然沒死!

  田舜永本想趁機取敵人性命,但關鍵時刻,一柄大刀橫在矛前,擋住了他的進攻。

  原來是剛才被趙虎擊退的另一員黑甲大將殺到,救下了重傷的同僚。

  好在此時兩個強敵已經重傷其一,趙虎與田舜永聯手進攻,那黑甲大將左支右撐,很快落入下風。

  下一刻,又有數百精銳叛軍突然殺出,其中更出現了一員手持流星錘的紅甲校尉。

  電光石火之間,紅甲校尉手中的流星錘化作一道黑色狂雷,裹挾著雷霆萬鈞之威勢轟向趙虎。

  見到城頭上的戰鬥逐漸變得激烈,叛軍之中開始出現史詩級強者。

  鎮魔軍中的統領黃晟的臉色變得嚴肅起來,他大手一揮,派出一員紅甲校尉上城去支援。

  戰前他和武岳曾經許下承諾,策應梅山左右二衛,對付叛軍中的史詩級強者。

  為將者一諾千金,在戰場上不會違約。

  下一刻,魏軍的一個紅甲校尉出現在負傷的趙虎面前,他拔出四尺長劍,沖向對面的叛軍校尉,與對手鬥了起來。

  這二人都是一模一樣的紅甲戎裝,就連肩章的顏色,以及兩支金劍與三顆大狼頭綴飾的形制款式都一模一樣。

  大魏鎮魔司鎮壓天下八百年,甲兵犀利天下無雙。

  尤其是鎮魔棉甲,更是有諸多妙用。

  鎮魔棉甲分為五個等級,藍甲最低,一般由銀章巡捕和金章捕頭穿戴。

  白甲檔次要更高一級,代表金槍總捕頭的身份。

  再往上一級就是紅甲,代表金劍玄捕的身份。

  由於這一級別的軍官一般擔任校尉職務,所以紅甲就和金劍、玄捕、校尉經常合在一起稱呼。

  紅甲之上,還有玄甲和橙甲,那是帝國高級武官的專屬裝備。

  叛軍元帥甘金志,現在身上穿的就是玄甲。

  ……

  所謂玄甲,就是指顏色玄奧多變的棉甲,由特殊材料製成,在不同的人眼中,玄甲的顏色會不一樣。

  至於最高級別的橙甲,只有大魏鎮魔司之中,鎮魔大將軍等少數幾位官居一品的頂級武勛大佬,才有資格穿戴。

  偽吳王孫歷叛亂之前的官職只是從二品江南東道刺史。

  且不說他是文職封疆大吏,就算他是從二品武官,也沒資格穿戴橙甲。

  鎮魔棉甲非常厲害,擁有可避水火,減免刀劍傷害,伸縮延展性能極強等諸多妙用。

  所以即便是叛軍一方,大多數人也不捨得更換原有的鎮魔甲胄。

  當然,也不是所有的叛軍都保留鎮魔棉甲。

  像眼下正與趙虎交手的黑甲大將身上的金屬硬甲,就是另行打造的鎧甲,或許別有妙用,未必就一定差了。

  見到鎮魔軍中的校尉出手攔敵,趙虎樂得悶聲發大財。

  這時候,又有兩名叛軍悍將率領幾百精兵衝殺上來。

  魏軍的防線頓時變得岌岌可危,很快被壓回城牆邊上。

  趙虎與田舜永並肩作戰,率領幾名驍勇的軍官和數十悍卒頂在前面,苦苦支持。

  不過很快,魏軍第三梯隊的援兵及時登城,十幾名實力不俗的軍官率先衝上來,瞬間殺開局面,身後數百士兵蟻附湧入,迅速擴大戰線。

  ……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