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5 新思路

  待二人走了,常思平才重新泡上了茶,按待客禮儀接待了張逸夫。 

  飲過茶水后,常思平才煞有介事地說道:「小張,你真的是……一點保護知識產權的意識也沒有啊……」 

  「……怎麼說。」張逸夫當然完全知道這張圖是不該隨便拿出來給人看的,但遲早也要給人看,因為自己不懂工業設計方面的事情,與其找二修廠技術功底好的人看,不如拿來學校,至少搞學術的人還有基本的風骨。 

  常思平指著桌上的設計圖道:「先不說這個能不能真正投產,單從你下的功夫來看,這就了不得了,你說是三天畫出來的圖,但實地考察,動腦設想,查閱資料包括思考的時間都算上,怎麼也得有幾個月吧?」 

  張逸夫覺得很不好意思,但又不可能說是抄的,只得傻笑點了點頭。 

  「到底是畢業沒多久,還沒有防人之心。」常思平也不好意思地搖了搖頭,「你早說是這麼重要的圖紙,我就不給學生看了,也怪我太草率。」 

  「哪裡哪裡,是我沒說清楚,而且對這個設計的實用性,我自己也沒有完全的把握。」 

  「實用性不好說,但粗看結構設計,真的是跟英國人如出一轍。」常思平沉思一口氣,終於引入正題,「H型鰭片省煤器,前年有個碩士生提過這個課題,後來在調研的時候就打退堂鼓了,難點太多,而且畢竟沒有參加過工作,在實際設計上有太多理想化的地方。」 

  常思平說著,又指向了張逸夫的設計圖:「你這個,粗看之下,倒是紮實,但我也不敢多看,我這人看了一輩子圖了,記圖快。」 

  「常教授哪裡的話。您的名聲在這裡,我要是信不過您還找您看幹嘛?」張逸夫連忙說道。「我也知道,我現在的崗位,不適合搞發明創造,這才先來學校看看的。」 

  「對了,瑞升還沒介紹,你現在在何處高就?」 

  「冀北電廠。」張逸夫也不隱瞞,當即說道。「前段時間搞煤耗的事情有些成果,領導準備把我調到華北局,在更大的範圍搞煤耗,只是還沒正式公布,我也不好宣揚。這段時間在幾個電廠調研了一圈,想法比較多,時間比較寬裕,就搞了這幅圖出來。」 

  「煤耗的事情?我知道,穆志恆抓的么!」常思平一拍手。大笑道,「當年跟我一起莫斯科動力學院學習的么!那會兒他也不比你現在大多少……」 

  「原來穆部長跟您是老相識?都是搞動力出身的,怪不得!」 

  「哦?你認識穆志恆?」 

  張逸夫一拍大腿。乾脆說道:「嗨,我就實說了。調我上去搞煤耗,都是穆部長的安排。」 

  「等等,你不是在電廠工作么?怎麼讓他重視到的?」 

  「有點成績,領導來調研表揚了,其間認識的。」張逸夫笑道,「您肯定不看電力報,要不都知道這些。」 

  「那個電力報,我兒子才看,都是政治內容。都是大形勢,沒意思。」常思平說著。突然想起了什麼,「等等……我兒子也參加了全國大賽,電力系統的項目,回來我還罵他只拿了亞軍……」 

  「電科院的……我想想……常江?」 

  「對對。」常思平連連點頭,「你們也認識?」 

  電力圈子……真的是太小了…… 

  「全國大賽認識的,想探討一下自動化的事情,只是苦於一直沒有時間。」 

  「哈哈,他自動化玩的溜,用計算機比我剛剛帶的那個學生溜。」常思平大笑道,「好么,你早說啊,找穆志恆或者常江介紹過來,今天也就不必鬧這麼多笑話了。」 

  「嗨,畢竟我是咱們學校出來的,回學校請教老師還要託人介紹,丟不丟人?」 

  「這話說得好,不枉學校栽培你!」常思平說得興起,拿起茶杯,只以為那是酒,就這麼仰脖一飲而盡,吃了滿口茶葉。他隨後神色一揚,想著張逸夫是本校出身,又與自己有這麼多牽連,這才壯著膽子問道,「逸夫,這個項目,你有沒有興趣與校方合作?」 

  「合作?」張逸夫也是眉色一揚,瞬間各種思緒在腦中劃過。 

  他這次來,之前絕沒想過合作的事情,就是希望找人號號脈,把把關,看看這個東西到底能不能做成,卻不曾想到,常思平竟然對這玩意兒有如此之大的興趣,沒想到鰭片省煤器是個能讓校方動容的研究。 

  當官爭功,為商賺錢,研學圖名。 

  作為學校而言,他們的追求也並非純粹的培育人才而已,他們的研究機構也是要出成績出成果的,有了成果報上去拿了獎,贏了名氣,上面才好多賞幾個重點專業、幾個碩博點,多給幾個科研項目,多撥一些經費。有了這些,就有更多的人才投奔學校,這些人才再出更多的研究成果,良性循環,名校就是這麼煉成的。 

  拋開這些,從非常實際的資金上來看,學校對前景明朗的項目亦然是饑渴的。有了好項目,自然好申請經費,別管哪個部門撥這個錢,總之有錢就對了。與此同時,北方電院也是有自己財權的學校,他們如果想的話,完全可以自主研究然後與企業合作,賺更多錢,然後開新校區云云…… 

  如此看來,常思平絕非是個死腦筋,他三兩眼便捕捉到了鰭片省煤器之中的機遇,尤其尤其,張逸夫將來是幹嘛的?搞煤耗的,這個直接讓煤耗降低5-10克的設備,如果能在工程中投入應用,必然是極好的。 

  如果這個省煤器能做成,校方可以分一杯羹,這就更好了。 

  需知,在這個青黃不接的年代,很多技術出身的企業家,都是通過與學校的合作起家的,許多高新企業也具有學校的背景和股權,甚至有些就是原來的校辦企業。可以說,高等學府作為有資源,有技術的機構,在技術型企業發展的過程中,發揮的作用是巨大的,這也是追權逐利主義盛行的階段中,難得的正面閃光點。(未 完待續 ~^~)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