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六章●洞內查看
芳晗道:「羲弟弟,看了這洞里的機關,我們還不清楚?她們多少人來救咱也是於事無補的。此時我倒擔心師父她們來救咱們。唉!像我這樣的人,無家無親,了無牽挂,生亦何歡,死亦何苦,所憾方家大仇未雪,師父深恩未報,弟弟也處此險境讓我不放心……但我們無回天之力,人家要我死,我只得釋懷一切。倘若師父她們再因為救我而遭難,豈不叫我死後心也難安嗎?至於弟弟,便更不要為我捨身冒險了,你還看不出嗎?要救我們需要冒著萬分危險……」
上官羲道:「姐姐,我們是親姐弟,上官羲的命也是你救的,你就不要說怕我如何如何的話了,我估計,我不演示上官家劍法,不說出家傳劍法的秘訣,他們是暫時不會殺我們的,我們要在這段時間裡想出辦法,逃出去。現在我們是真正的相倚為命了。」
芳晗情不自禁地抱住上官羲道:「我死前能有弟弟相伴,死能和弟弟在一起,也是姐姐的一個安慰。可是弟弟,說句實在話,外邊的人要救我們是很不容易的,我們的武功既失,更難逃出此洞!即便是能逃出此洞,我們的武功已失,報仇無望,活著還有何意味?而且,姐姐告訴你,服了王振的毒藥,藥性發作之時,是有很大痛苦的……」芳晗說到王振毒藥時憂容滿面,雖然說得輕描淡寫,但從她的表情,也可知她經受過此葯如何的折磨!
上官羲恨罵道:「鷹爪牙子們,都是些無人性的東西!我倘能……唉!我今生倘能出去,恢復武功,一定殺他們個死無遺類!」
二人相同的命運,相同的心情,上官羲罵罷,二人相抱痛哭。
哭了一陣,上官羲道:「芳晗姐,我們別哭,現在還沒到絕望的時候,我們去查查四周,看有無出去的洞口。」
芳晗是從心裡喜歡上官羲的。上官羲肯舍死來救她,更讓她感激,她的心和上官羲更貼近了一層。她本來已心如死灰,但為了安慰上官羲,她拭了拭淚,跟著上官羲去查看四周洞內情況。
二人自有鐵門的那一面開始查,查得非常仔細,連每一個周縫都用手摸過,用尖周劃過,這一面沒發現有鬆動的周塊,又按正轉方向查它的右面;這面的周壁也砌縫嚴合,再右的一面,是山坡鑿的周壁,更是天衣無縫;再右轉,剩了最後的那面,上官羲仍是檢查得仔細如前。只是為他自己,他倒不這樣認真檢查,現在芳晗姐囚在這裡,為報答芳晗姐,他心裡一直希望能把她救出去。芳晗已經失望了,他仍認真檢查著,他仔細摳每一道縫,敲每一塊周,直到最後一面也檢查完了,什麼異常地方也沒發現。他失望地嘆了一口氣,若不是怕他的頹唐情緒,使芳晗姐更心如死灰,他真想頹然靠牆坐下。他沒坐下,又抬眼查看洞頂,洞頂是無數個周砌拱券拼成的圓形屋頂,洞頂的中心,有一個見方的孔。孔中往下垂著一盞油燈。這個孔高離洞底四五丈,無論多麼高的輕功,也休想從孔中竄出去。他不禁失望地望著洞頂,呆然而立。他覺得自己沒能為救芳晗盡到責任。
芳晗知道上官羲是因不能救她而痛苦失望,拉住他的手,安慰道:「羲弟弟,別難過,咱們聽天由命吧,別找了。」
上官羲點頭,芳晗拉著上官羲回到周屋前的周凳上坐了。二人默然,一時誰也找不出話說。
不知過了多久,忽聽洞頂一聲鈴響,二人一齊抬頭,見洞頂的油燈繫上去,當油燈又系下時,燈下面多了一個桶。二人進前去看,桶里坐著筐,筐上放著飯菜,筐下盛著清水。
上官羲道:「芳晗姐,這大概是給咱們的飯菜了,咱們吃!」
芳晗道:「吃!」她盛了一碗飯遞給上官羲,自己也端了一碗飯,「羲弟弟,咱們吃!」自己卻眼含淚吃不下。芳晗從落入鷹爪牙子們手裡,就知道自己絕無生還,現在又被囚在這樣的地方,更無生望。若不是為陪伴上官羲,她早就自絕了。為了安慰上官羲,她才強裝著要吃,可是飯吃到口裡,卻吃不下。
上官羲見芳晗不吃,吃了一些,就放下。
二人又回到周凳上默然而坐。上官羲心想:「大丈夫立世,生則生,死則死,不應該作兒女態。我沉默不浯,姐姐的心裡不是更痛苦嗎?」於是他強找話題道:「芳晗姐,我出生在武術世家,對朝廷的事情是不聞不問的,姐姐,先伯祖既是捲入建文帝與朱棣帝位之爭而致禍的,姐姐是否聽過人對兩者之評論?」
芳晗道:「小時候我當然什麼也不知,長大后師父才告訴我身世。我曾聽過丐幫周幫主與師父閑談論及二人。周幫主誇建文帝仁孝,斥朱棣暴戾跋扈,姐姐以為周幫主的評論很中肯。」
上官羲問:「姐姐怎知周幫主對二人的評價中肯?」
芳晗道:「我聽說建文帝幼有孝名,父病晝夜陪侍,因不願擔殺叔名而放朱棣。他性溫厚不喜揚露,也心懷萬民,曾作一首《詠月》詩,內有兩句是:『雖然隱落江湖裡,也有清光照九州』,這是以詩自喻。而朱棣率強兵圍攻皇宮,逼死建文帝,篡位后慘殺反他的大臣數十個。大明諸忠於建文之臣,割舌、磔體,慘毒之刑,無所不用其極,而且族誅數十家,還不足見其殘忍暴戾嗎?」
上官羲道:「姐姐,先伯祖忠直清正,萬世欽風,可對於建文帝和永樂帝,人們可就論法不一了,有人說建文帝仁孝,他為帝為萬民之福,有人說建文帝寬仁不治,他為帝為萬民之禍。當然這部是仁者之仁智者見智的說法,但認真想,第二種說法,也不是全無道理。」
芳晗道:「弟弟所言差矣。弟弟這樣說,豈不是說建文不宜為帝,朱棣反宜為帝!這不是指鹿為馬、黑白顛倒嗎?朱棣不顧萬民塗炭發動奪權之戰是不仁;逼死建文帝是不義;臣奪君位是不禮;篡位后大誅忠建文之臣,是不智;勢敗時答應退回藩鎮,口血未乾,盡忘前盟是不信。這樣五常懼失之人,怎能當皇帝呢?」
上官羲道:「弟弟聽人說,一個皇帝的好壞,主要看其對社稷、對蒼生有沒有好處。建文帝孺弱,不忍嚴律,不只囂頑之徒不能鎮壓究治而且久之,必失其國,囂頑勢盛,則百姓受欺;失去國家則百姓為奴。從這點說,豈不是建義為帝,非百姓之福?永樂帝雖強暴、剛愎,但緊毅、果斷,有治民、治國手段,他除了濫殺忠臣、殺戮過重這兩點罪孽外,論治國冶民,還可算好皇帝。老百姓是怕亂思治的,朱棣君臨天下后編《永樂大典》用嚴厲手段實行清明政治又欲讓部BJ,以御北方、東方胡虜和西北的西夏,可安定國家的北方三面,可使北方百姓過安定生活,這不都說明,永樂為帝對國家對百姓有好處嗎?」
芳晗驚異,對上官羲道:「弟弟生在武林世家,又這麼小的年紀,怎樣竟知道這麼多朝廷之事.而且對朝廷之事有這麼清晰的看法呢?」